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美國是糧油作物、動物産品的主要生産國和貿易國,每年近50%的糧油作物和40%的動物産品出口。随着我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程序的加快,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對糧油畜産品的需求逐漸擴大,中美農産品貿易将進一步發展。全面了解美國糧油作物和主要動物産品的生産和配置設定,有利于促進兩國經貿往來。本文簡要介紹了小麥、玉米、大豆、大米等糧油作物的生産和貿易情況,以及牛肉、豬肉、家禽、蛋類、牛奶等其他動物産品,供參考。
美國糧油作物生産及國際貿易的第一部分
一、小麥生産
美國是主要的小麥生産國和出口國,每年生産約6000萬噸小麥,約占其年産量的一半。生産的小麥的大緻用途近50%出口到海外,30%以上用于國内糧食消費,近10%用于牲畜飼料,5%用于種子。
(一)美國小麥的基本分類和用途
美國小麥分為六個基本類别,包括硬紅冬季(硬紅冬,HRW),硬紅泉(HRS),硬白(HW),軟白(SW),軟紅冬,SRW和硬質小麥,每個都有其特定的加工,烘焙和食用特性。
秋季播種的硬紅冬播種,其蛋白質含量高,平均在11-12%,具有良好的加工和烘烤特性,主要用于制作面包。
春播時硬紅,除加工和烘烤特性外,蛋白質含量最高,平均在13-14%。根據顔色,硬度和透明度(DHV,即深色,硬質和玻璃體),它進一步細分為三類:深色北泉,北泉和紅泉。硬紅泉主要用于研磨面包和餅幹所需的高檔面粉。
硬荞麥用于面條,發酵面包(酵母面包)和普通面包(扁面包),這是美國荞麥的新物種。
軟荞麥的蛋白質含量較低,通常隻有10%左右,并進一步細分為軟白,白荞和西白類别。
軟紅冬季蛋白質含量相對較低,但也隻有10%左右。軟小麥主要用于制作蛋糕,糕點,普通面包,脆餅和快餐。
硬質小麥主要在春季種植,少量在冬季種植。硬質小麥是美國最堅硬的小麥品種,主要用于制作意大利面和空心粉。
(二) 美國小麥生産
1、美國小麥産量的地理分布
美國小麥分類栽培的一般分布是,硬紅冬季占美國總量的近40%,分布在大平原地區,即從密西西比河以西到落基山脈,從北達科他州和南達科他州以及蒙大拿州到南部到德克薩斯州;硬紅春主要分布在達科他州、蒙大拿州和明尼蘇達州的中北部地區,硬白小麥産于加利福尼亞州、愛達荷州、堪薩斯州和蒙大拿州,軟白小麥産于美國北太平洋沿岸,從德克薩斯州中部到五大湖地區, 東至大西洋沿岸,集中在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和俄亥俄州,該品種的産量很高;
美國小麥主産區約有兩個小三角形。第一個是北達科他州的大三角,與蒙大拿州,明尼蘇達州和南達科他州有關,另一個是堪薩斯州的大三角,與俄克拉荷馬州,科羅拉多州,内布拉斯加州和德克薩斯州相連,第三個是華盛頓州,愛達荷州和俄勒岡州有一個小三角形。該圖表還列出了美國前10大小麥生産商,北達科他州位居榜首,堪薩斯州排名第三,華盛頓州排名第三,蒙大拿州排名第四,南達科他州排名第五,愛達荷州排名第六,明尼蘇達州排名第七,俄克拉荷馬州排名第八,科羅拉多州排名第九,内布拉斯加州排名第10。這10個州占美國小麥總産量的70%。(1公頃, 2.47 英畝)
美國小麥種植面積為70-80%。以下是上述6種小麥種植的地理分布介紹。
硬紅冬季産量占美國的近35%,是美國小麥種植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品種。2001年至2002年,寒冬耕地面積2900萬畝,收獲面積2090萬畝,畝産量36.7蒲式耳。在大平原上發現了堅硬的紅色冬季,從密西西比河向西到落基山脈,從北達科他州和南達科他州以及蒙大拿州到德克薩斯州,以及華盛頓州的部分地區。硬紅冬季的主要産區是中央三角形,以堪薩斯州為主。
硬紅泉占美國小麥産量的近30%,在美國小麥産量中排名第二。從2001年到2002年,硬紅泉種植了1480萬英畝,收獲了1370萬英畝,每英畝生産了34.7蒲式耳。硬紅泉主要分布在達科他州,蒙大拿州和明尼蘇達州的北部地區,而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加利福尼亞州和科羅拉多州也生産一些。
白小麥産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7%,其中硬質白小麥占3%,軟荞麥占14%。2001-2002年,種植面積430萬畝,收獲面積410萬畝,畝産量57蒲式耳。美國荞麥主要産于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和堪薩斯州。軟荞麥産于北太平洋沿岸,包括俄勒岡州,愛達荷州和蒙大拿州等幾個西北州,以及東部的密歇根州和紐約州。
軟紅冬季産量約占美國的16%。2001-2002年,軟紅色冬季覆寫了860萬英畝,收獲了720萬英畝,每英畝生産了55.7蒲式耳。軟紅色冬季主要産于美國東部,從德克薩斯州中部到南部的五大湖地區,從堪薩斯州中西部到大西洋海岸的東部,集中在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和俄亥俄州。
硬質小麥産量占全國總産量的5%,2001-2002年種植了290萬英畝硬質小麥,收獲了280萬英畝,每英畝30蒲式耳。它主要生産在美國北部,包括北達科他州和南達科他州,蒙大拿州和明尼蘇達州,一小部分冬小麥産于亞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亞州。
2、美國小麥種植收割面積
根據美國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司(USDA-National AgridstatistsService,NASS)的資料,自1980年代初以來,美國的小麥種植一直在下降。這從1982年的8600多萬英畝下降到2003年的6170萬英畝。
