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海鮮受到這麼廣泛的喜愛和有這麼廣大的閱聽人。無論中外,無論是蒼蠅小館、街頭排擋還是高檔酒樓和米其林三星,菜單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牡蛎,也叫蚝或者海蛎子。

牡蛎屬于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牡蛎科、牡蛎屬,是一種海中常見的軟體動物。在常見的趕海視訊中,各個UP主都不會為找到了牡蛎而表現出什麼情緒波動,因為這個東西實在是太容易碰到了。
不過雖然容易碰到,但牡蛎确實是一種優秀的海産,它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是所有食物中鋅含量最高的一種。
每一百克新鮮的牡蛎(去掉殼)含有87克的水分和11克蛋白質1.5克脂肪,有豐富的氨基酸和牛磺酸,還有鈣、鐵、磷、銅等微量元素,鈣的含量是同重量牛奶的兩倍,鐵的含量是同重量牛奶的二十二倍。
《本草綱目》記載:牡蛎肉"多食之,能細活皮膚,補腎壯陽,并能治虛,解丹毒"。
從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吃牡蛎了,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都發現了由貝殼和牡蛎殼堆成的貝丘。
在距今 5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福建地區,發現了用牡蛎殼制作的刀、鏟、耜等等工具,可見牡蛎已經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我們的特别行政區澳門,最早的名字就叫濠鏡澳,這個濠原來就是蚝。這一帶,因盛産鮮蚝,稱為蚝江,那為什麼又改成了濠江呢?這是拜文人雅士之賜,他們認為“蚝”字太俗氣,不宜登大雅之堂,是以改成了“濠江”。而廣東人稱江也為海,是以又稱濠海。
史上著名吃貨蘇東坡在被貶海南期間,也是蚝不離口,以緻他産生了這樣的擔心:萬一太多的人被貶過來搶我的牡蛎吃該怎麼辦?
這麼多愛吃牡蛎的人存在,牡蛎很快就不夠吃了,于是我國最先開始了牡蛎的養殖。最初的辦法是把牡蛎幼苗放在石頭上扔到海裡,後來改良到了筏式養殖,即用筏子垂下繩索和籠子把牡蛎養殖在海水裡,這樣采收相對友善。
牡蛎從幼苗長到成年,要經曆3-5年,濾食無數的海水、如果沒有被吃掉它們的壽命可以達到二十年。下圖為幼年的牡蛎。
現在世界上将近80%的牡蛎,都是中國養殖的。由于牡蛎的食物是海水中的碎屑和浮遊生物,是以不同地方出産的牡蛎會有不同的味道,渤海灣的牡蛎會有淡淡的泥腥味,而黃海沿岸的牡蛎有西瓜皮的味道。廣東和廣西沿海的牡蛎肉質肥嫩,味道鮮甜,比北方的牡蛎更有口感。
新鮮的牡蛎最好是生吃,倒上一點檸檬汁,然後吸溜一下就可以了。
《我的叔叔于勒》裡那些貴夫人就是這麼吃的,牡蛎在舌尖上,是一種微妙的感覺。
牡蛎做熟了,又是另一番美味,炭烤生蚝是夜市燒烤攤上的主角之一。
牡蛎再加上雞蛋和蕃薯粉,就成了另一道美食蚵仔煎。據說鄭成功抗擊荷蘭侵略者期間,軍中乏糧,當地百姓就拿出蕃薯粉和牡蛎,攤了餅子和士兵們一起吃。沒想到味道不錯,就流傳了下來。
蚝油蚝汁都是調味料,蚝曬幹還可以變成蚝豉。
不同地方的牡蛎,品嘗的最佳時期是不同的。福建牡蛎的最佳品嘗期是在4月到8月,兩廣地區的牡蛎十月到春節期間最好吃,山東河北遼甯的牡蛎要等到12月到來年清明再吃。
這主要是因為不同的地方,牡蛎繁殖期不同。牡蛎在繁殖期會消耗大量體力和物質,排卵後的它們吃起來就不好吃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科院南海研究所的喻子牛團隊培育出了不育的三倍體牡蛎,由于不會排卵是以能保持口感不變。而且三倍體牡蛎由于心無旁骛,可以專心成長,個頭也會比正常的同類要大很多。
牡蛎是雌雄同體,孵化後八到十個月性成熟,牡蛎最初都是雄性,在溫度合适的時候會變成雌性,水溫變冷以後又會變回雄性。這可能是因為溫度适宜的時候比較利于幼貝成長的緣故。
這種性别變來變去的特性啟發了希臘神話的作者,天神烏拉諾斯被閹割後,不可描述之物扔到海中,濺起的泡沫中,誕生了維納斯和牡蛎。實際上波提切利畫錯了,維納斯站的應該是個牡蛎殼。
西方的傳統中,牡蛎也是一種重要的營養品和美食。
相傳凱撒大帝進攻不列颠也是為了獨占那裡肥美的牡蛎。
拿破侖也說過:“牡蛎是我征服敵人和女人最好的武器!”
莫泊桑、巴爾紮克、海明威都愛吃牡蛎。
艾森豪威爾和巴薩諾瓦更是把牡蛎當飯吃。
牡蛎帶給了他們足夠的營養、激情和信心,為他們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牡蛎是一種可以造礁的貝類,它們可以制造新的陸地,還可以穩固海岸。
古人認識到了牡蛎的這個特性,有意識地用它來加強一些建築物和提防。最早的筏形基礎橋洛陽橋就是先建好以後在橋墩上養殖牡蛎加強的。
蚝還可以産珍珠,殼可以入藥或者做鈣片。
牡蛎還可以清潔海洋的環境,由于它們取食的習慣,每隻牡蛎每天可以過濾150-200升的海水,可以淨化水質,防止赤潮的發生。
它們的生長還可以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全球每年600萬噸的牡蛎産量,可以固定300多萬噸二氧化碳,相當于十餘萬棵大樹的作用。可謂是保護環境的中堅力量。
小結:牡蛎好好吃哦。
謝謝您的觀賞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作者:王有為 刊名:大衆考古
筏式養殖的牡蛎受青睐
作者:農影 刊名:《緻富天地》
牡蛎殼的開發利用
作者:苗建銀;趙海培;李超柱;陳豔輝;方懷義 刊名:新農業
牡蛎礁 生态系統的工程師
作者: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 刊名:人與生物圈
中國沿海主要牡蛎養殖品種的營養品質和風味特征比較分析
作者:林海生;秦小明;章超桦;黃豔球;高加龍;劉琳琳;羅貝;楊發明; 刊名:南方水産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