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是布萊克》:掙不脫的網

作者:異點放映

2016年第69屆戛納電影節上由英國左翼導演肯·洛奇拍攝的《我是布萊克》力壓呼聲頗高由伊莎貝爾·于佩爾主演的《她》和充滿詩歌情懷的《帕特森》,摘得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榈獎,成為戛納的一匹黑馬。

《我是布萊克》:掙不脫的網

影片通過對英國底層群眾艱難生活細緻入微,十分接地氣的描寫,打破了常人對“領取救濟金“群體的固有偏見,進而以小見大,批判了英國社會運作的嚴重“體制化”和尖銳的階級沖突。

影片的切入點對中國觀衆既熟悉又陌生且帶有些許鄙視——“吃救濟”。主人公木匠布萊克59歲,喪偶,膝下無兒無女。因為心髒病原因不得不停止工作,申請社會救助津貼。

影片開頭布萊克與救濟金評估員展開一個時長3分鐘充滿黑色幽默的對話,評估員仿佛一台機器按照規章制度一項一項詢問聽起來離題甚遠讓人啼笑皆非的健康評估問題進而十分”聰明“的證明了布萊克仍有工作能力,進而取消了布萊克獲得社會救助的資格,于是布萊克不得不開始了漫長的申訴之路。

他沒有收入隻能申請就業救濟金,但這就要求布萊克不斷去求職,而當他求職成功卻又不得不因為需要上訴要求提供的“自己不能工作”的證明而推掉到手的工作,而這又導緻導緻不能獲得就業救濟金。

《我是布萊克》:掙不脫的網

迷局般的“遊戲規則”如同“如果你能證明自己發瘋,那就說明你沒瘋”的“二十二條軍規”,讓布萊克脖子上的繩索越套越緊,布萊克不甘這樣被當作猴耍,奮起反抗,最後因心髒病發作在上訴過程中猝死。

《我是布萊克》:掙不脫的網

影片中,布萊克與凱蒂的兒子玩的那個選擇題“鲨魚和椰子誰殺的人更多”?孩子回答的是正确答案:椰子,小男孩天真無邪不知道答案的來由,其實這何嘗不是人的宿命,與鲨魚搏鬥尚有一定幾率可以逃生,但是天上掉下來的椰子砸到頭上則是命運,無法逃避。

影片在塑造的主人公布萊克時候,也無時無刻不展現着一種悖論:他是一個典型的”男子漢“,正如他在遺書上寫的一樣”我不是懶人、不是小偷、更不是乞丐竊賊。。。。我不向權貴卑躬屈膝,誠心待人,盡我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我是一個公民,無所奢求,無所妥協”。

故事中,他拍案而起幫助凱蒂一家,一直按照規矩争取自己的權利最後憤而在社會保障機構牆上書寫口号證明了他一生為之堅守的原則,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現實上卻是被社會邊緣化人群的代表:

他一直遵守規矩,但是面對新興的辦公裝置懵懂無知、被官方的表格、申請、教育訓練搞得心力交瘁。因為要按照規矩辦事進而迫不得已情況下向一直不守規矩黑人鄰居求助。

《我是布萊克》:掙不脫的網

影片在劇情脈絡方面除了布萊克這一條主線,還設定了一個輔線節讓充滿批判諷刺的氛圍中增添了些許人性的關懷:布萊克偶然幫助的一個帶着二個孩子的單身母親凱蒂,凱蒂同樣也是因為規章制度的不近人情而差點錯失了保障房,布萊克挺身而出讓其它人排在凱蒂之後進而讓凱蒂解了燃眉之急從此兩個人結成了互助組。

正如電影《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準備去死》中女鄰居帕瓦尼對歐維說的那樣“沒有人能獨自承擔一切,最孤單的時候,需要的都是最溫暖的的陪伴“,不同的是歐維生活在一個“搖籃到墳墓”的瑞典,而布萊克生活在社會救助福利如同猜啞謎的英國。

劇情推動和主題升華方面,導演通過細節的伏筆和高潮的交替運用達到震撼人心的目的:通過凱蒂在食品救濟站因為饑餓不顧場合拆開醬料進而為她日後進行援交埋下了伏筆。

而當布萊克發現凱蒂援交真相時候,前者的心碎悲痛和凱後者羞愧無奈形成了強烈的碰撞,最後那句台詞“我今天賺了300磅,能給孩子們買新鮮水果了”讓人有如鲠在喉之感;

影片中布萊克跟保障機構評估者每一次見面從他臉上的細節都可以看出他不斷的蒼老,但是對面的官僚卻依舊如同第一次見面那樣冷冰如機器,布萊克對凱蒂說“我難以置信,就是這些人在決定那麼多人的生死”。

布萊克最後在政府保障機構牆上用噴漆寫下了一行字要求申訴的口号!如同《哈姆雷特》中的“生存還是毀滅”?布萊克選擇站着“生”,他最後赢得了屬于他的生——尊嚴。

第69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頒給了《畢業會考》的導演克裡斯蒂安·蒙吉,影片中塑造了一個想讓自己的女兒從羅馬尼亞“逃離”的父親,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逃離”的目的地恰恰是英國。

《我是布萊克》:掙不脫的網

法國新浪潮電影創始者讓-呂克·戈達爾說過“不是拍政治片,而是帶着政治眼光去拍片”。

肯·洛奇通過《我是布萊克》踐行了這句話,而且在電影的表現手法上摒棄了大開大合、正邪分明的左翼批判而采用了人性與階級互相融合,通過富有哲思的台詞,使得這種對社會、制度的鞭笞藏的更深,潛移默化中更具備社會震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