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農商銀行劉曉岚:從養老金融服務實踐視角對數字化轉型的再思考

北京農商銀行劉曉岚:從養老金融服務實踐視角對數字化轉型的再思考
北京農商銀行劉曉岚:從養老金融服務實踐視角對數字化轉型的再思考

北京農商銀行創新委員會秘書長

劉曉岚

由《銀行家》雜志社主辦的“中國金融創新論壇”暨2021中國金融創新成果線上釋出會在京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銀行數字化轉型:路徑與政策”,在主題“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實踐探索”的圓桌論壇環節,北京農商銀行創新委員會秘書長劉曉岚出席圓桌論壇并發言。

以下是發言全文:

數字化轉型對農商行養老金融服務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從無到有的過程,作為數字化應用的踐行者,我想從具體業務的開展角度談幾點感受。

數字化轉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科技應用産生價值,而這個應用一切都是圍繞人開展的。我國正在經曆曆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齡化程序,人口老齡化必将對社會服務的各個方面産生重大影響,金融服務也面臨着老齡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挑戰。北京農商行是從2015年開始全面涉足老齡金融服務的,當時戶籍60歲以上老年人口是313.3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3.4%;到2020年末,60歲以上老年人口378.6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7%。2014年農商行和北京市民政局合作發放養老助殘卡,開發養老助殘金融IC卡,支援多場景應用,集金融賬戶、電子錢包、免費乘車、免費逛公園、身份資訊加載等多功能于一體,截至2021年6月末,累計發夾500餘萬張(含外埠)。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大資料中心,以金融資料為基礎,彙聚交通、公園、公安聯網核查、民政以及消費等資料,為政府和金融精準服務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資料資訊,也為金融服務創新提供了強大的資料支援。

正所謂應用産生價值,我們有了這樣的資料集和客戶基礎,客觀上支援了農商行養老金融服務的開拓創新。掌握了這些資料以後,我們用了幾年的時間發展業務,通過産品的創新,挖掘了新客戶,即養老助殘卡客戶;開發了新産品,即針對老年客戶開發的金色時光系列産品;拓展了新領域,即圍繞養老金融服務開展廣泛的業務合作。這一切的背後是系統開發和資料應用,多個系統從無到有,如老年人客戶資訊管理系統實作對全市老年人資訊認證和資質管理功能;發夾及資金統發系統、服務商管理系統、訂單支付系統等,助推了養老金融服務的體系化發展。

這是資料化應用與管理和創新互為促進的過程,一張卡背後涉及的服務和管理内容衆多,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他,客戶感受的是服務;政府有了精準資料制定政策和更好的做好民生服務有了資料支援;各個服務參與者都可以找到自身的服務着力點。從農商行養老金融服務看,通過我們的一系列養老金融服務舉措,北京農商行儲蓄存款市場地位一直排在北京市第三位。其中,養老金融服務一直是重要的推動力量,以養老金融服務為契機。以養老助殘卡為媒體,就像開墾一片土地一樣,我們不停地開拓、挖掘、産生出新的果實。

既然今天的主題是創新,我也在思考:不斷進步的科技和資料化應用助推着金融服務不斷躍上新台階,一切都是從無到有,從設想到實踐,從不完備到接近完備,如何做到更加人性化,更加普惠,哪些方面還需要更加有魄力的創新?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将給我們帶來哪些福祉?這是未來實踐的過程,需要想象力,更需要踐行。

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更需要以人為本。從事科技的人的想象力是最豐富的,因為大家有工具,但是要和具體的業務結合,不能脫離實際。在會前我也在思考,科技日新月異,有那麼多的工具要變成生産力,如果我們回過頭來,思考如何将為人服務做得更深入些,比如養老服務在針對老齡或者高齡客戶時有一種服務叫精神慰藉,人在盛年的時候常常忽視這個問題,到了一定年齡這個問題就會不由自主地出現,是以我想數字化轉型要做到以人為中心,還要加上人文關懷,金融服務如何将數字化轉型帶來的變革與人的自然需求結合起來,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剛才姜兆華總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就是科技和業務的融合、溝通與交流。這些東西實際上是創新的基礎,讓數字、讓科技為業務的發展插上翅膀、提供動力,這應該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防止偏頗,學會平衡。在這種平衡的過程當中,找到金融服務發展和創新的落腳點。

此外,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推動着創新,源源不斷的需求也推動創新,資料化轉型與發展積累的果實,為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強的信心。從無到有,從有到好,我們會看到更強的資料化應用,更好的服務。

劉曉岚系北京農商銀行創新委員會秘書長

北京農商銀行劉曉岚:從養老金融服務實踐視角對數字化轉型的再思考

【編輯招聘】

履歷投遞郵箱:

[email protected]

咨詢電話:

010-62631958

長期有效

北京農商銀行劉曉岚:從養老金融服務實踐視角對數字化轉型的再思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