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開沉沒的文明!“汕頭好人”王志傑水下考古足迹遍布1.8萬公裡海岸線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通訊員 澄宗

人類豐富的文化遺産不僅僅存在于陸地,還有廣袤的水域,而水下考古正是為了揭開水域底下沉沒的人類文明的神秘面紗。記者30日在采訪中獲悉,近日獲評2021年上半年度“汕頭好人”(敬業奉獻)的汕頭市澄海區圖書館副館長、區文物保護專家組成員、水下考古助教王志傑,便是粵東地區為數不多的水下考古專家。近16年來,王志傑的水下“足迹”遍布1萬8千公裡海岸線,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将沉睡在不同海域、不同年代的“寶貝”捧出水面,為水下考古發現、研究、文物保護作出貢獻。

揭開沉沒的文明!“汕頭好人”王志傑水下考古足迹遍布1.8萬公裡海岸線

據悉,1971年出生的王志傑自幼在海邊長大,參加工作以來更是與海結下了不解情緣——從海軍戰士到水下考古,他再次實作了海魂夢想。

在過去的16年時間裡,王志傑發揮文博及技能特長先後參與了“南海Ⅰ号”“南澳Ⅰ号”“丹東一号(緻遠艦)”“大連莊河經遠艦”“台山上川島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山東省威海灣甲午沉艦‘定遠艦’遺址調查”“2019年度西沙海域水下考古項目”等多個國家級重大型水下考古、文物保護及科學研究項目。

在2018年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舉辦“一帶一路”沿海國家水下考古實習班,王志傑被聘任為助教,給學員授課《水下裝置的制作與運用》。2021年6月至7月,王志傑又以助教的身份參加了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漳州市文物保護中心組織實施的“聖杯嶼元代沉船遭址水下考古調查”項目(含2021年度全國水下考古專業人員進階教育訓練班實習)。

在普通人眼裡,水下考古這項工作充滿着神秘,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然而對于水下考古隊員來說水下考古又是項危險性極高的工作,說出生入死,也并不為過。

據介紹,船體沉沒海域一般海況複雜,而船體沉沒後,船體表面不僅适合海洋生物安“家”,還有可能鈎挂漁民撤下的漁網等,海流、能見度、海洋生物等都是水下考古工作期間潛在的風險,有時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

揭開沉沒的文明!“汕頭好人”王志傑水下考古足迹遍布1.8萬公裡海岸線

在面對生命安全與文物安全之間,王志傑稱,在他的信念裡:生命誠然可貴,但人類文化遺産是無價的,必要時會用生命來捍衛人類文化遺産。

王志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據悉,在“南澳一号”沉船調查發掘中,王志傑與潛伴在水深27米的海底擡着一大筐青花瓷器,沿出水繩出水時,由于水下能見度較低,在水深8米處他們才發現自已在一艘大船的船底(大泊船,長40多米)。當時,他們身上攜帶的氧氣瓶氣壓僅存5BAR,潛伴頓時驚慌,提議扔掉運送瓷器的框,快速出水。

對此,王志傑堅決不同意,因為他知道如果扔掉滿筐瓷器,想再找回來幾乎不可能,那可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産。王志傑在水中盡量安撫隊友,使他平靜下來。又過了幾分鐘,他們才得以出水,此時氣壓已顯示為0。最終,文物被平安地運上了船,而王志傑和潛伴缺已累得虛脫了,躺在船甲闆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氣。

其實,諸如上述情況,王志傑在水下考古工作中已屢見不鮮,他還曾在水下遇到諸如魚網纏繞、放漂(找不到出水點,自由上升)、水流轉向變急,出水困難、裝備故障、海上遇到大風浪、水下遇到有毒生物(水母、石頭魚等)等,但每次他都憑着積累的豐富潛水經驗,成功化險為夷,保障人與文物平安出水,用生命捍衛着人類文化遺産。

水下考古和陸地考古不僅是一項實踐工作,同時也是一項研究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交流。

多年來,王志傑從未停止過學術研究和交流工作。其中在學術研究方面,他先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寫了《試析汕頭澄海與“南澳Ⅰ号”的潛在聯系》《鋁制探方的運用》《出水沉船的保護概況》《‘南澳1号’與潮汕地區的水下考古》等多篇在專業期刊發表的論文,多項研究成果得到了專家、學者認可。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黃鐵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