2004年,美國冬小麥總種植面積為4346萬畝,比上年減少1.4萬畝。
2003年美國小麥收成為5284萬英畝,比上一年增加了700萬英畝,即15.5%。主要原因是小麥主産區收獲面積大幅增加。
3、美國小麥産量變化
美國是世界第四大小麥産區,僅次于中國、獨聯體和歐盟。從近年來小麥産量的變化來看,美國約占世界小麥消費量的9-10%,而消費量僅占世界總消費量的近6%。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小麥産量一直在波動。産量在1998年達到25.4億蒲式耳的峰值,2002年下降到16.2億蒲式耳,下降了36%。2003年,這一數字增至23.4億蒲式耳,比上一年增長25%。(1蒲式耳小麥s 60磅s 27.24公斤)
(三) 美國小麥的儲存
美國小麥儲存大緻分為兩個層次。第一級是國家倉儲。美國有1000多個農村倉庫,其中許多屬于農民合作社協會,其他屬于大型谷物出口商,有些屬于谷物公司,面粉廠或當地貿易商。第二級是終端倉儲。終端倉庫從農村倉庫購買小麥,分級後一般分級後入庫。終端倉儲一般位于小麥交易中心和港口,部分終端倉庫容量超過一百萬噸。
2001年,美國在世界上的小麥儲存比例為12.4%,2002年下降到11.6%,目前在12%左右。
美國絕大多數小麥儲存用于商業目的,政府部門隻保留一小部分小麥儲存,主要用于國際糧食援助。
(四) 美國的小麥貿易
1、美國小麥貿易流程及交易方式
Manon是小麥貿易的起點。小麥收獲後,小麥種植者有多種選擇,一種是直接以目前市場價格賣給農村倉庫,另一種是自存或由農村倉庫代儲,等待價格,三種是賣小麥期貨。來自農村倉庫的小麥通常被賣到面粉或食品加工廠或商店末期的倉庫。大型小麥加工企業使用大量小麥,一般從終端倉庫購買小麥,不從農村倉庫直接采購。
1995-2004年,美國農民出售的小麥價格差别很大,為每蒲式耳5.70美元,低至每蒲式耳2.20美元。價格大幅波動意味着小麥貿易風險更大。為了規避價格風險,小麥交易通常被對沖。
小麥交易分為現貨交易(現貨)和期貨交易(期貨)。現貨交易主要在Manon和農村倉庫之間進行。大宗小麥交易一般采用對沖方式,是以與期貨交易密切相關。美國小麥期貨交易通過芝加哥證券交易所,CBOT,堪薩斯城貿易委員會和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進行。在長期實際操作中,形成了三個不同品種小麥期貨交易的自然分工。Soft Red Winter在芝加哥交易,Hard Red Winter在堪薩斯城交易,Hard Red Spring和Buckeye在明尼阿波利斯交易。
2、美國小麥出口貿易
美國小麥産量遠高于國内消費量,其中近一半出口到國外。2001年,美國小麥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額為26.1%,2002年上升到27%,目前為31.2%。2001年,小麥出口占美國産量的47%,2002年下降到46.1%,2003年為48.7%,出口量為244.43百萬噸,出口量占農業出口的7%。
從小麥分類出口情況看,硬紅冬出口占美國小麥出口的近40%;硬紅泉出口占美國的20%以上;軟白小麥出口約占20%,主要出口地區為亞洲和中東;軟紅冬季出口約占14%;硬質紅小麥出口約占5%;硬白主要供應美國國内市場,出口量不大,但出口比重預計未來将逐漸提高。
在小麥出口市場,有三種方式可以開标、私下招标和公開市場。
有四個主要的小麥塊通過港口出口到海外。一個是墨西哥灣港口,美國近一半的小麥出口都經過那裡。第二個是西岸的太平洋港口,大約44%的小麥出口通過該港口運輸。第三,五大湖地區和聖勞倫斯海道,小麥占美國小麥出口的5%,而大西洋港口僅出口美國小麥出口的2%。
美國小麥出口商通常分為三類。一個是大型私營跨國公司。這些公司通常采用垂直組織,在主要小麥進口國設有代表處。第二,中小型民營跨國公司。這些公司并不直接擁有或經營主要的糧食儲存和運輸設施,而是擁有來自進口國的小麥代理的國際網絡。第三,合作小麥分銷公司或小麥農民自有合作社。
美國有幾個小麥出口商,較大的跨國出口商嘉吉,ADM,路易達孚和ZEN-NOH國家農業聯合會合作社)。這些出口商占美國谷物出口市場的大部分。嘉吉是一家私營公司,從美國出口最多的谷物,約占美國谷物出口總量的35%,占美國小麥出口總量的近20%。ADM是一家美國上市公司。路易達孚是歐洲的一家私營公司。ZEN-NOH是一家日本合作公司。
由于小麥黑穗病(TCK)問題,中國很少從美國進口小麥。<>簽署美中農業貿易協定後,中國和美國科學家共同評估了TCK進入中國的風險。直到2003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小麥也非常有限,保持在每年1000-2000萬噸的水準。2004年初,我公司有關部門派出采購團赴美,3月份簽訂合同,采購80萬噸,預計年采購量突破200萬噸。
二、美國玉米産量
(一) 美洲玉米品種
超過90%的美國玉米用于飼料,分為凹痕玉米,甜玉米和爆米花。摩爾玉米是玉米,玉米顆粒頂部有沉沒的玉米,這反過來又細分了黃玉米,白玉米和混合玉米。黃玉米産量遠超其他兩類玉米,主要用于飼料和加工甜味劑、澱粉等民用和工業産品。白玉米被加工成玉米粉,粥和砂礫。混合玉米用于飼料生産。
美國磨砂玉米種植面積占美國的99%,甜玉米生産面積僅占美國的1%左右,爆米花玉米面積占比不到0.5%。所有玉米作物中有三分之一留在農場作為牲畜飼料,其餘的則由農民出售給農村倉庫。
(2)種植分布
玉米是一種溫帶作物。玉米在大多數州種植,玉米産區主要位于五大湖的西南部,美國的心髒地帶,包括伊利諾伊州,愛荷華州,印第安納州,南達科他州和内布拉斯加州東部,肯塔基州和俄亥俄州西部以及密蘇裡州北部。玉米産量在愛荷華州排名第一,其次是伊利諾伊州,産量約占全國産量的三分之一。玉米産量排名前10位的州是内布拉斯加州排名第三,明尼蘇達州排名第四,印第安納州排名第五,南達科他州排名第六,堪薩斯州排名第七,密蘇裡州排名第八,威斯康星州排名第九,俄亥俄州排名第10。這10個州占美國玉米總産量的近90%。
