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轟動歐洲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作者:牛奶加雞胸肉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 -1832) 是德國偉大的詩人、作家和思想家。1749 年8月28日生于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父親是法學博士,曾得到皇家參議的頭銜,母親是市長的女兒。歌德從小精力旺盛,感情豐富敏感。他很小就學會了多種語言,除法語和英語,還有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等古代語言,喜歡閱讀國内國外的各種書籍。1765 年去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1768年因病辍學。1770 年進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習,次年獲法學博土學位。但他最大的興趣在于文學和自然科學。其間受到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帶有唯物傾向的泛神論思想的影響。

轟動歐洲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1770年,歌德結識了“狂飙突進”運動的理論家赫爾德爾以及其他青年朋友。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學習莎士比亞戲劇和民間文學,進而使其對生活狂放不羁的激情轉化成為早期創作的藝術沖動: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對思想和藝術上的束縛和桎梏。除詩歌外, 他在1773年寫了戲劇《鐵手騎士葛茲.馮.伯裡欣根》,蜚聲德國文壇。這是一部通過戲劇的形式向一個叛道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傑作。1774 年發表了《青年維特之煩惱》,在全歐引起轟動。

轟動歐洲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青年維特之煩惱》是歌德根據本人親身的愛情體驗和友人的事件寫成的。1772 年5月歌德在韋茨拉爾帝國高等法院實習時,在一次舞會上遇到了少女夏綠蒂.布甫。歌德對她非常愛慕,但她已經訂婚,為此歌德十分苦惱。就在這時,歌德在萊比錫大學時的一個同學因戀愛而自殺。這些事件和個人的感受共同為他創作《青年維特之煩惱》提供了重要素材。

轟動歐洲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小說用書信體寫成。主人公維特是個有才華、重感情、向往自由與平等的熱血青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與美麗、純潔善良的鄉村姑娘綠蒂相識,并愛上了這迷人的女孩。但綠蒂已奉父母之命與他人訂婚,維特隻好痛苦地離開。之後,維特來到一個公使館任職,想通過做實際工作充實自己的生活,擺脫愛情上的痛苦。但官場的腐敗、貴族的做慢,使他更加悲觀,終于憤而辭職,重回鄉下,再次來到綠蒂身邊。但此時綠蒂已經結婚。盡管兩人彼此相愛,卻沒勇氣沖破封建樊籬。極度絕望中維特開槍自殺。

轟動歐洲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小說通過維特和綠蒂的愛情悲劇,深刻表現了德國“狂飙突進”運動時期的時代精神和德國資産階級的特點。主人公維特是一位覺醒了的新興市民階級青年知識分子形象,他雖然沒有改造現實社會的雄心壯志,卻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要求個性解放,幻想純潔的愛情;他有才華,有能力,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但死氣沉沉的環境卻不容許他越雷池一步,還使他處處受到壓抑和侮辱。在與環境的沖突中,他深刻體驗到自己的軟弱無力,看不到前途所在。維特的煩惱和自殺從根本上說是沉悶鄙陋的社會環境造成的。自殺的結局在一定意義上表明了青年歌德對改變當時德國現狀的絕望心情。作者以震撼人心的激情表達了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和對令人窒息的時代的抗議。

轟動歐洲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全書充滿了“ 狂飙突進"的精神。小說情感充溢細膩,哀婉纏綿,寫法上接近感傷主義,情景交融的優美文筆使作品吸引了衆多的讀者。主人公維特的思想和命運,曾引起當時具有反抗意識的年輕一代讀者的強烈共鳴,一度形成了 “ 維特熱”:很多青年人穿着維特式的服裝,模仿維特行事風格和舉止,甚至在戀愛失敗後也用自殺的方式尋求解脫。

轟動歐洲的《少年維特之煩惱》

歌德早年的生活與創作以追求個性自由、反對一切束縛為思想基礎,以澎湃奔突的激情的抒發為創作标志。他的狂放激情和自由意識與當時死氣沉沉、等級森嚴的德國社會形成了巨大的沖突和沖突,是以,其作品具有強大的藝術沖擊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