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河。 圖/新京報網
知名作家、曆史學家二月河(原名淩解放)今日淩晨在北京去世,享年73歲。他因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這三本寫帝王的書,而為海内外讀者所熟知。2006年有機構評選作家富豪榜,他因為版稅收入達到1200萬而排在第二名,足以看出他持續的影響力。
這三本書被稱為“落霞系列”,從這個命名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清王朝的看法。落霞當然是美的,但它又是“正在消失的”。他以恢弘的氣勢,為這個王朝寫下了挽歌。“落霞系列”達到驚人的500萬字,從1984年寫到1996年,創作的辛苦,難免透支着他的身體。
和當今流行的曆史題材小說或者電視劇的戲說、虛構不同,二月河以極其嚴肅的态度對待曆史小說創作。
他曾經入伍十年,從熱愛《紅樓夢》到熟讀清史,下過十多年的苦功。金庸曾在一個場合說過,他對清史的了解遠遠不如二月河。事實上,80年代開始,二月河最先的打算是從事學術研究,他曾在紅學研究的會刊上發表過幾篇論文,引起學術界的注意。
正是這種狀态,決定了他對待曆史小說的态度。他希望能夠寫出心中這三位帝王的“真實形象”。在此之前,受一些小說和民間傳說的影響,人們對清代這三位皇帝評價不高,比如雍正,就以殘忍著名。
《雍正王朝》劇照。 圖/新京報網
二月河幾乎靠一己之力重塑了三位帝王在普通讀者中的形象:盡管宮内也有殘酷的權力鬥争,但是皇帝仍然是可以有理想、有抱負的雄豪。在他的筆下,雍正變成了一個勤奮的皇帝,這更符合曆史真實。
當然,站在現在的觀點來看,二月河的觀念有傳統的一面。他對皇帝故事的偏愛,對曆史上權力鬥争的着迷,思想深處是中國傳統的政治觀。一個好的皇帝,往往能給帝國帶來榮光,是以人們一直希望有明君。但是,整個三部曲,也道出了帝國不可挽回的敗局,即便連續擁有三個出色的皇帝,到了乾隆末期,中國卻被西方甩在了身後。
《康熙王朝》劇照。 圖/新京報網
二月河是真正的“時代作家”,這不僅是因為他關注特定的曆史時代,而是因為他本人所處的改革開放大時代。他曆史觀的核心,就是把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結合在一起,重視個人(對他來說當然是皇帝)努力對曆史的影響,這是改革開放賦予他的創作氣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他非但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甚至都沒機會走上創作道路。
正是獨特的個人經曆和時代精神的結合,讓他那一代作家具有了獨特的使命感。不管是關注農村現實的路遙,還是關注曆史的二月河,都想通過自己創作上的努力,來解讀、介入時代,他們鐘愛大題材,鐘愛鴻篇巨制,鐘愛夜以繼日耗費自己的工作方式,這是80年代作家特有的激情。當他們在創作上取得成就時,個人也獲得了時代給予的綜合性的褒獎。
二月河之後,或許會有對曆史更有研究的人來寫曆史小說,在電腦時代寫500萬字也不算什麼奇迹,但是那一代作家的激情和使命感很難再有了。不知道還有沒有人為了寫作等待十年,甚至是拿生命做賭注,隻為在曆史上為自己留下一筆。
□張豐(文化評論人)
編輯 孟然 校對 陸愛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