(3) 種植和收獲面積
美國玉米種植直接受國内外市場需求的帶動,20世紀80年代以後,起伏較大,整體呈增長趨勢。1983年的種植面積超過5200萬英畝,1985年增加到8400多萬英畝,兩年内增長60%,達到1988年的5800萬英畝。從那時起,它穩步增長,在1994年左右起伏不定,自1997年以來每年約8000萬英畝。
2004年,美國玉米總種植面積為7900萬畝,比2003年略有增加。種植面積和玉米種植的變化以及各州的變化可以在圖13中找到。每個州上面的數字代表當年的種植面積,下面的數字代表與上一年相比的變化數量。标有紅色的州表示他們的玉米種植面積低于前一年,藍标州表示他們的種植面積超過前一年,白标州表示他們的種植面積與前一年相同。
2003年美國玉米收成為7114萬英畝,比上一年增加了183萬英畝,即2.6%。近年來,美國玉米收獲面積每年都略有增加。
(iv) 美國玉米産量的變化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産國,2003年占世界玉米産量的20%和産量的42%。中國,巴西,墨西哥和印度排在第二位到第五位。從近年來玉米産量的變化來看,美國玉米總産量和産量居世界第一。2003年産量達到8.92噸/公頃,是世界平均水準的兩倍,是中國的1.8倍,是以美國能夠從世界種植面積的20%生産42%的玉米。美國70%的玉米在國内消費,占世界總消費量的34%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玉米産量呈現波動态勢。1993年的産量為63.4億蒲式耳,1994年達到100億蒲式耳的峰值,1995年下降26%至74億蒲式耳。自1996年反彈至92.3億蒲式耳以來,它從未低于90億蒲式耳。2003年的産量為90.1億蒲式耳,即2.288億噸,為近八年來的最低水準。(1蒲式耳玉米s.39.37公斤)
(五) 玉米出口貿易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出口國,在過去十年中占世界出口總額的50%以上。1995-96年,這一比例為80%。1999年出口量為52百萬噸,随後數量下降,2003年降至41百萬噸,占當年世界出口量的52%,我國20%,阿根廷16%,巴西16%,世界出口市場四國90%。
俄羅斯曾經是美國玉米的最大買家,每年進口800萬至1000萬噸,現在基本上沒有進口。目前,美國玉米的主要進口量是日本(每年1500萬噸),墨西哥和中國台灣省每年進口約500萬噸。南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東歐等其他亞洲國家也是美國玉米出口的重要市場。
中國是美國玉米出口的主要競争對手,2002年出口玉米1167萬噸,2003年出口1524萬噸。南韓(每年9-10萬噸)、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都是中國和美國玉米出口競争市場,出口到這些國家的我公司具有地理優勢和價格優勢。美國專家預測,随着中國玉米庫存迅速下降,出口将大幅下降。2004年第一季度,中國僅發放了140萬噸玉米出口配額,而2003年同期為670萬噸,而美國玉米将填補空置的市場佔有率,預計2004年美國玉米出口量将恢複到5100萬噸,占世界出口市場的65%。
美國每年從鄰國進口少量玉米混合品種,數量為30萬至40萬噸。
美國大豆生産和貿易
大豆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産國,每年生産約25億蒲式耳,占全球産量的一半以上。生産了150多種大豆,62%用于國内消費,33%用于出口,5%用于種子,飼料等,其餘用于儲備。美國生産的大豆主要是大豆,此外還有綠豆、褐豆和黑豆。
(1)種植分布
美國大豆主産區覆寫其主要玉米産區的中部和南部,大豆與玉米産區重疊是由于玉米和大豆輪作造成的。美國大豆主要産區位于五大湖區(愛荷華州、伊利諾伊州、明尼蘇達州、印第安納州、俄亥俄州、威斯康星州)、中西部(内布拉斯加州、南達科他州、堪薩斯州)和東南部(阿肯色州、田納西州和佐治亞州)及其周邊地區。2003年美國大豆生産國前10名是伊利諾伊州、愛荷華州、明尼蘇達州、印第安納州、内布拉斯加州、俄亥俄州、密蘇裡州、南達科他州、阿肯色州和堪薩斯州。這10個州的大豆産量占全國大豆産量的95%。
(2)種植和收獲面積
自1992年以來,美國的大豆種植一直在穩步增長,當時它增長到超過5800萬英畝,2000年增長到超過7400萬英畝,八年内增長27%。2002-2003年略有下降,種植面積為7300萬英畝。
2004年,美國大豆種植總量達到創紀錄的7540萬英畝,比2003年增長3.2%。美國各州的大豆種植面積和變化可以在圖表中找到。每個州上面的數字代表當年的種植面積,下面的數字代表與上一年相比的變化數量。标記為紅色的州表示他們種植的大豆比前一年少,藍色标簽的州表示他們的種植面積比前一年多,白人州表示他們的種植面積與前一年相同。
(三) 美國大豆産量和總産量
美國不同種植區的大豆産量差異很大。中西部和五大湖地區的産量最高,2002年的平均産量超過每英畝40蒲式耳,愛荷華州最高,為48蒲式耳。東南部的大豆産量很低,2000年之前平均每英畝不到20蒲式耳,近年來由于使用生物技術,産量已上升到30蒲式耳以上。美國大豆産量高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這些地區的光熱條件獨特,特别适合大豆生長。二是生物遺傳學工程技術的應用。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将轉基因技術應用于大豆生産的國家,推廣面積占90%以上,主要是抗雜草轉基因大豆。雖然轉基因技術的使用減少了除草劑的使用,增加了産量,但其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在短期内仍不确定,許多國家持謹慎态度。
