天天看點

大明重臣洪承疇降清是莊妃美人計的結果嗎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閏六月,大學士洪承疇轉任“招讨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前往南京。此時,南明弘光政權剛剛覆滅,江南硝煙未滅,洪承疇此行的目的就是招撫東南各地。

南京監牢中關押着一個叫沈百五的普通老人,罪名是反清。洪承疇上任伊始,親自帶着禮物去牢房中探訪沈百五。由于反清被捕入獄的人不計其數,以洪承疇的身份為什麼對一個行将入土的老頭如此禮遇呢?原來這個沈百五沒有權勢也沒有聲望,但對洪承疇有恩。

大明重臣洪承疇降清是莊妃美人計的結果嗎

幾十年前,沈百五曾在一家客店中遇到過貧困不堪的洪承疇。當時洪承疇隻有十幾歲,衣衫褴褛、饑腸辘辘。沈百五卻認為眼前這個破爛孩子氣質非凡,日後會成為朝廷的棟梁之材——沈百五心中的朝廷自然是大明王朝。他不但供給洪承疇衣食,還熱情邀請洪承疇到自己家裡做客。洪承疇感恩戴德,尊稱沈百五為伯父,中舉做官後還有書信往來。如今見沈百五做了階下囚,洪承疇趕緊過來相救。

牢房中,沈百五身形憔悴、雙目失明,癱坐在地上,洪承疇悲從心來,上前就抱住沈百五哭泣。沈百五故意裝作不認識來人,說:“我眼睛瞎了,你是誰?”洪承疇回答:“小侄是洪承疇,伯父記得嗎?”不想,沈百五破口大罵:“洪公受朝廷厚恩,早已殉國了!你是什麼奸人?”洪承疇尴尬地聽着,小聲勸沈百五歸順清朝,出獄安享晚年。沈百五罵得更

兇了,一口一個“奸賊”,質問洪承疇為什麼要陷自己于“不義”。洪承疇聽了多時罵,見沈百五無心歸順,隻好默默走開了。沈百五随即被殺。

這隻是洪承疇在南京遭遇尴尬的開始。人們普遍排斥洪承疇。每一次審訊或者招降,他不是無果而終就是被挖苦痛罵。洪承疇審問抗清兵敗被俘的江南神童夏完淳時,16歲的夏完淳對滿堂官吏說:“我從小聽說我朝有個洪亨九(洪承疇字)先生,忠君報國,在松山以身殉國,震驚中外。我欽佩他的忠烈,立誓以身報國,不落在洪先生的後面。”這番話讓洪承疇無言以對。有個随從以為夏完淳不認識洪承疇,指點說堂上坐着的正是亨九先生。夏完淳趁機指着洪承疇的鼻子,大罵起來:“洪先生為國犧157 牲,天下人人皆知。先帝親自設祭,滿朝痛哭哀悼。堂上的奸賊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還有一次,洪承疇審問吳中義軍首領孫兆奎。之前,清軍攻破揚州時沒有找到督師史可法的屍體,社會上一直流傳“史可法未死”。是以洪問孫之前在明軍中,知道在揚州守城的史可法是否真的戰死了。孫兆奎反問洪承疇之前在北方,知道在松山殉國的洪承疇是否真的殉國了。洪承疇再次啞口無言。

大明重臣洪承疇降清是莊妃美人計的結果嗎

南明隆武朝大學士黃道周在江西堅持抗清,被俘後押解到南京。洪承疇親自前往勸降,走到囚室面前,看到黃道周手書的一副楹聯:

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

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對聯用諧音嵌字的方法,暗藏“史可法忠”、“洪承疇反”。這代表了當時社會對洪承疇和史可法兩個明朝大學士的普遍看法。

