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越專注,就越會忽略重要的事情

你越專注,就越會忽略重要的事情
你越專注,就越會忽略重要的事情

注意盲視,指的是大腦的一個基本特征:當我們專注于某個任務時,會忽略其他事物,甚至是那些原本很重要的事。

1.

大猩猩實驗

你越專注,就越會忽略重要的事情

《重新認識學習》一書的作者凱茜·戴維森曾參加過一個講座:

在講座中,教授先播放了一段視訊。

視訊裡有6個人在互相傳籃球,其中3個人穿着白色的T恤,另外3個人穿着黑色的T恤。觀衆們的任務是追蹤3個穿白色T恤的人之間的傳球次數。雖然現在這個視訊已經非常有名了,并且經常出現在搞怪電視節目中,但在參加這場講座之前,戴維森從來沒有看過這個視訊。

視訊開始播放後,在座所有人都開始認真地計數。這裡的“所有人”并不包括她。因為她有閱讀障礙,當她看到那個帶着雪花點的視訊裡有幾個人漫無目的地來回傳球時,沒法追蹤他們的動作,是以就索性發呆了。

但是在視訊大約播放到第30秒時,視訊畫面激發了戴維森的好奇心:一隻“大猩猩”跑到幾個傳球的人中間。在人們傳球的時候,“它”盯着鏡頭看,拍打胸脯,然後大步走掉。

視訊結束後,教授問大家:“有多少人數到了至少12次傳球?”所有人都舉起了手。然後他又依次問道:“多少人數到了13次、14次以及完美的15次?”最後,他問:“誰看到大猩猩了?”

戴維森舉起手來,卻驚奇地發現她是他們這排唯一一個舉手的人,也是整個房間僅有的三四個舉手的人之一。身邊其他人臉上寫滿了疑問:大猩猩?什麼大猩猩?還有人不滿地嘀咕着他們被騙了。教授沒有直接解答這些疑問,而是重播視訊。這一次,大家都看到了“大猩猩”。

你越專注,就越會忽略重要的事情

教授确實捉弄了觀衆一把,讓觀衆困在了自己的注意盲視之中,并以此來開始他的講座。在觀看視訊的過程中的确存在小把戲,但讓這個小把戲生效的真正原因卻不是教授本人,而是由于觀衆沉浸在計數任務中,進而忽略了出現在舞台正中間的“大猩猩”。

在這個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簡單實驗中,是人們的心理機制欺騙了他們。戴維森沒有被騙,但不是因為她的注意力比其他人好。後來戴維森做過一系列的注意力測試,知道自己集中注意的能力并不出衆,之是以能看到“大猩猩”是由于她壓根兒沒有專注于對傳球進行計數。

人類的視覺皮層就是這麼工作的:我們以為自己看見了整個世界,但實際上隻看到了特定的一部分。對于許多神經科學家來說,大猩猩實驗傳遞出了一個警示:我們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聰明。

2.

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同時完成兩個任務

你越專注,就越會忽略重要的事情

注意盲視是大腦工作的根本原則,同時它給我們帶來了絕佳的機會。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在篩選資訊,但篩選的标準各不相同,這就意味着我們漏掉的資訊不同。如果一些人能夠準确地數出傳球的次數,而另一些人看到大猩猩,那将我們所看到的資訊整合起來就可以得到全部的資訊,這一總結意義非凡。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猩猩實驗不僅是一堂生動的關于大腦的生物學課,也是一項讓我們在紛繁世界中保持活力的偉大計劃。

如果不将注意力集中在某點,這個世界将是一片混沌,因為我們要看、要聽和要了解的東西太多了。集中注意力讓我們可以深入地加工那些被認為最有用的資訊。

專注意味着選擇,它給我們留下一些盲點,需要我們使用其他方法來處理。

幸運的是,人類處在互動性強的數字時代,我們有工具來處理不同形式的注意力并對其加以利用。但在利用不同形式的注意力之前,有一步非常重要。如果不跨出這一步,我們将永遠無法充分利用互動的網絡世界帶來的好處。

隻要你全神貫注地去做一件事就意味着忽略了注意之外的其他事物——包括大猩猩,但要承認這一點并不容易。對于一個理性、有才能和自信的人來說,很難認識到那些讓自己成功的關鍵因素也正是限制自己的因素。

這個因素就是能夠精确指出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在學校及社會中經過長期磨煉所獲得的。

你越專注,就越會忽略重要的事情

幾百年來,我們被訓練用某種個性化、有目的的方式去看這個世界。但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這種方式也會讓我們把其他資訊都排除在外。我們很難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沒有看到全部可以看見的東西。

我們要承認注意盲視的存在,承認在每次任務中,要麼數不清楚傳球的次數,要麼就看不見大猩猩。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同時完成兩個任務。

一個精巧的認知實驗就像魔術大師的一場精彩演出,讓我們看到了平時不可能看到的東西,幫助我們相信一些在其他情況下不會接受的事實,讓我們了解大腦工作方式的奇特和不完美之處,這也正是科學實驗與魔術的關鍵差別。科學家不會為了捉弄人們、引起人們震驚或逗他人開心而設計實驗。他們設計實驗的目的是加深對人類行為方式的了解。

3.

