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的舟山,處處洋溢着全面開漁的喜悅。圍繞“海”字特色,做好“貿”字文章。近年來,在推進落實國家戰略和重大項目的同時,伴随着甬舟一體化的浪潮,舟山搶抓機遇,積極探索引才聚才新模式,精準集聚“高精尖”海洋創新創業人才,大力搶招高校畢業生,關聯布局“舟創未來”人才飛地平台,精心組建“以老帶新”的“銀齡三師”隊伍,并不斷營造引才聚才的最優環境。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聽!一聲聲人才聚集的“小螺号”,正在東海之濱響起。
家燕盼歸巢,逐夢新藍海
智慧海洋人才高峰論壇
碧波千頃滿船歸,千島之城縱萬裡。在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長三角一體化等發展紅利重重疊加之際,舟山憑借得天獨厚的深水岸線等海洋資源優勢,迎來了揚帆起航的強勁東風。人才就是第一競争力。如何揚長補短,在周邊城市一輪又一輪“搶人大戰”中,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海島?對此,舟山出台更新版“1+9”人才新政,進一步加大對“高精尖”人才引育、大學生集聚和人才發展平台建設等的支援力度;在市級重點人才工程中設立青年專項,對符合條件的高端人才給予安家補貼等,對大學生落戶、購房補貼、交通補貼、就業創業支援等進行全面更新;通過舉辦自貿區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全球海洋經濟創業大賽等活動,以賽引才集聚海洋領域人才;布局打造“人才飛地+創新平台+特色園區”的人才發展平台格局,在杭州、上海、甯波多個城市相繼啟動“人才飛地”建設,推動人才引育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孵化端口前移。
大學生招聘會
從政策到制度、從産業到平台、從環境到服務,除不斷完善各項引才“硬體”,舟山也在“軟體”上下足了功夫。在許多人印象中,大學是促成高端人才就業的最後通道。然而,舟山把引才的“突破口”前置到高中,巧打“母校”牌,成為其人才工作的一大亮點。舟山中學副校長鄒碧豔,是該校負責幫助招引舟山籍大學生回舟就業的聯絡人。為幫助更多的在外大學生了解家鄉、回歸家鄉,該校組建了多個班級群,用于釋出各種就業資訊,也便于在外大學生把自己的應聘材料發給母校,由後者推薦給本地企事業機關。“家鄉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越來越多的名校畢業生願意回到這裡來就業。”鄒校長說,今年9月開學後,學校裡新來的7位老師中有4位是舟山籍應屆畢業生,其中3位還是舟山中學的畢業生,“正是因為近年來舟山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對教育事業的重視,讓他們最終選擇了回到家鄉、回到母校,成為一名光榮的教師”。一系列人才回歸的背後是“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的氣場和胸懷。為吸引有一技之長的人才落戶舟山,舟山頻頻出台新政,包括憑技能等級證書即可落戶、簽訂勞動合同即可落戶、人才落戶租售同權等,以進一步優化落戶政策等手段招才引才,全力支撐和保障新區、自貿試驗區建設。
栽下梧桐樹,築巢引鳳來
新區人才公園
工作日一大早,家住定海區海城雅苑的小侯,出門10分鐘就抵達工作機關——市公交公司。去年在北京畢業後,雖隻身一人來到舟山打拼,這個北方姑娘卻享受到了這座陌生城市接二連三的“特殊關照”——試用期3個月内,免費入住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正式入職後,未來兩年還可繼續享受免費租住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待遇。對許多剛剛入職的應屆生來說,尤其是外來大學生,租房壓力不言而喻。