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 年 11 月,澳洲海軍成立不到一年,在印度洋與臭名昭著的德國攻擊艦"埃姆登"号交戰。這場戰争阻止了德國試圖破壞兩大洲之間的通信,并為澳洲擁有百年曆史的海軍奠定了基礎。

圖為前甲闆上的澳洲水手悉尼
危險的"東方天鵝"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輕巡洋艦埃姆登号深入印度洋進行遊擊戰。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這艘船攔截了23艘盟軍商船,擊沉了其中的16艘,以及俄羅斯的護衛巡洋艦和法國驅逐艦,摧毀了價值超過500萬英鎊的合同貨物,相當于其自身成本的15倍。與此同時,它還收容了大量的盟軍艦艇,多達78艘來自四個國家的軍艦進行圍攻,但無濟于事。德國電台将埃姆登描述為不穩定的"東方天鵝"。
盡管擁有近乎屠夫的力量,但埃姆登号并不害怕它,因為德國船長卡爾·馮·穆勒(Carl von Muller)堅持"轟炸船隻不會造成傷害"的原則,西澳洲海事博物館館長安妮·博伊德(Anne Boyd)說:"德國船隻更像是盟軍海上運輸的違規行為,對殺人沒有多大興趣, 因為如果他們真的成為'海上屠夫',恐怕道德代價更大。"
1914 年 11 月,埃姆登号被賦予了一項新的任務,即摧毀印度洋科科斯島上的英國通信中轉站,該島是連接配接歐洲和亞洲的海底電纜的通信樞紐,如果被摧毀,将無法控制東部戰争。
悉尼人來救援
就在埃姆登号撲向科科斯島時,一支由盟國組成的車隊正在途中。艦隊于11月1日從澳洲奧爾巴尼港出發,将29,000名士兵運送到歐洲戰場。出于安全原因,盟軍為艦隊準備了一支龐大的護航部隊,包括日本裝甲巡洋艦"Iwok",澳洲海軍輕巡洋艦"悉尼"号和"墨爾本"号。"如果德國攻擊艦知道如此強大的艦隊在科科斯島附近,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碰到模具,但不幸的是他們不知道,"博伊德說。"
11月9日,科科斯島通訊站的英軍在發現一艘僞裝的軍艦靠在碼頭上,德國船"埃姆登"号和警戒隊員迅速向80公裡外的悉尼号發出了求救信号:"一艘奇怪的船駛入港口,疑似是埃姆登号!然後英國人開始銷毀機密檔案,等待德國人上門,穆勒上尉作為紳士的聲譽使他們不那麼擔心自己的生命。
"悉尼水手厄尼·伯斯頓(Ernie Burston)在他的日記中寫道:"當我收到來自科科斯島的遇險電報時,我和格羅索普船長在一起,他認為那一定是埃姆登号,然後讓我傳達指令,讓我的船全速航行到科科斯島。"埃姆登"的日子結束了!這就是我走出指揮室時聽到上尉說的話。"
悉尼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到達科科斯島。在這個間隙中,"埃姆登"号向通信站外派出了着陸器,用錘子和斧頭進行砸碎和切割,同時在重要的機艙等地方安放炸藥。《第一次勝利》一書的作者邁克·卡爾頓(Mike Carlton)說,英國記者在象征性的抵抗後投降,隻是懇求德國人不要炸毀車站的網球場:"德國人沒有移動他們的球場,他們熱情地與俘虜合影,以紀念成功的破壞。"
兩強對
德國登陸者摧毀了機艙,切斷了電纜,并準備傳回埃姆登号時,一艘船的輪廓突然出現在海平面上。起初,德國人以為這是一艘商船,但煙囪冒出的濃煙和船隻的速度使他們立即做出反應,這是一艘大型戰艦,主要是敵艦。
來的人是悉尼号,雖然新成立的澳洲海軍還沒有參加真正的戰鬥,但船上最年輕的水手隻有15歲,許多人剛剛從訓練船上轉過身來,但他們鬥志昂揚,下一場戰鬥注定要在曆史上留下沉重的遺産。
圖為一名澳洲水手眺望着被俘虜的埃姆登号
精巧的埃姆登号向悉尼發射了105毫米炮彈,但所有三發炮擊都是空的,遠遠落在澳洲船隻的白色尾部。德軍炮兵随後小心翼翼地瞄準了悉尼号上的第三發和第四發炮彈,炸死了三名澳洲水手,其中一枚擊中了悉尼指揮室,但出乎意料地沒有爆炸。"我們很幸運,如果那枚該死的炮彈爆炸了,包括船長和槍炮隊長以及許多其他軍官,當然還有我,我們将不得不完成,"Burston說。"
從最初的打擊中醒來後,澳洲人開始反擊,悉尼的152毫米機炮威力非常強大,"在猛烈的炮火下,埃姆登号迅速着火,灼熱的溫度蜷縮起來,穆勒上尉立即下令撤退。此時,德國軍艦已經無法還擊,因為艦的火炮被炸毀,甲闆上到處都是屍體和傷員。"悉尼"速度較快,德國人無處可逃,束手無策,穆勒下令在科科斯島海灘,但拒絕降下德國海軍旗幟。于是悉尼号繼續拍攝。德國人用船上的小口徑武器還擊。穆勒上尉在EMDEN上造成134人死亡後下令停火。
悉尼号俘虜了被盟軍視為棺材釘子的埃姆登号,這是澳洲海軍的第一次勝利。事後看來,之前的"埃姆登"号着陸器摧毀空間站的行動也沒有成功,因為英國人在被俘虜之前已經埋下了一個備用無線電裝置,沒有被德國人發現,而德國人在摧毀電纜時也犯了錯誤,他們認為切斷了所有三條電纜,但實際上隻切斷了其中一條, 車站花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修好了。(于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