作為投降清朝、為清朝充當馬前卒的前明大學士,洪承疇在南方關系盤根錯節,聲望猶存,應該是招撫東南的理想人選。不想,江南士人根本不承認洪承疇的存在。他們更希望“洪承疇”已經死了,是一個停留在史冊上的光輝名字。洪承疇早年的學生金正希跑到南京來看望老師,說寫了篇文章請老師指點指點。洪承疇滿心煩惱,無心斟酌文章,借口眼睛有病不想看。金正希堅持要讀給老師聽。于是,他當衆展開書卷,高聲朗誦起了上一年上吊殉國的崇祯皇帝為洪承疇寫的悼詞《悼洪經略文》。頓時,滿堂皆驚。侍衛清兵慌忙沖進來把金正希關入死牢。大堂之上,聽着擲地有聲的文字和舊日學生的呼喊,洪承疇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前半生,又變回了那個東征西讨的明朝大臣。

洪承疇出生于福建的貧寒人家,小時候辍學在家幫母做豆幹維持生計。每天天剛蒙蒙亮,洪承疇就開始走街串巷叫賣豆幹。與一般農家少年不同的是,洪承疇賣豆幹之餘常趴在村學的窗子上聽課,自學學會了做對子。村學先生發現洪承疇好學,免費收他為徒。重返校門後,洪承疇除了科舉課業成績優異,還讀了大量經世緻用的書,從小表現出治國平天下的抱負。這在僵化庸碌的晚明鄉村,難能可貴。先生給了他“家駒千裡,國石萬鈞”的評語。

大明重臣洪承疇降清是莊妃美人計的結果嗎

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23歲的洪承疇中舉,次年殿試得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正式進入官場。

從萬曆到天啟年間,洪承疇過着按部就班的生活,默默無聞。崇祯皇帝即位後,洪承疇開始迅速崛起。崇祯皇帝對洪承疇有着知遇大恩。事情的起因是從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起,陝西爆發了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的起義,上百支起義軍此起彼伏,震驚朝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洪承疇剛剛升陝西督道參議,來到此地。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起義軍進攻韓城,時任三邊總督楊鶴無将可調,病急亂投醫,讓洪承疇領兵出戰。不想,洪承疇大敗起義軍,解了韓城之圍,名聲大噪。之後,洪承疇被擢升為延綏巡撫,開始大展拳腳。他的主要成績是鎮壓了陝西的農民起義。楊鶴對起義軍奉行“招撫政策”,洪承疇則反其道而行,大力清剿,殺人無數,得名“洪瘋子”。洪瘋子令人發指的做法是連投降的農民軍都照殺不誤。他的解釋是,起義軍常在力竭之時詐降,養精蓄銳後再反,明朝多次剿而無功就是對起義軍太仁慈了。洪承疇的做法效果顯著,因功繼楊鶴之後升任總督。他集中兵力,全力清剿起義軍,取得“西澳大捷”,扭轉明軍頹勢。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崇祯皇帝讓洪承疇在三邊總督基礎上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将關内的軍事大權托付給他。洪承疇不負皇恩,接連取得鎮壓農民起義的勝利,俘殺高迎祥,多次打敗李自成。李自成最後僅帶18騎逃入陝南商洛山中。

至此,實幹起家的洪承疇成了明朝的棟梁和崇祯的股肱之臣。

是以當關外清軍奪關南下,掃蕩京師的時候,崇祯皇帝和大臣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調洪承疇來主持對清軍作戰。于是,洪承疇從陝西風塵仆仆來到北方,任薊遼總督,主持遼東軍務,指揮帳下八位總兵官的13萬精兵。當時,明軍和清軍圍繞山海關和錦州地區展開激烈争奪。清軍一旦占領此地,就打開了進軍北京滅亡明朝的大門。可以說,朝野把王朝的安危寄托在了洪承疇的身上。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年初,清軍主力圍攻錦州,錦州守将祖大壽告急。洪承疇率軍迎戰。決定明清命運的大會戰在錦州城下爆發。