美國大豆種植在過去十年中穩步增長,但在2001年達到28.9億蒲式耳後總産量下降。2002年為27.5億蒲式耳(8873萬噸),2003年進一步下降到24.2億蒲式耳(7500萬噸),為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美國占世界大豆産量的52%,其次是巴西和阿根廷,分别占20%和14%。中國排名第四,約占世界總産量的10%。
(四)美國大豆貿易形勢
1、大豆内貿
美國的大豆種植者和農民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儲存設施,大型糧食生産者在每個州都建立了自己的儲存和收購站。收割大豆後,農民要麼自己儲存起來,要麼把它們放在村裡的倉庫裡,要麼直接賣給大糧商。大豆價格基于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MOT)價格加上一定量的水(基礎差)。農民決定是自己儲存還是代表他們,還是直接出售,這取決于價格。大型谷物貿易商通常根據貨物的緊迫性和獲得貨物的不同地點來設定不同的市場價格。同一地點的多家公司和倉庫都有收購地點,在收購過程中形成了競争局面,使農民得到最好的服務和最合理的價格。
美國農民銷售的大豆具有明顯的季節性,通常超過70%的大豆在收購後的六個月内銷售,特别是在10月份,當時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25%。
在大豆收購後,其總量的60%用于國内加工和榨油,35%用于出口,其餘用于種子和飼料,這成為美國農民大豆種植的主要驅動力。
2、大豆國際貿易
美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産國,也是最大的出口國。大豆年産量的40%用于出口,年出口量從2400萬噸到2800萬噸不等。美國大量農民種植大豆專門用于出口,國際市場的需求和市場變化直接影響美國大豆産量。
中國是大豆的原産地,曾是大豆出口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2003年從國際市場進口2074萬噸,比上年增長83.3%,其中約50%來自美國大豆的最大買家,2003年進口了1100萬噸美國大豆, 其中70%是轉基因大豆。盡管歐盟在美國對轉基因大豆的依賴程度很高,但從美國進口的大豆僅次于我們的大豆,平均每銷售年度(9月1日至8月31日)為600-700萬噸。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是墨西哥和日本,2003年分别從美國進口了410萬噸和370萬噸。印尼、南韓和泰國排在第5-7位,每年進口約100萬噸。
美國大豆生産集中在五大湖、密西西比三角洲和東南部。為了友善運輸,大豆出口的主要港口分為兩個主要區塊:一個是墨西哥灣港口。五大湖和中西部各州生産的大豆通過美國河運輸系統和陸地系統運輸到密西西比河沿岸的谷物銀行,然後轉移到駁船上,每艘載有約1,500噸,10-20艘駁船組成拖船到墨西哥灣的港口。從那時起,出口的大豆中有80%被運往海上。墨西哥灣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中轉中心。其次,五大湖地區的聖勞倫斯河和大西洋港口,大豆出口占美國大豆出口的16%。
四、美洲燕麥的種植分布
目前,世界每年生産約25億蒲式耳燕麥,而美國僅生産3億蒲式耳,約占全球産量的12%。美國是1970年代最大的燕麥出口國,但現在已成為進口國,每年進口5億至8億蒲式耳燕麥,相當于其國内使用的15-18%。
燕麥分為白色,紅色,灰色和黑色。白燕麥主要生長在俄亥俄河以北和落基山脈以東,這是燕麥生産的最大部分;紅燕麥生長在俄亥俄河以南的德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堪薩斯州;灰燕麥生長在太平洋沿岸以北;黑燕麥少量生長,散布在美國許多州。
美國主要的燕麥地區位于美國中北部和南部五大湖地區。美國十大燕麥生産商是南達科他州,北達科他州,威斯康星州,明尼蘇達州,愛荷華州,賓夕法尼亞州,内布拉斯加州,俄亥俄州,伊利諾伊州和紐約州。這10個州占美國燕麥産量的74%。
五、美國向日葵種植分布
向日葵也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最早産于墨西哥和美國的亞利桑那州。目前,全球葵花籽産量約為2100萬噸,其中獨聯體國家産量占世界産量的四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阿根廷、法國、西班牙、美國排名第五,占全球産量的6%。中國排名第六。美國隻出口10%的葵花籽,但葵花籽油占葵花籽油産量的60%。
美國向日葵分為油籽向日葵和食用向日葵。油籽向日葵占向日葵總量的90%,隻有10%的向日葵被食用。美國的油籽向日葵主要生長在北達科他州和南達科他州以及明尼蘇達州,食用向日葵的主要産區是北達科他州和明尼蘇達州,部分種植在南達科他州,加利福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向日葵産量最高的七個州是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堪薩斯州,明尼蘇達州,科羅拉多州,内布拉斯加州和德克薩斯州,占美國産量的99%。
六、美國水稻種植分布
2002-2003年,美國水稻種植面積為302萬畝,收獲面積300萬畝,平均産量為每畝6578磅。2004年種植面積達326萬英畝。這比2003年有所增加。
