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侠女”雨雨与她的竹编人生

岁月流转,时光不朽。

手工艺人的手虽然斑驳粗糙,手中诞生的作品却精致细巧;他们的容颜虽已带上了岁月的痕迹,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心却因岁月的淬炼而熠熠生辉;他们用年复一年的重复,将时光的韵味隐藏于手下的一件件作品之中。

手工艺人特辑,带你走近这些隐藏在民间的高手,一起听他们讲隐藏在手工艺品中的巧思妙想,看他们与手工艺交缠的人生。

雨雨,竹编手工艺人,一家竹编店的老板,一名讲起竹编技艺时如数家珍,却浑身透出一股酷劲,颇有一股江湖侠气的女子。

1971年,雨雨诞生于湛江一个手工艺家庭。就此开启了她与竹编技艺交缠的一生,而时代发展的冲击、生活的压力,也曾让她(它)们一度失联。

2019年,雨雨成为一家竹编展示店的老板。从这里开始,她将整个家族重新带回到竹编传承的道路之中。

“侠女”雨雨与她的竹编人生

双层竹编碗,可放置鸡蛋

她拿起竹编,往事、现实与未来便一下子在脑海中涌现。这一次,她决定紧紧抓住手中的机会,果断地将竹编技艺传播出去,亦如许多年前不假思索地帮父母破竹一般。

50年前,英英刚刚出生,破竹的响声便是她的摇篮曲。从她记事起,家族便已与竹编紧紧捆绑在一起,年年岁岁都有编不完的竹篾。

爷爷奶奶日常编制着干农活用的竹器:鱼篓、畚箕、箩筐。在无声的坚持与重复中,他们产出虽不精细却很实用的日常用具,供应给附近的农户。

“那时候需求量比较大,有时候他们会做不过来。”父母和姑姑从爷爷奶奶手中接棒,用竹编编出一家人的生计与未来。幼年时的她,也时常在父母的要求下,用各种时间间隙学习竹编技艺,帮忙编织农具。那时的她,对于竹编技艺并无太多想法,“父母让帮忙就帮忙了呗。”

但学习的过程却并不简单,彼时还未引入机器。选竹、泡水、破竹、分蔑、分层、刮青、过圆刀、编织、上油等各种步骤,均需人工操作。仅破竹分蔑两个步骤,她便学习了2到3年。虽然她说:“不做的话他们会做不完,对竹编没什么特别的想法”,但长达数年的学习,将一片竹子分成5、6层的技艺,讲起竹编技艺时滔滔不绝的话语,却仿佛透露了什么信息。

懵懂孩儿初长成,健壮青年渐老去。随着塑料制品的推广,竹编器具需求量下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毕业之后的英英,也没有像长辈一样,继续竹编匠人的工作。她走向与竹编无关的岗位,开始为生活奔波,照顾长辈、抚育小孩,将对未来的向往与努力,编织进生活之中。

她的父辈,也因需求量的下降,逐渐减少竹编的生产量,直至完全不做了。

“竹编没有办法一次性做完的,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没有需求量就只能停掉了。”

在雨雨的生命旅程中,有某段时间就这样失去了破竹声。他们的世界恢复到一片静谧之中,仅家中留存的部分竹制品,提醒着一家人曾经有过一段属于“竹编”的岁月。家中的小辈,也已不懂随手破出整齐竹片的手艺。

“这种东西以后要是没有了,感觉也挺可惜的。”在40多岁时的某个瞬间,突然有种“失去”的失落击中了她,她开始怀念起儿时的破竹声。

而此时当地的景区,正在筹划着搞个大动作。

2018年,XX景区开启非遗工匠招募,进行粤西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听到消息后,英英一想“家里就是做这个的”,便把心一沉,带着一股酷劲又把全家人带回到竹编的道路之上。

家中退休的老人也立马忙活起来,拾起熟悉的技艺,开发新的工艺。

“现在的需求跟以前不一样了,年轻人喜欢工艺品,以摆设为主”。英英找来许多新的工艺品样式,让家中长辈照着将各种有趣的小东西做成竹制品。

雨雨说:“要跟着时代走,不能总是老样子”。

而对于竹编匠人而言,万物皆可竹编,但要有耐心。

每拿到一个新的样式,就会触发“编-拆-编-拆”的循环。据她介绍,有时候要拆5、6次才能编织出满意的作品。而完成后的作品,还要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反馈,再进行更改。比如发现客人更喜欢没有提手的小篮子,便把提手去掉;发现有些客人想在篮子里装食物,便不上光油。

制作一个竹编手工艺品,耗时良多,收益却不多。耗时半天的编织品,销售时却仅售20元。但依靠着鼎龙湾和家中长辈的支持,英英想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

说起开店的初衷,她很酷地说:“主要想展示传播,告诉大家有这种东西存在,不然孩子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了。”

放弃很容易,但坚持一定很酷。有人在不惑之年,放弃工作开起了不挣钱的店;有人在年逾古稀之时,继续研究编织出年轻人喜欢的“新玩意”;有景区在高速发展之际,砸钱搭起非遗文化传播平台。

他们在努力传播着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却透露出满满的侠气与酷劲,正如武侠小说中穿梭于竹林之间的武林高手一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