洪承疇作戰思路很明确,就是穩紮穩打、緩慢逼近錦州。因為一方面是敵攻我守,明軍适宜步步為營,見招拆招;另一方面是洪承疇帳下軍隊159 來自各地,内部存在複雜的協調和平衡的問題,不适宜大兵團集體作戰。他的這一思路起初獲得了崇祯皇帝的首肯,開始時也因為這一思路控制住了制高點,挫敗了清軍的主動進攻。在取得初步成績後,好大喜功又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聽信新任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急戰意見,下令洪承疇迅速進攻,尋找清軍決戰。陳新甲還派出監軍到前線督促洪承疇速戰速決。洪承疇迫不得已,隻好督率大軍大跨步前進。皇太極得報,傾全國之力,繞開明軍主力,進攻後方塔山,切斷了明軍的糧草供應。明軍軍心動搖。各部總兵官主張撤退,洪承疇和大家商定共同突圍。不想,諸将去意已決,違犯軍令,争相撤軍。先是大同總兵王樸連夜率部逃跑,接着馬科、吳三桂二部跟着難逃。清軍趁機追殺,十幾萬明軍土崩瓦解,五萬多人被殺,自相踐踏而死和跳海而死的不計其數。這場主力會戰以明朝的慘敗告終。

洪承疇率領萬餘殘兵敗将逃入松山城,被清軍團團圍住。此後半年,洪承疇組織的突圍無一成功,而外線明朝援軍畏戰,不敢救援。松山彈盡糧絕,清軍在降将的配合下一舉攻破城池,洪承疇被俘。被圍更久的錦州明軍在祖大壽率領下投降清軍。從此,明朝失去了遼東,無力對清軍再戰。

噩耗傳來,朝野震驚。大臣們都以為洪承疇必死無疑,崇祯皇帝極為悲痛,辍朝三日,以王侯規格祭祀洪承疇,“予祭十六壇”,七日一壇,并親自緻祭,頒布《悼洪經略文》昭告天下。洪承疇得到了人臣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哀榮。盡管洪承疇要對遼東戰敗負相當的責任,但朝野臣工開始并沒有追究、指責他。相反,陳新甲和前線監軍等人被彈劾要對戰敗負責。祭到第九壇時,更大的噩耗傳來:洪承疇降清了!明朝趕緊停止對洪承疇的祭祀,改為讨伐鞭撻。

洪承疇降清為明朝社會接受不了的,除了“屈身事蠻夷”一點外,是他辜負了皇上的厚恩和朝野對他的期望,沒有以身殉國,更是他降敵賣國,于名節有虧。

大明重臣洪承疇降清是莊妃美人計的結果嗎

黃道周就義前,撕破衣襟留下血書:“綱常千古;節義千秋。”儒家的綱常倫理和個人的名節忠義,是曆史評價一個人物的基本标準。黃道周力撐危局,慷慨赴義,名垂青史;而洪承疇既不能抗敵報國,又辜負了皇帝的厚恩和朝野的厚望,竟然叛國投敵,當然要遺臭萬年。這都沒有問題,問題是人們忽略了:洪承疇為什麼要降清?他降清後都做了些什麼?

洪承疇是經過心理掙紮才投降清朝的。他儒學根底深厚,自然知道綱常倫理,重視個人名節。被俘之初,洪承疇不發一言,對來勸降的人閉目不見,隻求速死。求死和求降的轉變是怎麼完成的呢?肯定不是皇太極和莊妃這對夫妻施展美人計的結果。倒是比洪承疇早降清的漢人範文程抓住了洪的心理——這個範文程是範仲淹的後裔,當初主動投奔清朝,引起了大明朝野不小的騷動。範文程來勸降的時候,洪承疇根本就不看他,閉目養神。範文程也沒想一次就能勸降洪承疇,絲毫不提招降之事,反而和洪承疇大談詩書典籍。洪承疇久居兵戎,又身陷塞外,竟然聽到中原掌故和儒家典籍,耳目一新,睜眼和範文程相談甚歡。談話間,房梁上落下來一塊燕泥,正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一面說話,一面輕輕地把它撣掉。範文程看在眼裡,不動聲色,回去奏報皇太極:“洪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的确,洪承疇并沒有必死之心。他對人世有深深的留戀。從小,洪承疇就立志要治國平天下,從政後事業心很重。他辦事務實狠辣,涉獵廣闊。被俘時,洪承疇50歲,身體還很好,能力卓越,政治經驗豐富,正處于迎接事業新輝煌的關鍵時刻。原本想着大幹一場,突然成了階下囚,洪承疇不甘心。