為留住大學生在舟工作,舟山共計拿出209套可拎包入住的單身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推行“試用期3個月+入職兩年(企業員工)”免租金入住政策,幫助應屆生解決最大的後顧之憂。而這樣的優惠政策,幾乎貫穿舟山引進各類人才的方方面面。目前,位于舟山新城海宇道的市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和高雲佳苑國際人才社群,都在進行“地标式”的華麗更新,未來,這兩處将更新成為集辦事服務、會議洽談、休閑茶歇、短期住宿、現代辦公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人才服務綜合體;同時,舟山還立足海島特色,以市場化手段整合特色民宿、高端酒店、公共設施等資源,布局了一批綜合型、行業型、專業型、服務型的人才之家站點。目前,以“離島休養”為特色的白沙釣島人才之家,以“商務洽談”為特色的如心小鎮人才之家、以“茶藝休閑”為特色的桃園小築人才之家等已經陸續投入使用,為在舟打拼的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線下服務。線上上,舟山重磅推出數字化“人才碼”,這是全省首個深度嫁接“浙裡辦”的人才服務平台,在資訊錄入、資料傳導、功能嫁接以及服務實作等方面與“浙裡辦”實作了有機融合。新舟山人通過“浙裡辦”進入“舟山人才碼”後,可進入個人專屬頁面,享受專門定制的近30項服務,涵蓋安居落戶、交通出行、住房周轉、子女教育、醫療健康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實作“一碼通、一碼清、一碼辦”。
開漁時節
引得進更要留得住,一直以來,人才工作靠的正是跟人打交道的“雙商”(智商、情商)。舟山在人才服務領域不僅開發出“人才碼”這樣的“最強大腦”,在“暖心留心”方面也更注重人性化。比如,從去年起,舟山就在職工療休養活動中專門增設了“單身交友”專列,采取自願報名的方式,為在舟山工作、生活的未婚青年人才創造相識相戀的機會。市委人才辦、團市委、市婦聯還通過舉辦各種主題活動,為單身青年搭建起一個個“情定舟山”的平台。藍天碧海,不僅是年輕人實作夢想的熱土,同樣也是老年人養老定居的宜居之地。近年來,舟山不但抛出了吸引青年人才前往創新創業的橄榄枝,還面向已經退休的教師、醫師、工程師發出邀請函,在全省首創“銀齡”三師招引計劃,以優厚的待遇吸引銀發人才前來工作和定居。未來的藍天下碧海邊,除了一衆奮輯笃行的年輕身影,定不乏“退而不休”的銀發一族,為海島發展貢獻綿綿餘力。
甬舟一體化,唱響雙城記
甬舟人才一體化發展飛地
“阿拉甯波”“阿拉舟山”兩個一衣帶水、通江達海的“阿拉”城市,在9月18日舉辦的“中國浙江·甯波人才科技周”期間,将“甬舟一體化”推向更“親密無間”。符合條件的專家人才實行重點景區互免門票,試點酒店、民宿互享折扣,兩地體育場館共用共享,栎社機場和普陀山可享綠色通道服務,舟山人才可在甯波一分錢乘公交地鐵……作為甬舟人才一體化的重點合作項目,兩地圍繞專家人才的同城待遇抛出了一系列幹貨,通過開通兩地互通型人才識别碼,專家人才隻需掃一掃就能暢享甬舟兩市多項便利服務,随着甬舟專家人才“一庫一網一碼”的上線,兩地1.4萬餘名高層次人才享受同城化服務已成現實。甬舟一體化,人才先行。圍繞人才一體化平台建設,兩地還聯合打造了甬舟人才一體化發展飛地,幫助舟山打通人才、科技、項目異地孵化與本土産業化關聯發展的通道。借着人才一體化的東風,不久前,位于舟山的浙江中科立德新材料有限公司從甯波“借”到了人才。“公司之前在锂離子電池水性黏結劑全生命周期的研發上遇到了瓶頸,現在我們成功對接上中科院甯波材料所專家,相信很快會取得突破。”企業負責人邵漢琦說。無獨有偶,舟山的7412工廠等5家企業都如願“借”到了甯波專家,正在全力攻堅各自的技術難題。甬舟人才的一體化,正不斷發揮幾何級數的正向效應,帶動兩地社會經濟更快地發展提升。
(圖檔由舟山市委組織部提供)
【來源:浙江新聞用戶端】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