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緻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賀國豐

高緻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賀國豐

大衆通俗意義認為陝北民歌的特性是高亢嘹亮,乃因主流強勢媒體平台的選擇性傳播。近年很多國人認識陝北民歌是從阿寶開始的,是以對陝北民歌的認知也就局限在那個印象範式裡。不久後當石占明懷揣放羊鞭登台後,略懂行的人就發現阿寶不會唱歌,充其量隻能叫喊。而官方主流音樂教育系統以金鐵霖系占據主導的所謂新民歌,我稱其為标準化流水線的罐頭産品,千人一面,萬人一聲,傳達的幾乎全是塑膠感情。以《父親》《母親》為例,感覺歌者與歌唱的對象根本不在一個情境裡,從詞到曲到演唱方法,全是表演式的,而且是表演給第三方,那種感覺就是:大家快來聽快來看,我有多愛我的爹娘!走腎多于走心。

高緻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賀國豐

中國民歌苦情悲情作品的比例遠遠大于歡欣愉快的作品。對生活情境的描摹、對愛恨情仇的主張、對生死自然的體悟很多通過民歌的形式表達出來。陝北地區的民歌素材豐厚多樣,在媒體空前繁盛的背景下,經官方與民間合力推動,經典的作品頻繁閃現。但同一形式重複日久難免會讓閱聽人産生審美疲勞,對優選資源的過度攫取也導緻整體創作後繼乏力。是以求新求變成為衆多民歌歌者的不二之選,但怎麼變也不能丢了魂。嚴格來講,民歌作為口耳相傳的民間藝術形式,其在傳播演進的曆史過程中難免會産生一定程度的偏離,正因這個空間的存在,每個歌者才能以符合自己心境的方式表達,這也正是民歌的魅力所在。是以根據時代背景和社會心理的變化進行重新演繹皆屬正常之舉。相比隻停留在淺表一味尖利的嘶喊和編曲配器形式層面手法的變換,陝北“黃土民謠”概念的提出者賀國豐對陝北民歌的改編演繹無疑是準确并出色的。

高緻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賀國豐

幾年前,偶然間聽到賀國豐在山西衛視一檔欄目上的的演唱,瞬間打動了我。後來從網上陸續聽了他很多作品,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與歌唱對象的關系準确嚴密到位,《神仙擋不住人想人》對情人傾心傾力,《祈雨調》對上蒼的悲怆诘問,《黃河船夫曲》對自然的寂然無為。那種傾覆而下的表現力量,沖擊得人不由在内心中打個踉跄,同時似乎也讀懂了生存在深溝陡壑間勞苦大衆順應天命的無奈與不甘現狀的對立掙紮。這個藝術能力在他為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演繹的音樂作品裡也紮實的呈現出來。

高緻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賀國豐

和其他北方漢地民歌的演唱者不同,從國小畫、行伍出身的賀國豐顯得更像一個行吟的詩人,遊走于鄉間水畔,在塬上嶺間且歎且唱,朔風卷席胸中之塊壘,繼而通過聲腔加工成一個個擊打人心的音符傳送而出。生于斯長于斯的賀國豐深深了解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們對自然對情感的寄望,是以他演唱的陝北民歌才能如此的綿密結實。生命空悠,自然寂寥,情感炙烈,沒有浸入血液的體驗與感悟,是無法深入到這個層級去完成表達的。賀國豐今年新出版的專輯《人要想人不由人》從創作理念上,已完全跳離了大衆對陝北民歌聽賞的經驗窠臼,有些偏向藍調布魯斯的意味,舒緩從容,釀造感極強,弱化了技,升華了韻,回避了嘶喊,選擇娓娓道來,完全是一種自信的表達,大大的提升民歌的文化格調。在傳統文化的承襲過程中這樣的探索非常有價值,為當下及往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樣式文本。

高緻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賀國豐

從嶄露頭角至今,賀國豐被業界外界冠予了太多頭銜貼了太多标簽,有褒贊,有質疑,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現場聽他唱歌,無不被其演唱所感染觸動。蔣大為評價賀國豐:“他的歌唱已經沒有辦法用演唱技巧來衡量,感受到的隻有震撼”。去年在内蒙古草原上我和賀國豐有次長談,話語間的焦點與機鋒驗證了我對他的判斷,他是個有“野心”的人,“要把祖先的歌謠傳遍天下”。

高緻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賀國豐

伏爾泰曾經說過:無論你有多麼卓越的天賦,沒有技法的訓練積累來實作還是無法企及真正的藝術高峰。中國民歌的群衆基礎深厚,民間文化的傳承之路艱辛漫長,若每一位踐行者都能擴充文化視野,帶着思考前行,中華民族文化複興之路就會漸續光明。對于中國文化“風雅頌”三種基本表現形式中“風”味屬性鮮明的民歌而言,相比其他精細打磨的藝術種類,其粗砺的野趣所營造的氣息氛圍更讓人難以招架。是以某種程度上來講,情緒的準确到位有時候比完善的技巧更能打動人。作為經年累月發掘整理傳統陝北民歌的先行者,顯然,賀國豐找到了這個密匙。他的未來探索值得期待。

高緻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賀國豐

作者簡介:

高緻庸,前媒體人,二十餘年工作生活在北京。曾組織策劃執行多起國家級、省部級文化展示活動;出品出版圖書、音像制品十餘套;發表詩歌、雜文、随筆、插畫等上百篇。

高緻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賀國豐

高緻庸(左)賀國豐(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