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致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贺国丰

高致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贺国丰

大众通俗意义认为陕北民歌的特性是高亢嘹亮,乃因主流强势媒体平台的选择性传播。近年很多国人认识陕北民歌是从阿宝开始的,所以对陕北民歌的认知也就局限在那个印象范式里。不久后当石占明怀揣放羊鞭登台后,略懂行的人就发现阿宝不会唱歌,充其量只能叫喊。而官方主流音乐教育系统以金铁霖系占据主导的所谓新民歌,我称其为标准化流水线的罐头产品,千人一面,万人一声,传达的几乎全是塑料感情。以《父亲》《母亲》为例,感觉歌者与歌唱的对象根本不在一个情境里,从词到曲到演唱方法,全是表演式的,而且是表演给第三方,那种感觉就是:大家快来听快来看,我有多爱我的爹娘!走肾多于走心。

高致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贺国丰

中国民歌苦情悲情作品的比例远远大于欢欣愉快的作品。对生活情境的描摹、对爱恨情仇的主张、对生死自然的体悟很多通过民歌的形式表达出来。陕北地区的民歌素材丰厚多样,在媒体空前繁盛的背景下,经官方与民间合力推动,经典的作品频繁闪现。但同一形式重复日久难免会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对优选资源的过度攫取也导致整体创作后继乏力。所以求新求变成为众多民歌歌者的不二之选,但怎么变也不能丢了魂。严格来讲,民歌作为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在传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正因这个空间的存在,每个歌者才能以符合自己心境的方式表达,这也正是民歌的魅力所在。因此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的变化进行重新演绎皆属正常之举。相比只停留在浅表一味尖利的嘶喊和编曲配器形式层面手法的变换,陕北“黄土民谣”概念的提出者贺国丰对陕北民歌的改编演绎无疑是准确并出色的。

高致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贺国丰

几年前,偶然间听到贺国丰在山西卫视一档栏目上的的演唱,瞬间打动了我。后来从网上陆续听了他很多作品,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与歌唱对象的关系准确严密到位,《神仙挡不住人想人》对情人倾心倾力,《祈雨调》对上苍的悲怆诘问,《黄河船夫曲》对自然的寂然无为。那种倾覆而下的表现力量,冲击得人不由在内心中打个踉跄,同时似乎也读懂了生存在深沟陡壑间劳苦大众顺应天命的无奈与不甘现状的对立挣扎。这个艺术能力在他为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演绎的音乐作品里也扎实的呈现出来。

高致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贺国丰

和其他北方汉地民歌的演唱者不同,从小学画、行伍出身的贺国丰显得更像一个行吟的诗人,游走于乡间水畔,在塬上岭间且叹且唱,朔风卷席胸中之块垒,继而通过声腔加工成一个个击打人心的音符传送而出。生于斯长于斯的贺国丰深深了解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对自然对情感的寄望,因此他演唱的陕北民歌才能如此的绵密结实。生命空悠,自然寂寥,情感炙烈,没有浸入血液的体验与感悟,是无法深入到这个层级去完成表达的。贺国丰今年新出版的专辑《人要想人不由人》从创作理念上,已完全跳离了大众对陕北民歌听赏的经验窠臼,有些偏向蓝调布鲁斯的意味,舒缓从容,酿造感极强,弱化了技,升华了韵,回避了嘶喊,选择娓娓道来,完全是一种自信的表达,大大的提升民歌的文化格调。在传统文化的承袭过程中这样的探索非常有价值,为当下及往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式文本。

高致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贺国丰

从崭露头角至今,贺国丰被业界外界冠予了太多头衔贴了太多标签,有褒赞,有质疑,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场听他唱歌,无不被其演唱所感染触动。蒋大为评价贺国丰:“他的歌唱已经没有办法用演唱技巧来衡量,感受到的只有震撼”。去年在内蒙古草原上我和贺国丰有次长谈,话语间的焦点与机锋验证了我对他的判断,他是个有“野心”的人,“要把祖先的歌谣传遍天下”。

高致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贺国丰

伏尔泰曾经说过:无论你有多么卓越的天赋,没有技法的训练积累来实现还是无法企及真正的艺术高峰。中国民歌的群众基础深厚,民间文化的传承之路艰辛漫长,若每一位践行者都能扩展文化视野,带着思考前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之路就会渐续光明。对于中国文化“风雅颂”三种基本表现形式中“风”味属性鲜明的民歌而言,相比其他精细打磨的艺术种类,其粗砺的野趣所营造的气息氛围更让人难以招架。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讲,情绪的准确到位有时候比完善的技巧更能打动人。作为经年累月发掘整理传统陕北民歌的先行者,显然,贺国丰找到了这个密匙。他的未来探索值得期待。

高致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贺国丰

作者简介:

高致庸,前媒体人,二十余年工作生活在北京。曾组织策划执行多起国家级、省部级文化展示活动;出品出版图书、音像制品十余套;发表诗歌、杂文、随笔、插画等上百篇。

高致庸作品:行吟的歌者贺国丰

高致庸(左)贺国丰(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