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extCNN和Active Learning的攻擊性言論識别》 、《基于GAN網絡和自然語言處理根據文字描述的人臉圖像生成》……第三屆國際青少年人工智能交流展示會上傳來喜訊,經過層層篩選激烈角逐,西南位育中學的6支參賽隊從655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在此項國際人工智能賽事中取得了一個一等獎,三個二等獎,二個三等獎的好成績。
随着“雙減”政策全方位落地,中聯考改革對學生全面素質要求進一步提高,旨在提升科創素養的國際青少年人工智能交流展示(IAIF)也吸引了許多科創小達人的關注,而人工智能的發展也逐漸在青少年階段不斷展開。第三屆IAIF以“人工智能與‘人類’誰更智能”為主題,啟發青少年通過項目式探索,對人工智能時代産生深入思考。本屆IAIF吸引了全球8個國家及地區、300餘所學校的665個科創項目參加,同時組委會邀請到20+家國内外人工智能領域頂尖高校、企業、教育研究機構的56位評審老師。圍繞“切題性原則”、“人工智能技術使用原則”,經過嚴格規範的初評後,共有國小組20個項目、國中組30個項目、高中組50個項目入圍參與最終答辯。

周到君從西南位育中學獲悉,如今神經網絡最熱門的算法內建TensorFlow不斷完善,且有許多非常适合青少年學習的SDK落地,青少年可以憑借初高中,甚至國小的一定知識就完成高端程式,且效果拔群。該校科技組結合熱門神經網絡技術與機器學習技術,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自主研發一套人工智能教育訓練體系及評價系統,也為此次參賽奠定了學生的基礎。
本次IAIF賽事中西南位育中學有多個年級、多個項目參加比賽并獲得獎項,獲得一等獎的是《基于TextCNN和Active Learning的攻擊性言論識别》;獲得二等獎的是《基于計算機視覺的數獨求解程式》、《基于GAN網絡和自然語言處理根據文字描述的人臉圖像生成》、《基于SVM的公司債務違約風險判别模型》 ;獲得三等獎的是《基于蚊蠅法的不同條件下飛沫傳播狀況測量》、《針對結構加工和識别算法探究的智能除草裝置設計》等。
一等獎獲得者高戈、王董珂婧、蔡雨萱同學表示,最開始他們都是一竅不通的“小白”,在選題時便經曆困難重重,經過多次讨論并結合生活實際,最終標明了“攻擊性語言”作為研究對象,而在之後的研究中,“每位組員盡心盡力付出、良好的溝通和專業的教師指導是我們的三個錦囊。加班是常有的事,但突破性進展也常伴随困難左右。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走下來,回望之時訝然發現千裡之行已經被抛之腦後。一等獎是對我們努力的肯定,也是埋在我們内心的一顆科研的種子。終點是又一個起點,我們會帶着這份喜悅與熱忱,再步入下一段旅途。”
指導老師佘城良表示,在IAIF這一平台,面對專家的直面提問和學術交流,學生都需要自主面對,這充分給了學生實戰的經驗。領略時代前沿的科技,同時以團隊合作形式切身體會科技對于生活的意義,這都符合在西南位育中學培養目标中,倡導“善于交流合作和仁愛笃行的社會人”與“志趣樂學和質疑求索的智慧人”。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