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常见害虫 - 松毛虫

松毛虫树茧是鳞翅枯叶毛虫属昆虫的通用名称。又称毛毛虫、火毛虫,古称松蚕,共有30多种,我国有27种,是全国松毛虫种类最丰富的一种。有害的松树、柏树冷杉等重要树种。我国最早的记录是在1530年在广东"龙川县志"发现的:"明嘉靖九年,干旱年复一年,头发黑,松叶全部干涸,如松树枝,冬末就是结束。"迄今为止,松毛虫仍然是主要的森林害虫,发生量大,危害广泛。

常见害虫 - 松毛虫

松毛虫每年出现的时间因物种和气候条件而异。然而,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对松毛虫灾害机理的探索较少,这限制了我们对灾害内部分子机制的深刻理解。因此,迫切需要从自身的遗传和基因组角度探索松毛虫的灾害机制,以形成更有效的可持续控制系统。

东北落叶松毛虫2年或1年完成一代,在新疆阿尔塔林地区完成一代跨越3年,幼虫冬季2次,幼虫长达22个月。

红松毛毛虫,高山松毛毛虫一年1代。德昌松毛毛虫每年1~2代。云南松毛毛虫在高海拔地区每年1代,在低海拔地区每年2代。

侧柏毛毛虫每年有2代。

油松毛毛虫在东北一年1代,在北京一年1~2代,在四川一年2~3代。

思茅松毛毛虫每年有1到3代。

文山松毛毛虫每年有2代。

马尾松毛虫在黄池和淮河流域每年2代,在长江流域每年2~3代,在广东广西,一年4代。

分布越南,世代就越多。在同一地区,虽然每年发生的世代数相对固定,但每年生产1~2代,2~3代,3~4代的百分比也不尽相同。这主要与温度,光照,松树生长和受害程度有关。代际分化通常在幼虫从4岁移动到5岁时表现出来。不同类型的松毛虫,无论世代如何,都有相似的习性。

产卵

雌鸟产卵在松针上,是块状的,每只雌鸟产卵200~800粒,一般为300~500粒,云南松毛毛虫产卵能力可达1700粒。幼虫在6~9.m.孵化,初期孵化的幼虫在3岁中较为集中,有丝丝下垂的习性,经风传播,经过3年的分散活动,幼虫一共6~9岁,到3~5岁幼虫过冬。

越冬

长江以南,除了高海拔地区松树下有越冬,一般以嫩松针为越冬地。大树在大树的树干皮中部分越冬。在黄河和淮河流域,红松毛毛虫和马尾松毛毛虫大多在树干的树皮中,有的在树冠的针叶树中越冬。中国北方的油松毛毛虫在树皮下或地面岩石下冬季过冬,东北冬季落叶松毛毛虫在地下。幼虫在上一个年龄期吃得最多,占幼虫总食物摄入量的70%至80%。老的成熟幼虫在树枝,针叶树或灌木上打结,而老成熟的幼虫在身体和幼虫上有有毒的毛发。成虫多在晚上有羽毛,尾随、产卵在夜间进行,往往生长良好的松树林产卵。成虫迁徙是主要传播方式,迁徙的距离与地形、松林分布、受害程度、光源有关。

常见害虫 - 松毛虫

松毛虫发生区一般可分为灾区频发区、偶发灾区、无灾区。灾区往往分布在大片纯森林地区。马尾松毛毛虫是一种灾难,主要发生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云南松毛毛虫和德昌松毛毛虫在500~1000米的山区猖獗。文山松毛虫在灾区可以达到1200米。落叶松毛虫灾害范围广,在天然林区,进入灾区高度可达2000米。在自然生态环境下,几大松毛虫具有周期性猖獗的灾害规律。猖獗周期的长短与地理分布、世代数、天敌资源、地形、森林类型、粮食数量和质量、植被和林区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一般发生一代以上马尾松毛虫的间隔较短,约3~4年暴发,每年发生一代红松毛毛虫约10年左右爆发。油松毛毛虫在2~3代中,大约3~5年爆发。

松毛虫只能产生数量积累,在环境条件对它们特别有利时,逐渐发展成猖獗的灾害。这种首先形成的,最合适的栖息地称为发生基地。害虫的发生基础是可变的,并且随着树木的生长,收获,更新和进化,经常改变或形成新的基地。在营养丰富的条件下,幼虫生长强劲,成虫长长,翅膀膨胀,雌雄比例、幼虫长度、幼体重量、产卵量、代际分化比等有利于后代的增殖。营养不良至少会导致雄性比例增加,体重减轻和产卵减少,差异增加一倍以上。暴发地区经常因食物摄入不足而导致进食死亡。气候不仅直接影响松毛虫的分布和代数,而且影响整个生物种群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诱导间歇性周期性发生和数量变化。在光热条件下,生长发育周期缩短,在气候不适宜的情况下,大量松毛虫会死亡。在长期干旱期间,寄主植物的内部水分减少,糖分增加,可增加幼虫的摄入量,间接促进害虫繁殖能力的提高。短期风暴可以冲走树木上的幼虫,长期持续的降雨会影响幼虫的幼虫,飞蛾和成年羽毛。松毛虫在每个时期都有300多个天敌。寄生虫有松毛虫红眼蜂、松毛虫黑蛋蜂、平腹蜂、松毛虫黑侧沟蜂、松毛虫山脊蜂、伞裙追逐苍蝇、蚕腹寄生虫、松毛虫窄颊寄生虫等,寄生率最高;病原微生物包括白色刚性细菌、鱼精蛋白型多角病毒和核型多角膜病毒。鸟类有大杜鹃花、深灰色杜鹃花、黄疸、灰喜鹊、大等大量捕食。

常见害虫 - 松毛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