越專注,就越會忽略其他事情

你越專注,就越會忽略重要的事情

當年輕的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克裡斯托弗·查布裡斯和丹尼爾·西蒙斯剛開始他們的研究項目時,他們首先進行了這個現在已經非常著名的大猩猩實驗,後來它被稱為“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

1999年,查布裡斯和西蒙斯想用一種有力的方式來證明注意力的選擇性原則。雖然早在1970年就有人提出這個原則,但是那時的人們拒不相信。當時正好他們樓下的同僚在進行與恐懼相關的研究,因而置辦了一件大猩猩外套。于是,就有了這個在認知心理學史上留名的實驗。

在正常的測試條件下,大約有50%的被試忽略了這隻大猩猩。當有同伴在場的壓力時,這個數字會更大。

在倫敦的一次現場互動實驗中,400名大學生被安置在一個大禮堂中參與這個實驗,隻有10%的被試發現了大猩猩。在戴維森參加的那個講座上,并沒有人來對人數進行精确統計,但現場發現大猩猩的人數比例似乎比倫敦的現場實驗更低。講座中隻有這麼少的人看到大猩猩,最可能的原因是:學術界的人更擅長專注。

這正是大猩猩實驗讓他們不快的一點:你越專注,越會忽略其他事情。

注意盲視在我們作為個體所參與的一切活動中都起着關鍵作用,它不僅關系到我們在團隊中如何工作,還影響到我們在機構中、課堂上、工作時以及自我評估中更看重什麼。

在我們與物體(如車鑰匙或螢幕)進行互動時,注意盲視起着重要作用;

在我們評估兒童、殘障人士或其他群體,甚至自己年老時的能力時,注意盲視也在作怪,導緻我們評價偏低;

在家庭或工作中的人際交往中,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中,注意盲視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于注意盲視的存在,我們在處理重要問題時通常會卡在一個死角,這往往不是由于某一方是錯的,而是雙方在自己的角度上都是對的,卻都無法看到對方所看到的東西。雙方都在自己的立場上變得越來越極端,就很容易引起彼此的誤解。在正常條件下,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視角是什麼。

2010年夏,英國石油公司深海地平線号鑽井平台爆炸,導緻500萬加侖原油湧入墨西哥灣。從這一事件後的各方争議可以看到注意盲視的存在。

你越專注,就越會忽略重要的事情

一些人看到了這次事件對環境的影響,是以呼籲永久性禁止所有的海上石油開采。而當美國總統宣布暫停開采6個月以調查災難的原因時,另一些人則為那些失去工作的石油勞工而抗議。在這次争議中,雙方都無法從對方的視角看待問題。

但我們不必非得站在對立的立場,如果我們學會分享自己所看到的,則雙方都可以看到問題的全部。

我們需要尋找一種方法,讓大腦擺脫隻能專注于一面的限制,這種限制在大猩猩實驗中被揭示得很清楚。隻要通過正确的方法進行練習,我們就可以習得那些被注意盲視所限制的能力。

既然注意模式最初是習得的,我們用特定方式來看世界的模式也是習得的,就意味着我們可以打破這些模式。一旦打破了這些模式,我們就可以自由地學習那些幫助我們通往成功的新方法。

那麼,學習集中注意力究竟意味着什麼?它意味着沒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保持專注或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什麼地方。

任何事物都可以引起嬰兒的興趣,他們無法區分某些東西比其他東西更值得注意。但他們最終還是學會了如何保持專注,因為從出生之日起,大人就開始教他們什麼是人們認為值得關注的。搖鈴能夠在嬰兒出生的第一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是在他們出生20周或50周後,就變得沒那麼有吸引力了。因為他們已經知道搖鈴并非特别重要或者值得注意的東西。

事實上,我們對新事物的認知過程均是如此。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打破舊模式,用新模式來替代舊模式,然後不斷重複的過程。

————以上内容摘自《重新認識學習》

你越專注,就越會忽略重要的事情

重新認識學習:注意力科學揭示未來如何持續精進 ¥79.9 購買

《重新認識學習》揭示了我們對注意力盲視的誤解,指出傳統的課程設定、考試方式、職場設計和員工定位都不再适合撲面而來的數字時代。

美國知名跨學科研究專家凱茜·戴維森教授從注意力的科學原理出發,用大量的研究、前沿教育案例展現了科技如何重塑我們的學習方式,深入剖析時代對個人素養的需求差距,通過揭示注意力科學背後的奧秘,提出“學習—忘卻—再學習”的破而後立式學習模式和“因差異而合作”的多任務處理方法,引領人們從容應對未來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