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是世界著名的動植物天堂,參觀當地的動物園,可以成長知識,也可以看到活生生的靈活動物,比書本、電視更真實,是一種不錯的體驗。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紹馬來西亞可愛的動物。
豺

痣有紅褐色的皮毛,而下頸部和胸部是白色或淡黃色。它們尾巴上的毛發很粗,是以看起來非常粗壯。
玉溪群,但每個地區的密度都比較稀疏,數量遠遠少于狐狸、狼等那麼多。栖息地也很複雜。
婆羅洲的胡須豬
留着胡子的豬以胡須而聞名。婆羅洲的胡須豬與一般的懶豬不同,它們非常活躍,一個月内可以行駛22公裡。他們不怕水,是以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在河裡遊泳。
生活在婆羅洲,我們吃成熟的水果和蘑菇,我們最喜歡的東坡肉是同一物種。
巽他穿山甲
馬來穿山甲覆寫着深棕色的鱗片,除了尾巴上的白色鱗片。身體缺乏鱗片的部位,如面部和身體下側,被短而淺的毛發覆寫。
它們有長而粘稠的舌頭,可以有效地拾取食物。不幸的是,它們的鱗片被認為被下藥,已經被大量追捕,現在瀕臨滅絕。
馬來熊
馬來熊高約120-150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熊。因為它們的栖息地位于溫暖的熱帶雨林中,是以它們不需要像其他種類的熊一樣冬眠,但馬來熊經常晝夜不停地出來。
馬來熊的舌頭很長,容易吞咽白蟻或其他昆蟲。馬來熊有弓形的前臂,手掌向内,尖銳的爪鈎呈鐮刀形,使它們成為爬樹專家。
趾趾猿
黑毛長臂猿在馬來西亞各地的森林中很常見。腳趾猿是長臂猿,生活在蘇門答臘島和馬來半島的森林中。
喉嚨的囊是光秃秃的,圓而大的,灰色或粉紅色的,當它們叽叽喳喳時,它們像皮球一樣凸起。第三個腳趾是一個邋遢的形狀,是以兩個腳趾永久地連接配接在一起,甚至到末端的關節。
東方灣貓頭鷹
每個人都知道貓頭鷹,但東方灣貓頭鷹非常特别,其着名的V形前額使其與其他種類的貓頭鷹區分開來。
它的羽毛通常是栗褐色的,底部有奶油色和灰白色,底部有棕色斑紋。悅耳的口哨聲通常一次持續約3-7秒,增添了其優雅的魅力和舉止。
戴勝鳥
經常在地面上緩慢行走,邊走覓食,一邊害怕飛上樹枝或飛一段距離然後着陸,飛翔的翅膀緩緩扇動,變成波浪狀的前進。
氣質比較溫馴,不太怕人。聲音就像"撲-撲-撲-撲",粗壯而低沉。當冠羽聳立、旋轉和伏擊時,随着哭聲,羽冠并攏,喉頸在發推文時伸長凸起,頭部向前伸展,邊走邊不斷點頭。
貓和猴子
當它們的皮膚隔膜膨脹時,它們可以被塑造成扁平的降落傘,使猕猴可以輕松地從一個樹梢滑翔到另一個樹梢,最大滑翔距離為136米。
靈長類動物現存的近親在大約8600萬年前的白垩紀末期與靈長類動物分離,創造了一個新的物種。
長鼻子猴
長鼻子猴是一種紅褐色的猴子,鼻子非常大,是東南亞婆羅洲島特有的,與婆羅洲猩猩共存。猴子也有一個印度尼西亞名字(荷蘭猴子),因為印度尼西亞人說荷蘭殖民者經常有同樣的大肚子和鼻子。
長鼻子猴是一種大型物種,是原産于亞洲的最大的猴子之一。隻有西藏猕猴和一些灰葉猴可以比對它們的大小。
婆羅洲侏儒象
婆羅洲矮象,顧名思義,小象,小象超過一米,成年雄性身高不超過2.5米。像其他大象寶寶一樣,它們有大耳朵和長尾巴,幾乎挂在地上。這種氣質比其他亞洲象更溫柔。
婆羅洲最稀有的物種之一,位于馬來半島東南部,目前世界上隻有大約1,500頭矮象,對它們的了解有限。
京那巴魯蜥蜴
它隻在馬來西亞沙巴州加裡曼丹島上的京那巴魯山看到,是一個風景名勝,擁有極其豐富的動植物,一直是旅遊景點,也是動植物研究的絕佳地區。
京那巴魯蜥蜴可以長達15厘米(不包括尾巴),尾巴可以是身體長度的兩倍。這個家夥從他誇張的鱗片狀盔甲和背部突起中看起來很強硬,但實際上它很溫柔。
這個形狀非常像西方世界的傳說中的龍,是以它也有一個别名 - 京娜巴魯隆。
猩猩
它是猩猩的唯一剩餘屬,兩個物種,婆羅洲猩猩和蘇門答臘猩猩,現在隻分布在東南亞。與人類非常相似,遺傳相似度為96.4%。
紅毛猩猩,以及大猩猩和黑猩猩,通常被稱為"人類最直系親屬"。他們的活動習慣通常不使用健全的交流,通常在同一領域的活動經曆幾次,但不會互相幹擾,平均預期壽命約為40歲,平均身高約171~18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