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年一度的聯考再次到來,衆多高中生開始面臨着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是金榜題名還是名落孫山?
談到聯考,就不能避開那些建立并發展聯考制度的人。
在新中國剛成立時,由于一系列原因,聯考制度一直處于摸索發展的階段。後來因為某些原因,推舉制度代替了聯考選拔制度,讓衆多優秀學生失去了進一步學習發展的機會,很多人被迫選擇平凡的生活。
直到1977年,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後,鄧小平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因聯考制度廢止而引發的衆多教育問題,引起了鄧小平的注意。
他在聽取了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反映後,意識到了聯考制度的缺失,對國家未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于是決定在1977年下半年,廢除推薦制度,恢複聯考。
然而在教育部完成衆多籌備工作後,卻發現了一個不得不解決的難題,他們立刻請示中央。最後,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央上司人當機立斷,決定立刻停止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才解決了最後的難題,使得時隔十年後的第一場聯考順利進行。
那麼究竟是什麼問題,讓中央停止印刷《毛澤東選集》的?

本期内容就來回顧一下聯考史上最重要的時刻的中央抉擇。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聯考制度并沒有一個明确的說法,出于急需人才建設新中國的需要和教育事業的穩定過渡,中央政府提出"維護原校,逐漸改善"的口号。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擁有很大的自主招生權,而政府卻很少參與其中。
另外,由于全國教育資源和水準的差異,使得很多大學有選擇的單獨自主招生,僅有北京、上海的一些高校選擇與外地的一些學校進行聯合招生。
後來随着新中國的穩步發展,如何更好、更多的培養高等人才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央政府開始密切關注并介入高校招生中,中國的聯考制度才有了初步的架構。
然而随着社會主義建設運動的展開,教育也開始逐漸服務于社會建設。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釋出了《關于教育工作訓示》,提出"教育工作在一定時期内曾犯過教育脫離生産勞動、脫離實際,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視政治、忽視黨的上司的錯誤",要求"動員一切積極因素,多快好省地發展教育事業"。
于是高校招生開始添加政治成分,考試并不是唯一的入學道路,保送入學逐漸成為主流。幸運的是,僅僅一年的時間,中央便認識到這樣招生的問題所在。
于是于1959年開始恢複聯考,并逐漸完善聯考統一招生制度。這樣的政策一直持續到1966年。
1965年12月,毛主席在杭州的一次會議上發表講話,對于目前國内形勢和教育情況進行了分析,他說"現在這種教育制度,我很懷疑。
國小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梁、菽、麥、黍、稷,看不見勞工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樣交換的······要學生下去搞工業、農業、商業。
至于工科、理科,情況不同,他們有實習工廠,有實驗室,在實習廠做工,在實驗室做實驗,但也要接觸社會實際"。
當時新中國在建設方面依然缺少衆多人才,然而在十幾年的教育工作下,雖然培養了衆多的人才,但由于教育體系的不完善,教育經驗不足,使得培養的大多人才,出現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即搞科研水準不夠,到社會上做工,卻又不願意幹。
是以毛主席意識到教育需要改革,便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他認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需要到實際工作中去,達到所謂的"知行合一",而并不是一味的埋頭苦讀。
實際上毛主席的講話,就是希望打破舊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按照這一思路,中央批轉了《關于改進1966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根據這份報告,更改了當年的聯考招生制度。
在招生方面,開始使用推薦與考試相結合的辦法。而在推薦一欄中,優先推薦經曆過重大社會實踐的高中畢業生。至于在大學生畢業後,這份報告也做出了幾點要求。
大學生自畢業後,可以在一線繼續勞動,成為有文化的勞工與農民,也可以做幹部,或者從事技術工作。
最後,為了推動地方建設,這份報告給予了地方足夠的聯考招生決定權。
在中央批轉了這份報告後,就開始逐漸實施其中的内容。1966年7月24日,中央決定正式廢止從1952年來實施的聯考制度,開始推行新的以推薦和選拔相結合的制度。
這個新的制度在剛開始的時候,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随着時間的推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新的制度開始逐漸跑偏,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等到1976年的時候,這種制度完全阻礙了人才的選拔和發展,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發展,甚至出現了"讀書無用"的不良風氣。
1977年,剛剛複出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在一次座談會上,有人提議讓黨中央和國務院,推遲本年的招生,改革教育制度。
就在鄧小平猶豫的時候,又有一人說,如果不實行聯考,今年又要按推薦的方法招來20萬人,好多不合适的,浪費就大了。
此話一出,就得到了衆多與會人員的支援。瞬間,整個會場開始了熱烈的讨論。這種情況引起了鄧小平的重視,他決定要改變目前的招生制度。
于是,他問坐在身邊的時任教育部部長的劉西堯:"今年就恢複聯考還來得及嗎?"劉西堯說:"推遲招生,還來得及。"鄧小平聽了,當場決斷:"既然今年還有時間,那就堅決改嘛。"
8月8日,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大膽提出:"今年就要下決心恢複從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衆推薦。
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
根據鄧小平的講話,教育部很快做出改變,向中央報送了《關于推遲招生和新生開學時間的請示報告》,決定将恢複的聯考推遲到第四季度舉行,而經過考試所錄取的新生被安排在次年2月底前入學,推遲3個月(包括寒假)。
然而還有一個重要問題需要解決,即關于招生對象。由于聯考被廢止,很多人早早的就選擇到社會上進行實踐工作。現在在聯考制度恢複後也想要參加,繼續學習發展。
考慮到這種情況,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經過44天時間,與各省、市、自治區的教育負責人達成一緻意見,決定放寬招生條件:勞工、農民、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尚未配置設定工作的)、複員軍人、幹部和應屆高中畢業生,年齡20歲左右,不超過25歲,未婚。
對實踐經驗比較豐富并鑽研有成績或确有專長的,年齡可放寬到30歲,婚否不限。在這句話之後,特别注明:要注意招收1966、1967兩屆畢業生。
此次會議後,教育部、國務院很快便通過了《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決定于1977年起,對高等學校招生制度進行改革,恢複統一考試制度。
然而就在恢複聯考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卻出現了一個比較尴尬的問題。
由于聯考制度的恢複,使得很多看到了追逐夢想的可能,于是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考試報名,最後約有570萬人參加報名,創造了當時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最高紀錄。
然而過多的報名人數,導緻中央一時間沒有更多的紙張印刷考卷。
這個問題很快被上報上去,最後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央上司人一緻決定先暫停《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印刷工作,将紙張調用過來,先印刷試卷。黨中央的這一決定,使得當年的恢複聯考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1977年11月28日,聯考正式開始,12月25日,聯考正式結束。最終經過考試,被錄取的新生達到27.3萬人。
這些被錄取的人很多都是十年磨一劍,曆經艱險。事實證明,經過這些磨難,這批被錄取的人在随後的30年裡,成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各個領域的中堅力量,
而這也證明了鄧小平在1977年決策恢複聯考,是多麼的高瞻遠矚和英明決斷,也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參考資料
李甯,石雷.鄧小平與聯考制度的恢複[J].蘭台世界,2010,(第7期).
吳樹,蔣铮.《毛澤東選集》讓路聯考[J].特别文摘,2017,(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