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217 部 每 日 一 片
最近V姐看了一部國産廣告,竟然講的是唐朝安史之亂後一段鮮為人知的慘痛曆史。
作為一個剛看完《長安十二時辰》的唐朝粉,V姐看到最後要哭了。
B站彈幕已經淪陷,
都在感慨這段悲壯的曆史原來還沒有被人遺忘。
16分鐘。
有故事、有演技、有深度、有感情。
滿滿都是電影感的大制作,甚至秒殺了一票國産古裝劇:
《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
本片來自新片場創作人丁雨晨(導演)、37film(監制/制作方)、王天行(攝影指導)、造音工場(聲音設計/混音師)、夢芷影像(調色)、李超(特效)。
片名《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講了一個大唐殘兵在漠北的遭遇。
這部短片其實是中國銀聯的廣告,但因為主題太正,更像中華民族的宣傳片。
什麼主題?
對使命的信仰。
講短片之前,V姐想先說說故事的背景——
大唐安西軍的白發龜茲軍。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軍西域主力安西軍回長安平叛。
吐蕃趁機侵襲防衛空虛的安西四鎮。
河西、隴右先後丢失,安西都護府與中原失去聯絡,于是,這支平反叛亂的鐵血主力軍,成了一支被朝廷遺忘的邊防軍。
就是這麼一支沒有補給、沒有支援的幾千孤軍,卻硬是堅守近半個世紀,使之不能趁亂進犯長安。
公元808年,吐蕃攻陷龜茲城。
大都護郭昕萬念俱灰,兩鬓斑白的他帶着食不果腹的老兵們,與年輕力盛的吐蕃軍決一死戰,衆将士無一投降,全數戰死沙場,成為一代英雄。
而大唐王朝對西部地區的政治軍事管轄也從此終結。
堅守便将近半世紀,黑發變白發,最後一戰皆戰死沙場。
白發龜茲軍的故事每每聽完,都讓人忍不住欽佩與流淚。借用知乎上最高贊的一句回答:
“萬裡一孤城,盡是白發兵”。
影片的故事,
便發生在安史之亂後的公元790年。
這一年,安西大都護郭昕已經獨守大漠25年,第二次和大唐斷絕音訊也已經四年。
此時西域隻剩下龜茲和西州兩城。
西北邊防空虛,兩地之間輸送軍費,但運款小隊在半路與敵人同歸于盡,最後一筆軍費艱難送達漠北。
此時,一名流民趁機偷摸财貨。
看到屍橫遍野,他以為能把搜刮的軍費據為己有,發個國難财。
卻沒想到被之前和敵人戰鬥暈倒的唐兵制服。
于是,唐兵郭元正押解着流民盧十四,踏上了送錢的旅程。
故事也由此展開…...
沙漠中二人相伴而行,經曆風風雨雨。
期間,唐兵郭元正的盤纏花完了,沒水沒糧,兩條“攜帶巨款”的命即将斷送在荒漠中。
一群人騎着馬追上他們。
郭元正誤以為是要搶劫,不料這群人是商人,給他們送來了水和幹糧… …
“好多年沒見到大唐的兵了,
敢問軍爺是不是大唐的人馬上就要回來了。”
可見舉國上下,愛國之心從未改變。
隻是這句“馬上”,就是一千多年。在如今看來,是多麼的令人唏噓。
盧十四也在這趟旅途中,逐漸被郭元正對家國的忠誠和信念所感化。
他曾在深夜策劃過一次攜款潛逃。卻意外被郭元正發現了他的真實身份。
盧十四也是唐兵,不,應該說是逃兵。
他的軍隊在戰場上全軍覆沒,唯有他逃了出來。
不是為了逃命,而是他的身上帶着戰死的同袍的家書,他答應了兄弟,一定要活着回去。
隻是這路程太遙遠,戰士也成了流民。
戰場的冷酷,在這裡展現的淋漓盡緻。
後來,他們唯一一匹馬在荒漠中渴死,盡管二人已經精疲力竭,卻也不得不将所有的軍費都背在身上。
盧十四問郭元正:
“你這是要錢不要命,扔掉兩袋不行嗎?非得把命都搭上。”
郭元正掏出了軍令,斬釘截鐵地說:
“軍令如山,一分不能少。”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好心。
他們不幸被劫匪盯上,兩個人面臨着一場生死之别。
郭元正戰死,盧十四繼承了他的衣缽。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家書、逃兵、戰士,一個個巧妙而又震撼的轉折,無一不印證着大唐永不磨滅的軍魂。
最終,盧十四替郭元正将軍費成功送達。
而死守邊疆的兩城将士已滿頭白發。
戰士飽含熱淚,手裡攥着大唐的錢币。雖然沒有一句台詞,但卻勝過千言萬語。
敵四十載,少年盡白發,用一生恪盡職守,使命必達。
忠肝義膽,将大唐的榮耀刻進骨肉。
最後那首「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歌聲想起時,
畫面的渲染,氛圍的塑造都堪稱完美,好似生生将我們代入那個風雨飄搖的時刻。
當越來越多的國産電視劇都在強調個人的偉大,大女主、大男主的故事層出不窮時,
這部短片卻将數千唐兵視作曆史的主角。
甚至連兩個主要人物的名字,也隻在後半段出現過一次。
“中國人,從未改變對使命的信仰”。
它講述的是千萬人創造曆史的故事,是五千年以來用生命完成使命的中國人。
它傳遞的是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神,是我們如今傲視各國的底氣。
正如評論裡所說:
願那些還在堅守使命的人們早日回家。
轉發文章,
緻敬每一位堅守崗位的戰士
你如何評價這部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