如圖 20 所示,美國的主要水稻産區是南部和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地區是一條狹窄的地帶,橫跨五個州,包括阿肯色州,密蘇裡州,路易斯安那州,德克薩斯州和密西西比州,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83.5%,包括美國水稻種植州之王阿肯色州和全國46.8%的水稻種植州。整個加州僅占全國産量的16.5%。其他四個南部州占種植分布的16.7%,路易斯安那州為7.9%,密西西比州為6.4%,密蘇裡州為5.9%。
美國大米按米粒的形狀分為長粒(LongGrain)、中粒和短粒,分别占美國水稻總種植量的78.3%、20.9%和0.8%。長粒米集中在南部地區,而中短粒米集中在加利福尼亞産區。
美國動物産品生産和國際貿易的第二部分
一、動物産品生産的特點
美國的畜牧生産和養殖是不一樣的,畜牧産值占農業總産值的48%,生産和貿易表現出以下特點:
1、畜産品絕對數量,人均占有率高。美國是畜牧業生産的超級大國,各種畜産品産量居世界前列。2003年肉類總産量為3 910噸,占世界肉類總産量的15.6%。肉牛存欄9610萬頭,居世界第一位,牛肉産量和人均占有率居世界第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産國,禽肉産量超過整個歐洲産蛋,蛋産量僅次于中國位居世界第二位。1990年代中期,人均肉類消費量開始達到100公斤,從1997年的125公斤增加到2003年的140公斤。人均擁有禽肉和禽蛋居世界前列。
2、畜牧業生産是帶狀配送。與美國成長型産業類似,畜牧業生産也是帶狀分布,如東北、北部、中部奶牛帶集中于美國70%的乳品生産,奶牛帶南部和附近地區是肉類畜牧帶,集中于美國50%以上的肉牛産量和80%以上的生豬産量。德克薩斯州是美國最大的動物産品生産商,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其次是内布拉斯加州和愛荷華州。
3、畜牧業與養殖緊密相連。美國畜牧業生産的高産量主要取決于資源的高投入,是以糧食消費量大。為了降低生産成本,獲得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佳的經濟效益,美國畜牧生産的所有大規模食品消費都位于糧食産區。擁有集中養豬業的州,如伊利諾伊州,愛荷華州,印第安納州和密蘇裡州,位于農業生産的玉米帶,該國70%的玉米生産,增加了用于養豬的充足和廉價飼料玉米的産量。
4、畜牧業農場規模越來越大,數量逐年減少。随着美國畜牧業生産變得更加工業化和專業化,各種畜牧場的規模正在擴大,而數量卻在減少。1984年,美國有430,000個養豬場,到1996年,隻有不到200,000個。1000多個養豬場生産的生豬從1980年代占美國市場的34%上升到1990年代的65%。美國三大雞肉公司已經生産了該國42%的殭屍電腦。
5、集約化生産水準高。美國畜牧生産規模在效率和利潤的帶動下,該行業的畜牧生産水準非常高。每個養雞場的平均規模為2000-2500萬隻,最大的蛋場養1800萬隻雞,最大的殭屍電腦場每年可生産數億隻雞。超過1/4的肉牛育肥場每年出10萬頭以上,最大的肉牛育肥企業每年出30多萬頭。
6、畜産品生産過剩,出口量大,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較大。美國畜牧業生産的高度集約化和工業化不僅使美國跻身世界生産各類畜産品之首,人均占有率世界前列,而且使畜産品大量過剩,需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美國畜牧業占國内生産總值的不到1.5%,但畜産品出口占外貿出口總額的5%,占國内消費的10%以上。家禽出口占最大,約占國内産量的14%,占世界家禽出口的40%。
二、養牛業
美國的牛數量自1970年代初達到1.4億頭的峰值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降至1億頭以下,然後在1998年反彈至約1億頭,當時牛肉産量為1150萬噸,居世界第三位。進入21世紀後,牛群數量仍在下降。2003年,有1.039億頭牛和1194萬噸牛肉産量,占世界産量的21%。人均牛肉消費量為44.2公斤,人均消費量為31.5公斤。總産量和人均份額是世界上最高的。
(1) 肉牛
牛肉和牛産業是美國畜牧業最大的生産者,占畜牧業産量的25%。16世紀,西班牙人将美國肉牛引入佛羅裡達州、密西西比河流域和美國西南部的部分地區。在17世紀,英國和荷蘭殖民者将肉牛引入美國大西洋沿岸的部分地區。1805年,第一批玉米肥肉牛從俄亥俄州到巴爾的摩,開辟了美國國内市場。1860年後,随着新鐵路的建成,從大西洋沿岸到伊利諾伊州,愛荷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養牛。憑借其廣闊的牧場,溫和的氣候和豐富廉價的玉米,它是美國牛肉和牛業的巨大中心。
1、肉牛貯存柱及配送
2004年1月,美國國有肉牛3286萬頭,育肥牛1381萬頭,育肥牛1532萬頭,犢牛1520萬頭,牛肉産量1194萬噸,牛肉銷售收入700億美元。
美國牛肉和牛産業分布廣泛,70%的州擁有超過100萬隻牲畜。中部地區位于中西部,包括堪薩斯州,内布拉斯加州,南達科他州,俄克拉荷馬州,科羅拉多州和其他州。第二,西部地區,包括加利福尼亞州、華盛頓州、俄勒岡州等州。第三,東部各州的田納西州、明尼蘇達州、賓夕法尼亞州、佛羅裡達州等。第四,德克薩斯州中南部,養牛業最發達,2003年牛存量1400萬頭,約占美國的14.6%,居首位。第二和第三是堪薩斯州和内布拉斯加州,分别為635萬和620萬,各占全國總數的6.5%左右。俄克拉荷馬州(540萬),加利福尼亞州(525萬),密蘇裡州(450萬),南達科他州(370萬),愛荷華州(360萬),威斯康星州(330萬)和科羅拉多州(265萬)位居前10位,占全國牛群的57.5%。
2、肉牛品種
在美國飼養的主要肉牛品種有安格斯牛、馬尼福特牛、婆羅門牛、西蒙塔爾牛、夏洛爾牛,除短角牛、聖格魯迪牛等品種外,每個品種都有品種協會,實行好品種登記,負責育種。
