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蟲樹繭是鱗翅枯葉毛蟲屬昆蟲的通用名稱。又稱毛毛蟲、火毛蟲,古稱松蠶,共有30多種,我國有27種,是全國松毛蟲種類最豐富的一種。有害的松樹、柏樹冷杉等重要樹種。我國最早的記錄是在1530年在廣東"龍川縣志"發現的:"明嘉靖九年,幹旱年複一年,頭發黑,松葉全部幹涸,如松樹枝,冬末就是結束。"迄今為止,松毛蟲仍然是主要的森林害蟲,發生量大,危害廣泛。

松毛蟲每年出現的時間因物種和氣候條件而異。然而,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對松毛蟲災害機理的探索較少,這限制了我們對災害内部分子機制的深刻了解。是以,迫切需要從自身的遺傳和基因組角度探索松毛蟲的災害機制,以形成更有效的可持續控制系統。
東北落葉松毛蟲2年或1年完成一代,在新疆阿爾塔林地區完成一代跨越3年,幼蟲冬季2次,幼蟲長達22個月。
紅松毛毛蟲,高山松毛毛蟲一年1代。德昌松毛毛蟲每年1~2代。雲南松毛毛蟲在高海拔地區每年1代,在低海拔地區每年2代。
側柏毛毛蟲每年有2代。
油松毛毛蟲在東北一年1代,在北京一年1~2代,在四川一年2~3代。
思茅松毛毛蟲每年有1到3代。
文山松毛毛蟲每年有2代。
馬尾松毛蟲在黃池和淮河流域每年2代,在長江流域每年2~3代,在廣東廣西,一年4代。
分布越南,世代就越多。在同一地區,雖然每年發生的世代數相對固定,但每年生産1~2代,2~3代,3~4代的百分比也不盡相同。這主要與溫度,光照,松樹生長和受害程度有關。代際分化通常在幼蟲從4歲移動到5歲時表現出來。不同類型的松毛蟲,無論世代如何,都有相似的習性。
産卵
雌鳥産卵在松針上,是塊狀的,每隻雌鳥産卵200~800粒,一般為300~500粒,雲南松毛毛蟲産卵能力可達1700粒。幼蟲在6~9.m.孵化,初期孵化的幼蟲在3歲中較為集中,有絲絲下垂的習性,經風傳播,經過3年的分散活動,幼蟲一共6~9歲,到3~5歲幼蟲過冬。
越冬
長江以南,除了高海拔地區松樹下有越冬,一般以嫩松針為越冬地。大樹在大樹的樹幹皮中部分越冬。在黃河和淮河流域,紅松毛毛蟲和馬尾松毛毛蟲大多在樹幹的樹皮中,有的在樹冠的針葉樹中越冬。中國北方的油松毛毛蟲在樹皮下或地面岩石下冬季過冬,東北冬季落葉松毛毛蟲在地下。幼蟲在上一個年齡期吃得最多,占幼蟲總食物攝入量的70%至80%。老的成熟幼蟲在樹枝,針葉樹或灌木上打結,而老成熟的幼蟲在身體和幼蟲上有有毒的毛發。成蟲多在晚上有羽毛,尾随、産卵在夜間進行,往往生長良好的松樹林産卵。成蟲遷徙是主要傳播方式,遷徙的距離與地形、松林分布、受害程度、光源有關。
松毛蟲發生區一般可分為災區頻發區、偶發災區、無災區。災區往往分布在大片純森林地區。馬尾松毛毛蟲是一種災難,主要發生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區。雲南松毛毛蟲和德昌松毛毛蟲在500~1000米的山區猖獗。文山松毛蟲在災區可以達到1200米。落葉松毛蟲災害範圍廣,在天然林區,進入災區高度可達2000米。在自然生态環境下,幾大松毛蟲具有周期性猖獗的災害規律。猖獗周期的長短與地理分布、世代數、天敵資源、地形、森林類型、糧食數量和品質、植被和林區氣候條件密切相關。一般發生一代以上馬尾松毛蟲的間隔較短,約3~4年暴發,每年發生一代紅松毛毛蟲約10年左右爆發。油松毛毛蟲在2~3代中,大約3~5年爆發。
松毛蟲隻能産生數量積累,在環境條件對它們特别有利時,逐漸發展成猖獗的災害。這種首先形成的,最合适的栖息地稱為發生基地。害蟲的發生基礎是可變的,并且随着樹木的生長,收獲,更新和進化,經常改變或形成新的基地。在營養豐富的條件下,幼蟲生長強勁,成蟲長長,翅膀膨脹,雌雄比例、幼蟲長度、幼體重量、産卵量、代際分化比等有利于後代的增殖。營養不良至少會導緻雄性比例增加,體重減輕和産卵減少,差異增加一倍以上。暴發地區經常因食物攝入不足而導緻進食死亡。氣候不僅直接影響松毛蟲的分布和代數,而且影響整個生物種群之間的動态平衡,進而誘導間歇性周期性發生和數量變化。在光熱條件下,生長發育周期縮短,在氣候不适宜的情況下,大量松毛蟲會死亡。在長期幹旱期間,寄主植物的内部水分減少,糖分增加,可增加幼蟲的攝入量,間接促進害蟲繁殖能力的提高。短期風暴可以沖走樹木上的幼蟲,長期持續的降雨會影響幼蟲的幼蟲,飛蛾和成年羽毛。松毛蟲在每個時期都有300多個天敵。寄生蟲有松毛蟲紅眼蜂、松毛蟲黑蛋蜂、平腹蜂、松毛蟲黑側溝蜂、松毛蟲山脊蜂、傘裙追逐蒼蠅、蠶腹寄生蟲、松毛蟲窄頰寄生蟲等,寄生率最高;病原微生物包括白色剛性細菌、魚精蛋白型多角病毒和核型多角膜病毒。鳥類有大杜鵑花、深灰色杜鵑花、黃疸、灰喜鵲、大等大量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