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沉默的人隻會被貼上無能的标簽

作者:司瓜88322471

作為獵頭公司的社長,在與外企工作的人聊天時,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提問:"為什麼南韓人不願意顯露出自己的優點呢?"他們說甚至在面試的時候,南韓人都很吝惜自己的語言,不願意過多地顯露自己。他們很難了解在面對"請對自己所取得的業績和成果,以及成功的經驗進行一下說明"這樣很自然的邀請時,也會面露難色,表現出無話可說的态度,語言也含糊不清。

如果想讓外國人了解這種現象,就要從儒教的禮節開始一直到南韓的"謙遜文化"進行解釋了。但是聽了這樣的解釋後他們還是不能接受,堅持認為這種态度不是"謙遜",而是"表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不足"。

其實南韓企業已經漸漸地重視起"表現能力"來,有的時候包括CEO在内的企業高層在選拔新入社員時,或者對員工的晉升進行評審時,運用自己獨特的鑒别方法的情況很多。本來方法就很多,再加上每個人喜好的方式不同,差異也就自然很大,是以很難在此簡單地一一羅列。

但要舉出經營者最常使用的鑒别方法,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會議"。因為"謙讓"被東方人尊崇為美德,不出頭,像水輕輕流過一般的處世哲學已經被廣為接受。南韓是這些國家中最反感出頭的,這也是活躍的讨論文化在南韓很難立足的最大原因。

但是我們大家熟知的那個社會已經發生了改變,現在過分的謙虛不是美德,而是無能的表現。特别是主持會議的最高經營者或者高管,一眼就能看出與會者的表現。積極工作的人會經常帶來新的想法,雖然他不一定話多,但總是能引起大家的讨論。與那些毫無内容的長篇大論,總是在别人說話時插嘴的人大相徑庭,是以與會者能夠很清楚地記住他們對方案所持的意見。

相反,在會議中像嘴巴抹了蜂蜜的小雞一樣不愛張嘴的人,學習和思考不夠的可能性更大,沒有人會認為他謙虛或者慎重。"沉默是金"這句名言雖然仍飽含真理,但不适用于會議。不要因為會議上的沉默而毀了你的形象,它就是搶走你機會的主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