大多數牛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品種雜交,利用雜交。雜交牛生長快,易育肥,肉質好。家庭農場飼養較多的安格斯牛和馬尼堡牛雜交代,其生産性能好,後代适應性強,體重增加快,柱率和肉率高。南部地區多為安格斯牛或幹草堡牛的雜交牛和婆羅門牛,其生産性能也很好。
3、生産經營方式
美國肉牛産業主要有三種經營方式:一是放牧牛,主要在牧場,依靠大量的牧場養小牛和肥牛。放牧畜牧業的規模一般較小。大約一半的牛肉産量來自放牧牛。其次是育肥肉牛産業。它通常在密蘇裡州,南達科他州,北達科他州,堪薩斯州,肯塔基州,蒙大拿州等西部各州放牧,"架子",然後将其轉移到德克薩斯州,加利福尼亞州和中北部玉米帶的玉米帶的科羅拉多州,内布拉斯加州,愛荷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這種方法利用了大量精礦,在封閉的環境中養肥牛,專業化程度高,需要購買大量的飼料、貨架牛等裝置,但使用的土地少,市場價格和市場周期反應較快。貨架牛一般在14-15個月大的時候進入化肥場約100天,從原來的300-350公斤長到520公斤左右出售。在1960年之前,美國的養牛場主要是小型的,平均每個農場不到1000頭育肥牛。在20世紀80年代,情況發生了變化,該國420個育肥場中有一半以上生産育肥牛。育肥場有100多個,養牛超過35,000頭,每個農場平均年銷售額為75,000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大型育肥場,可以育肥10萬頭牛,養肥六個月後可以銷售和出售,每個大型育肥場每年可育肥20萬頭。目前,美國有4萬多家國有肉牛養殖場,每個養牛場平均有2000頭牛。三是種肉牛産業。這種方法主要是生産優質品種的公牛和種牛,作為提高肉牛品質的一種方式。種牛産業的特點是需要更高的技術和經驗,并且每頭牛比其他形式的肉牛投資更高,這不需要大量的谷物。但收益緩慢,因為成長為高品質的育種者需要很多年。
(2)乳制品和乳制品生産
2004年1月,美國牛頭數量為899萬頭,比1988年下降10%,比1994年下降4%。比2003年1月低1%。402萬頭儲備奶牛。牛奶産量7502萬噸,平均産量8噸,最高産量12噸,人均占有率267公斤,居世界第一。
1、奶牛的分布
美國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适合發展乳制品生産。奶牛主要分布在美國太平洋沿岸、五大湖地區、南部平原和東北地區,形成了著名的"奶牛帶",産奶量占全國産量的70%以上。
美國奶牛的發展起源于五大湖地區,其特點是雨量充沛,溫度低,土壤肥沃,更适合青貯玉米和牧場的生長,為奶牛提供了豐富的低成本飼料來源。該地區的另一個優勢是消費市場的集中度,與美國最大的大城市集中,市場需求刺激了乳制品行業的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由于道路狀況的改善,在灌溉區建造加工設施和增加飼料生産降低了牛奶生産、儲存和運輸的成本,并将生産重心向西轉移。1993年,西加州在乳制品人數和牛奶産量方面超過了威斯康星州,并于1998年成為最大的生産州。愛達荷州西部和新墨西哥州的牛奶産量逐年上升,而中西部和東北部各州的牛奶産量一直在下降。在2003年底的前10名中,加利福尼亞州有167.2萬,威斯康星州有126.5萬,紐約有675,000人,賓夕法尼亞州有590,000人,明尼蘇達州有480,000人,愛達荷州有392,000人,德克薩斯州有320,000人,新墨西哥州有314,000人,密蘇裡州有30人。20,000頭,俄亥俄州260,000頭,十個州繼續擁有全國70%以上的奶牛。
2、奶牛的主要品種
美國奶牛的主要品種是荷斯坦牛、牛等奶牛品種。全國各地有大量奶牛養殖中心和養牛公司開展高産奶牛的商業育種和奶牛的養殖。奶牛養殖中心和奶牛場都非常重視奶牛後代的确定,對每頭奶牛的血統和産奶量做了非常準确、全面的記錄,為高産奶牛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美國奶牛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一、發展階段數量多,主要特點是奶牛頭數的發育,奶牛産量穩定,總産奶量增加。從1929年到1955年的25年間,飼養的奶牛數量保持在2000萬頭以上。從1929年到1949年,增長最快的是2370萬頭,年增長率為9.6%。單産穩定在2200-2600公斤左右,總産量增加到5580萬噸,比1929年增長25%。二是過渡性轉化階段,主要特點是減少牛頭數量,提高産量,穩定總産奶量。從1955年到1975年的20年間,牛頭數量下降到990.5萬頭,下降了47%,每頭奶牛的産量增加了2,051公斤,即77%。牛奶總産量穩定在5200-5600萬噸左右。第三,品質改進階段。主要特點是穩定牛頭數量,提高産量,發展總産奶量。1980年至1995年的15年間,奶牛總數穩定在1050-1100萬頭左右,單産持續增加,到1997年達到6900公斤,總産量6600萬噸。2003年的平均單産為8 512公斤。
三、豬肉生産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豬生産國,生豬存欄量和豬肉産量僅次于中國,位居世界第二。2003年12月底,生豬欄有6082萬頭豬,2004年3月有5931萬頭豬,比去年年底減少了2%。美國的生豬數量相當于我國的15%,而我國屠宰頭和豬肉産量分别為16%和18%。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生豬産量逐年下降,1994年為5790萬頭,豬肉為802萬噸,1996年為775萬噸,比1994年下降3.3%。1998年,豬肉産量為5617萬頭,豬肉産量進一步下降到772萬噸。進入新世紀後,生豬存欄量回升,2002年豬肉産量897萬噸,年生豬銷售量超過10億美元,養豬業每年在美國創造75萬至80萬個就業崗位。1998年,人均豬肉消費量為31公斤,在肉類中排名第二。
