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自“肥宅大哥”五式重戰被一刀削落馬下,滾進下水道之後,《坦克世界》的R系就隻剩下STB-1這支獨苗。
特别是在騎坡偷炮最為熱門的時下版本,隻有STB-1才能發揮獨特的超高持續傷害優勢,單憑這一點,STB-1足以被稱之為非特種頂級車的“山丘之王”。
再次友情提示:裙闆一類的附加裝甲隻能做觀賞,沒有實際防護價值!
山丘之王,自然要有山丘之王的牌面,而本次大型補給箱的頂級獎勵之一,STB-1專屬3D風格“冬蓮”就完全給足了牌面——還有什麼比得上一步到位,更新成12級坦克呢?
試驗車……試驗車它不香嘛?!
開場咱得先說個舊事兒。STB-1有另外一個名字,74式原型車一号。
換過來講,日本戰後第二代坦克74式的試驗車,就是STB-1,這一點在“冬蓮”的風格說明裡有所展現。
“這個系統(液氣懸挂)的脾氣和熊孩子一樣,說明指南一點也不清晰!”
冬蓮風格的說明,契合了自衛隊對74式的描述——液氣懸挂雖強,但維護非常麻煩。
不過問題來了。在3D風格“冬蓮”炮管的一側,有一台很顯眼的紅外/白光投光燈。這個附件是在74式戰車量産後才裝備,STB-1很顯然不會有。
這個角度可見濾光闆的反光效果,以及冬蓮的裙闆。
同樣的,裙闆這個防護裝備,在包括STB-1到74式量産型在内的所有坦克上都找不到,隻有一款同為試驗型的坦克例外:74式G型。
74式G型的研發時間相當晚,在90年代提出計劃,實車投入試驗已經是新千年的事情……可以說比很大一部分車長還要年輕。
74式G型的試驗視訊截圖,拍攝時間不明。
瞎想一下,如果按照3D風格“冬蓮”來實際配置這台坦克,那麼它的火控性能将淩駕于目前的十級同行……不過還是那句話,3D風格就是層皮,看着舒服就行了,不要想太多~
多提一句,雖然74式G型未實際裝備,但日本還有模型廠牌專門開模裙闆,圓愛好者的魔改夢。
這麼一看,裙闆厚度也就那樣嘛。
模型造車,這像畫嘛?
上面說過,STB-1的3D風格“冬蓮”有一大部分形象源自74式G型坦克,剩下的自然要一點一點慢慢摳明白了。
比如說這一身綠裡透黃,黃裡透白的迷彩,其實就是自衛隊的“冬期迷彩”,廣泛運用在本州島北部和北海道。
車後引擎蓋角度。白色塗裝不能過于誇張,搶走原本自衛隊雙色迷彩的主導地位,這是塗裝的精髓所在。
是以你說WG藝術家沒參考過模型,那我是不信的。
這是模型大廠田宮的1/35 74式坦克 冬期塗裝範例。
M系和其它冷戰西方陣營坦克上的常客,12.7毫米M2重機槍。
不過“冬蓮”上面的M2有點不太一樣,它附帶了彈殼回收器,這也是鮮明的島國特色。
資源不發達,機槍彈殼用完不舍得丢。
後儲物籃上的這玩意,是一挺MK.19 40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
之是以會有它,估計是因為先前也有過傳聞,74式G型坦克會裝備MK.19。
有傳聞就勢必有人畫出來,或是拼出來。這台改得媽都不認識的74式坦克模型,就在一側艙蓋上裝了MK.19。
這是一挺豐和7.62毫米自動步槍。奇怪地和坦克本體的年代有點不搭,自動步槍由于其長度,也不是坦克兵喜歡的防身武器。
偶爾抓倆蟲
不得不說,在細節考證這一塊,WG确實下了功夫,但百密難免一疏,偶爾出點錯也是正常的事情。
車尾可以看到三個數字細節,炮塔後部的大數字42是演習識别番号,左右側擋泥闆的小數字分别是機關番号(短)和車輛番号(長)。
長的數字15-8302,是3D風格“冬蓮”的車輛番号,相當于車牌号。而短的數字12-4,即代表着冬蓮所屬的機關番号。
當然,這些番号在現實中都不存在(格式對了),但位置錯了——根據現行自衛隊的塗裝規範,無論車頭車尾,車輛番号都是在左,機關番号在右;冬蓮的車頭塗裝位置正确,但車尾卻被調了個方向。
大概是這麼一回事,字型顔色錯誤就無所謂了。
結語
相比較花裡胡哨,甚至是近乎奇幻的3D風格,筆者更傾心于實戰類、還原史實狀态的3D風格,“冬蓮”在這方面正中紅心,更何況……它的本體還是強度和娛樂性均足夠的賣頭神車,STB-1。
雪天配冬蓮,夠搭。
至于箱子裡出皮膚這件事夠不夠值當,這也是見仁見智了……不過,白看一趟解說的車長讀者們至少沒虧,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