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轉,時光不朽。
手工藝人的手雖然斑駁粗糙,手中誕生的作品卻精緻細巧;他們的容顔雖已帶上了歲月的痕迹,将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心卻因歲月的淬煉而熠熠生輝;他們用年複一年的重複,将時光的韻味隐藏于手下的一件件作品之中。
手工藝人特輯,帶你走近這些隐藏在民間的高手,一起聽他們講隐藏在手工藝品中的巧思妙想,看他們與手工藝交纏的人生。
雨雨,竹編手工藝人,一家竹編店的老闆,一名講起竹編技藝時如數家珍,卻渾身透出一股酷勁,頗有一股江湖俠氣的女子。
1971年,雨雨誕生于湛江一個手工藝家庭。就此開啟了她與竹編技藝交纏的一生,而時代發展的沖擊、生活的壓力,也曾讓她(它)們一度失聯。
2019年,雨雨成為一家竹編展示店的老闆。從這裡開始,她将整個家族重新帶回到竹編傳承的道路之中。

雙層竹編碗,可放置雞蛋
她拿起竹編,往事、現實與未來便一下子在腦海中湧現。這一次,她決定緊緊抓住手中的機會,果斷地将竹編技藝傳播出去,亦如許多年前不假思索地幫父母破竹一般。
一
50年前,英英剛剛出生,破竹的響聲便是她的搖籃曲。從她記事起,家族便已與竹編緊緊捆綁在一起,年年歲歲都有編不完的竹篾。
爺爺奶奶日常編制着幹農活用的竹器:魚簍、畚箕、籮筐。在無聲的堅持與重複中,他們産出雖不精細卻很實用的日常用具,供應給附近的農戶。
“那時候需求量比較大,有時候他們會做不過來。”父母和姑姑從爺爺奶奶手中接棒,用竹編編出一家人的生計與未來。幼年時的她,也時常在父母的要求下,用各種時間間隙學習竹編技藝,幫忙編織農具。那時的她,對于竹編技藝并無太多想法,“父母讓幫忙就幫忙了呗。”
但學習的過程卻并不簡單,彼時還未引入機器。選竹、泡水、破竹、分蔑、分層、刮青、過圓刀、編織、上油等各種步驟,均需人工操作。僅破竹分蔑兩個步驟,她便學習了2到3年。雖然她說:“不做的話他們會做不完,對竹編沒什麼特别的想法”,但長達數年的學習,将一片竹子分成5、6層的技藝,講起竹編技藝時滔滔不絕的話語,卻仿佛透露了什麼資訊。
二
懵懂孩兒初長成,健壯青年漸老去。随着塑膠制品的推廣,竹編器具需求量下降,逐漸退出曆史舞台。畢業之後的英英,也沒有像長輩一樣,繼續竹編匠人的工作。她走向與竹編無關的崗位,開始為生活奔波,照顧長輩、撫育小孩,将對未來的向往與努力,編織進生活之中。
她的父輩,也因需求量的下降,逐漸減少竹編的生産量,直至完全不做了。
“竹編沒有辦法一次性做完的,是一個很大的工程,沒有需求量就隻能停掉了。”
在雨雨的生命旅程中,有某段時間就這樣失去了破竹聲。他們的世界恢複到一片靜谧之中,僅家中留存的部分竹制品,提醒着一家人曾經有過一段屬于“竹編”的歲月。家中的小輩,也已不懂随手破出整齊竹片的手藝。
“這種東西以後要是沒有了,感覺也挺可惜的。”在40多歲時的某個瞬間,突然有種“失去”的失落擊中了她,她開始懷念起兒時的破竹聲。
而此時當地的景區,正在籌劃着搞個大動作。
三
2018年,XX景區開啟非遺工匠招募,進行粵西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聽到消息後,英英一想“家裡就是做這個的”,便把心一沉,帶着一股酷勁又把全家人帶回到竹編的道路之上。
家中退休的老人也立馬忙活起來,拾起熟悉的技藝,開發新的工藝。
“現在的需求跟以前不一樣了,年輕人喜歡工藝品,以擺設為主”。英英找來許多新的工藝品樣式,讓家中長輩照着将各種有趣的小東西做成竹制品。
雨雨說:“要跟着時代走,不能總是老樣子”。
而對于竹編匠人而言,萬物皆可竹編,但要有耐心。
每拿到一個新的樣式,就會觸發“編-拆-編-拆”的循環。據她介紹,有時候要拆5、6次才能編織出滿意的作品。而完成後的作品,還要根據消費者的喜好和回報,再進行更改。比如發現客人更喜歡沒有提手的小籃子,便把提手去掉;發現有些客人想在籃子裡裝食物,便不上光油。
制作一個竹編手工藝品,耗時良多,收益卻不多。耗時半天的編織品,銷售時卻僅售20元。但依靠着鼎龍灣和家中長輩的支援,英英想堅持把這件事做下去。
說起開店的初衷,她很酷地說:“主要想展示傳播,告訴大家有這種東西存在,不然孩子都不知道這是什麼了。”
放棄很容易,但堅持一定很酷。有人在不惑之年,放棄工作開起了不掙錢的店;有人在年逾古稀之時,繼續研究編織出年輕人喜歡的“新玩意”;有景區在高速發展之際,砸錢搭起非遺文化傳播平台。
他們在努力傳播着一些古老的傳統文化,卻透露出滿滿的俠氣與酷勁,正如武俠小說中穿梭于竹林之間的武林高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