1、生産分布
美國生豬生産主要分布在玉米生産集中區(CORNBELT),北部平原(NORTHERN PLAINS)和五大湖地區(LAKESTATES)附近的八個州,俄亥俄州以東,密歇根州,西北至明尼蘇達州,西南至密蘇裡州。該國70%以上的玉米都在這裡生産,為養豬生産提供了足夠便宜的飼料玉米,是以美國80%的生豬産量都分布在這裡,愛荷華州占美國生豬産量的27%。生豬生産的配置設定符合飼料生産區畜牧業經濟效益的原則。美國的養豬生産在西部和新英格蘭很少見。然而,在1990年代,南方各州一些地區的生豬産量上升,一些大公司從數百英裡外運輸飼料以發展養豬生産,如北卡羅來納州,德克薩斯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威斯康星州,以及南部和東北部幾個擁有大量生豬的州。2003年,美國養豬産量排名前10位的州是愛荷華州(1484萬頭,與下同),北卡羅來納州(900),明尼蘇達州(590)和伊利諾伊州(590)359),内布拉斯加州(253),印第安納州(280),密蘇裡州(261),俄克拉荷馬州(202),堪薩斯州(149)和俄亥俄州(136)。
2、品種齊全
美國飼養的豬有7個品種,其中5個是單一品種,2個是配套品種的豬。五個單一品種是Long White Pig,Yorkshire,Durlock,Hampshire和Pitland。2種比對品種的豬,用于PIC和Decca。豬的主要品種仍然是前四個單一物種。在美國700多萬頭母豬中,PIC約占6萬頭,Decca約占2萬頭,雙系雜交母豬約占70%,純種母豬僅占17%。當然,100%上市的商品豬都是雜交豬。PIC是美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養豬公司,在26個國家設有分公司和養豬基地,其生豬養殖出口到全球54個國家,年營業額達670億美元。PIC豬生産性能為:活産仔數9.43頭,母豬年産量2.23頭,日産體重增加750克,背部厚度2.03厘米。達藝是美國第二大養豬公司,擁有12個生豬配送中心、13個養豬場,并從中國進口眉山豬和東北豬,增加養豬戶數量。
3、生産方式
美國生豬生産在20世紀70年代以傳統的開放式豬舍為主體,80年代以半開放式為主體,90年代半開放式仍占60%,全封閉現代化占30%左右。現在100%的養豬場使用配套飼料,嚴格按照計算機控制的成分的營養标準。還有一些大型養豬場生産自己的配套飼料。促進生長激素的飼料添加劑允許用于生豬生産。每年上市的1萬多個商業養豬場進行養豬管理,采用計算機控制,包括溫度、濕度和飼養、管理等。仔豬斷奶一般為28天,試驗研究時間已提前到7-17天,且一般提倡仔豬早早斷奶和補品。美國生豬生産成本的比例為飼料50%,勞動力占10%,能源消耗占7%,固定資産折舊占20%。
美國養豬場有嚴格的防疫制度,養豬場都位于良好的天然屏障和隔離環境中。一般來說,養豬場隻接種豬毒和萎縮性鼻炎疫苗,并監測豬瘟和豬呼吸和生殖綜合征等疾病。每個養豬場都有糞便和污水處理系統。
4、生産規模
近30年來,美國的養豬場數量一直在下降,從1950年代的300萬頭下降到1984年的43萬頭和1996年的不到20萬頭。養豬場的規模正在擴大。1980年,1 000多個農場的銷量占總市場量的34%,到1987年上升到57%。20世紀90年代以後,65%的豬是由1000-50,000個養豬場生産的。1000頭以下的農場供應的豬的數量已降至不到30%。随着美國專業養豬場數量的持續下降,平均規模不斷擴大,養豬業生産率不斷提高。屠宰的豬的重量從1980年代的77.6公斤增加到2003年的90公斤。2003年,這一比率超過170%。目前,綜合養豬場占養豬場總數的70%,僅占商業養豬的17%,純種豬和銷售仔豬占11%。
四、禽蛋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禽肉生産國和出口國,也是世界第二大禽類和禽蛋生産國。家禽養殖是美國發展最快的産業,家禽産量從1980年代初的650萬噸增加到1999年的1610萬噸,年均增長率為5%,世界年均增長率為4.8%。2003年,美國家禽産量為1735萬噸,超過了整個歐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生産國。美國家禽産量的83%是雞肉。與中國不同,火雞在家禽生産中發揮着重要作用,2003年生産了253萬噸火雞,約占家禽總産量的14.5%。美國家禽産品價值224億美元,殭屍電腦占67%,約合151億美元,雞蛋價值43億美元,火雞價值28.45億美元,其他家禽價值6800萬美元。
1) 殭屍電腦
美國殭屍電腦生産集中在東部、東南部各州和加利福尼亞州西部。從東特拉華州向南到左,然後向西到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和阿肯色州。佐治亞州,阿肯色州和阿拉巴馬州這三個州生産了全國殭屍電腦總産量的42%。其中,左枝殭屍電腦的存量和産值最高,2002年達到12.9億隻,2002年達到21億美元。排名前五的州是Zuojia和Arkansas(11.8;17.4),阿拉巴馬州(10.5;16),密西西比州(7.7;12.2),北卡羅來納州(7.3;13.7)。美國的主要殭屍電腦品種是AA殭屍電腦,Aviin殭屍電腦,Cobb殭屍電腦,Habat殭屍電腦和Hippolyde火雞。
2) 土耳其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火雞生産國和消費國,每年生産約2.7億隻火雞。排名前五的州是東南部的北卡羅來納州(4500萬),北部的明尼蘇達州(4400萬),東部的阿肯色州(2950萬),中部的密蘇裡州(2500萬),東部的弗吉尼亞州(2000萬)和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1650萬)。普通人每年消耗約20磅火雞。圖27顯示了美國火雞産量的分布情況,其中六個深綠色的州占總數的67%。