皇太極很贊同範文程對洪承疇的判斷,對洪承疇的恩遇更加優厚,希望招降為己所用。良禽擇木而栖。崇祯和皇太極相比,崇祯乖戾多動、政無定法、吝啬多疑,政治上極不成熟;皇太極則穩重厚道,文韬武略遠在崇祯之上,他統率的清王朝朝氣蓬勃,正處于茁壯成長時期。回想崇祯皇帝治下明朝臣子的遭遇(比如袁崇煥、孫傳庭),再看看皇太極治下清朝百官的狀态和前途,洪承疇的心理天平開始朝皇太極和清王朝一邊傾斜了。直到有一天,皇太極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洪承疇大受感動。他有治國平天下的能力和經驗,就缺少需要皇帝支援的“天時”了,當即表示歸順大清。皇太極喜出望外,宣布找到了平定天下的向導。

洪承疇對清朝統一中國,的确起到了向導的作用。公元1644年,李自成進攻北京城,執政清朝的多爾衮率軍l0萬大舉南下,意在趁火打劫。走到遼河,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傳來,洪承疇馬上建議161 改變行軍方案,從薊州、密雲出其不意,直趨北京。清朝采納洪承疇的建議,定下了取代明朝一統江山的大方針。在進軍途中,洪承疇又建議清軍做好宣傳,“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财物”,“布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應者,破格封賞”。他的建議被再次采納了,收到很大的政治效果,所過州縣和沿途明朝部隊大多主動歸順。清朝入主北京後,洪承疇又推動清朝沿襲明朝的典章制度,舉薦許多明朝官吏,迅速完善和壯大清朝的國家機器。他還建議滿族權貴學習漢族語言文字,了解漢人禮俗,提倡儒家學說,淡化滿漢民族差異。清王朝能夠快速平定北方,取代明朝,洪承疇在其中居功甚偉。順治皇帝非常器重洪承疇,以洪承疇仕明時的原職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入内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

大明重臣洪承疇降清是莊妃美人計的結果嗎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豫親王多铎攻占南京,消滅南明弘光政權。多爾衮在南方悍然推動剃發,反對者殺無赦,激起南方抗清浪潮。洪承疇在危難之際受命取代多铎,坐鎮南京,招撫東南各地。盡管遭到了南方人一緻的挖苦謾罵,洪承疇的南京生涯依然取得了傑出的政績。他以原官留任為條件,和平招降了甯國、徽州、九江、南昌等十三府,讓大片地區遠離戰火;采取了一系列免賦興利、減輕百姓負擔的措施,盡量恢複生産,安定秩序。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南明桂王政權在農民軍支援下,在雲貴立國。洪承疇又一次受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他先在嶽州設伏大敗孫可望部農民軍,迫使桂王政權收縮。清軍平定雲南後,洪承疇力主放緩軍事行動,招撫百姓恢複生産,使雲貴地區逐漸安定下來。孫中山先生從保全地方、安定社會的角度,曾寫詩贊譽洪承疇:“生靈不塗炭,功高誰不知。”

總之,洪承疇降清後輔助政務,招撫南方,長達16年,對明末清初的社會順利變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他降清之後的政績遠遠超過了在明朝鎮壓農民軍的政績,是他實作抱負施展才華最輝煌的成就。

後人往往用一個曆史人物的作為對後代産生的客觀效果來褒貶他的價值,其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因為這忽視了曆史人物所作所為對當時産生的影響。從這點出發,洪承疇的作為對後世産生了積極的客觀效果,但叛國降敵在“當時”産生的消極效果應該考慮在内。筆者無意為洪承疇翻案,隻想跳出“後世”與“當時”孰輕孰重的邏輯之外,談談讀書人的政治作為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