3)雞蛋雞肉
美國雞蛋的産量在統計上分為食用雞蛋和孵化雞蛋,食用雞蛋占雞蛋總産量的85%,2003年全國生産雞蛋872億枚,其中雞蛋744億枚,孵化蛋128億枚。2003年産量最高的六個州是愛荷華州(99億),俄亥俄州(79.4億),賓夕法尼亞州(65億),加利福尼亞州(61億),印第安納州(59.7億)和德克薩斯州(47.7億)。每年人均消費的雞蛋256朵玫瑰,約16公斤。
2、生産規模
美國殭屍電腦養殖場的規模正在擴大,殭屍電腦養殖場的數量正在減少。特别是殭屍電腦生産的整合,導緻美國的殭屍電腦生産集中在少數大型企業,其中10家大公司占殭屍電腦總産量的67%,最大的三家占總産量的42%。例如,泰森食品公司擁有54個養雞場和加工廠,每周生産2490萬隻雞,加工56.6萬噸加工殭屍電腦。PERDUEFARMSINC每周生産1220萬隻殭屍電腦,加工227,000噸雞肉。一般養殖場每批8-1000萬隻殭屍電腦,每年養殖5批,共40-50萬隻,隻能使用1-2名勞動力。大型殭屍電腦公司通常每年生産數億隻殭屍電腦。
美國雞肉生産注重技術水準的提高,現代養雞場管理和集約化生産美國雞肉産量名額均處于世界領先水準。美國殭屍電腦平均屠宰日齡為48.6天,屠宰重量為2.22公斤,飼料轉化率為1:1.92,平均投飼密度為13.1/m2,孵化率為83.2%。
美國家禽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了美國肉類的結構。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人在肉類結構中占牛肉和豬肉的80%以上,1976年牛肉消費占肉類消費總量的46.1%。到1987年,家禽消費量首次超過牛肉和豬肉,2003年占44.2%,在各類肉類中排名第一。
畜産品國際貿易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牲畜産品出口國,近年來牲畜出口強勁增長,從1997年的50.54億美元增至2001年的76億美元,占世界牲畜出口總額的14%。
1、家禽産品國際貿易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禽肉出口國,其次是巴西和歐盟,前三名占世界出口總額的85%。家禽出口是美國牲畜出口中最大的。自1990年代以來,家禽出口迅速增長,年均增長率為23.5%。到2001年,它已達到24.8萬噸,出口額為13.7億美元,比1996年增加了30%,約占世界家禽出口的40%和國内家禽産量的20%。自2000年以來,增長率有所下降。2002年禽肉出口量為226萬噸,2003年為216萬噸。美國家禽出口的傳統市場是俄羅斯(包括波羅的海國家)和亞洲國家(中國和香港,日本,新加坡),占美國家禽出口的59%。然後是墨西哥和中東。近年來,俄羅斯對禽肉進口實行配額管理,年配額為100萬噸,影響了禽肉進入美國。美國家禽出口的增長主要在加勒比、東歐、非洲和中美洲,雖然對這三個區域各國的出口僅占出口總額的17%,但2002年以50%的年增長率增長,2003年繼續增長。
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雞出口國,每年出口22萬噸火雞,價值2.5億美元,墨西哥占45%,中國排在第五位。
2、牛肉制品國際貿易
雖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生産國,但它也是牛肉的純進口國。美國出口用谷物和精制飼料加肥和加工的優質牛肉,進口大多放牧牛肉。牛肉占美國牲畜出口的第二大份額。
2001年牛肉出口量為645 000噸,出口額約為22.3億美元,2002年為113萬噸牛肉,2003年為114.7萬噸。主要出口市場為日本,年均出口量為30萬至40萬噸。直到2000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的牛肉是第二大進口國墨西哥的兩倍多。2001年,在日本發現瘋牛病後,從美國進口的牛肉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一。日本在2003年12月在美國發現瘋牛病後,完全停止進口瘋牛病。墨西哥是第二大進口國,前幾年增長迅速,但近年來有所放緩。排在第三位的是南韓,自2001年牛肉市場自由化以來,南韓的進口量迅速增長。加拿大是美國牛肉的第四大市場,近年來其重要性有所下降。美國農業部最初預測2004年牛肉出口量為89萬噸,自瘋牛病被發現以來,已有數十個國家禁止進口美國牛肉,官員們預計2004年的牛肉出口量僅為2003年的17%,即約195,000噸。
美國也是世界領先的牛肉進口國,主要來自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此外,美國從阿根廷和巴西進口加工熟牛肉。出口到美國的牛肉也是由烏拉圭等中美洲國家生産的。
美國進口的活牛遠遠多于出口,進牛的國家也是出口國,如加拿大和墨西哥,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地理邊界和養牛生産的互補特征。2002年,從加拿大進口了170萬頭牛,從墨西哥進口了80萬頭牛。2003年,從加拿大進口了52萬頭牛,從墨西哥進口了122萬頭牛。然而,自2003年5月在加拿大發現瘋牛病以來,活牛的進口已經暫停。從加拿大進口的活牛直接用于屠宰,從墨西哥進口的活牛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被屠宰和加工。
(資料來源:撲克投資者)
請按方形二維碼可以直接識别關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