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丁潔芸 環球時報駐南韓特約記者 張 靜】繼南韓電影《寄生蟲》2019年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後,網飛(Netflix)原創韓劇《鱿魚遊戲》近期再次引發全球性話題。雖然這部韓劇内容是虛構的,卻深刻揭露了南韓社會存在的不平等、貧富懸殊等問題,在南韓内外引發強烈共鳴。與此同時,南韓政壇真實的“鱿魚遊戲”——明年3月的總統大選也正在上演。10月初,執政黨共同民主黨内中左翼标簽明顯的前京畿道知事李在明(57歲)在黨内競争中出乎意料地成功出線,他高喊全民基本收入(UBI)的口号,似乎與目前南韓群眾對公平的追求不謀而合。而在大選這場激烈的競争中,《鱿魚遊戲》的爆火也讓它成為政客們讨論如何解決社會問題、争取選票優勢的有力工具。

南韓政壇接力玩梗
《鱿魚遊戲》的劇名來源于一款類似攻守進階版跳房子的兒童遊戲,講述數百名為生活所困的人,為了456億韓元(約合2.5億元人民币)的獎金參加了6個“生死逃殺遊戲”的故事。在兒童遊戲的外表下,其本質是場生存遊戲——456個南韓社會的邊緣人,在走投無路之際被神秘組織以巨額獎金為誘餌走進了“生死逃殺”的密室。雖然終極獎金高達456億韓元,但要獲得獎金、走出密室,代價是其餘455人的生命。就像劇中必須在每個遊戲中獲勝才能挑戰下一個遊戲一樣,南韓總統大選過程也是如此。總統候選人的命運也如劇中人物一般,難以預測。
最大在野黨“國民力量”的總統候選人目前還沒有出爐,但執政的共同民主黨已經在10月10日确認李在明為該黨的總統候選人。有韓媒總結稱,在李在明衆多标簽中,“非主流”是他最明顯的标簽。從人權律師起家,曆任城南市長和京畿道知事,沒有國會議員的經驗,李在明在“汝矣島(南韓國會所在地)政治”中始終是“非主流”。在黨内選舉勝出前,南韓政壇流行着這樣一句話:“共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沒有不是國會議員出身的,這就是李在明不行的原因。”不過李在明打破了這一公式。如果他在明年的總統大選中獲勝,其震撼程度不亞于伯尼·桑德斯當選美國總統。
《華盛頓郵報》稱,随着《鱿魚遊戲》在國際上大獲成功,包括李在明在内的多名政客利用該劇的劇情,以極其隐晦的方式對競争對手展開攻擊。“《鱿魚遊戲》很流行,而‘國民力量’似乎在玩另一個‘50億遊戲’。”報道稱,上個月,李在明把保守派對手比喻成了電視劇裡的幕後黑手。他認為,“國民力量”是為有錢人服務的,是資本遊戲背後的大Boss。
據南韓媒體報道,這一比喻的來源是“國民力量”議員郭尚道的兒子。他從一家名為“火天大有”的資産管理公司離職後,收到高達50億韓元的離職補償金。消息一出,南韓舉國嘩然:郭議員的兒子隻是一名普通職員,何德何能拿這麼高的補償?這筆天價“補償金”在平均年收入僅3743萬韓元的南韓年輕人眼中,是非常震撼的。人們懷疑,這筆錢是“火天大有”假借離職遣散費名義在行賄。壓力之下,郭尚道于9月26日宣布退黨。
與此同時,正在尋求“國民力量”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洪準杓也玩起了“鱿魚遊戲”梗。“現在,總統選舉就像一場‘鱿魚遊戲’。”他在社交媒體上寫道,“那些犯下各種腐敗罪行的人,冒着生命危險參加這場遊戲,企圖擷取巨額獎金,卻在最後一刻成了輸家。”為了攻擊對手,洪準杓還說:“(劇中)在最後走過玻璃橋的遊戲中,韓美女抱住背叛自己的張德秀跳橋的場景,讓人想起了某位候選人。”此前,李在明曾被南韓女演員金扶宣指控與自己發生婚外情。
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南韓電影專家鄭雅妍分析稱,作為亞洲最富有國家之一的南韓,《鱿魚遊戲》的情節令南韓年輕人産生強烈共鳴。“赢得巨額資金的前景對于今天的年輕人非常有吸引力,盡管你的手上可能沾滿鮮血。”鄭雅妍說,“政客們利用‘鱿魚遊戲’……聲稱他們将通過獎勵努力工作,來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社會,但他們沒有真正考慮到其中的沖突,也沒有考慮到某些群體已經在體制中處于不利地位。”
超越意識形态的實用主義
“如果有456億韓元的獎金,我也想參與鱿魚遊戲”“還有人隻是被淘汰,連參與遊戲的機會都沒有”,面對疫情給經濟帶來重創以及巨大的生活和社會壓力,南韓群眾紛紛在社交媒體上抱怨。有分析認為,南韓群眾對于貧富差距的憤怒和對完善福利制度的渴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李在明的選情,而批判資本操控群眾的《鱿魚遊戲》絕對是最好的宣傳政策。
《韓民族新聞》評論稱,《鱿魚遊戲》不僅展現了鮮血淋漓的殘酷劇情,更形象地描繪了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中優勝劣汰、弱肉強食、赢者通吃的社會現實。在劇中,那些因在“金錢戰争”中失敗而被社會淘汰的弱者,仍一心想加入勝利者的行列,抱着哪怕是抓住救命稻草也好的心态,加入幾乎沒有勝算的生存遊戲,以其悲慘的死亡給遊戲組織者以施虐的快樂。這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及新冠疫情導緻社會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的全球觀衆而言,極易引發共鳴。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作為左翼政黨的一員,李在明因積極的福利支出、廉價公共住房和為窮人提供低息貸款的政策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他提出的全民基本收入(UBI),這意味着政府每月無條件支付給每個人一筆錢。根據李在明的計劃,每個南韓人最初每年将獲得100萬韓元,之後這一數額将持續上升,最終達到每月50萬韓元。這位總統候選人誓言要出台激進政策,以遏制日益惡化的不平等現象。李在明曾表示,隻有收入、住房和金融等各方面的基本生活條件得到保障,真正的自由才有可能實作。他還說,南韓應該成為一個不公平和不平等問題得到解決,通過持續增長擁有大量機會和夢想的國家。但是,李在明的設想被批評者認為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政府根本負擔不起,這隻是大選宣傳戰中的一個噱頭罷了。
有韓媒統計,在當選執政黨總統候選人後發表的演講中,“國民”是李在明提及頻率最高的詞,一共47次,其後依次為“經濟”“公正”各10次。南韓《中央日報》認為,李在明的講話展現了超越意識形态的實用主義原則。“如果政策有用、有效率的話,進步保守、左派右派、樸正熙或者金大中的政策又有什麼差别呢?”“隻要能填滿國民的錢包、改善國民的生活,将不分(意識形态),果斷采納和實施”。
有韓媒分析稱,“邊疆将軍李在明”能成為共同民主黨的旗手,很大程度上在于對執政黨内發生變化的熱切希望 。很多人希望共同民主黨的權力結構發生代際變化。這背後的邏輯是,想要驅逐南韓的既得利益集團,要從黨内主流開始進行大換血。
除此之外,南韓社會也呼喚着變化。南韓社會正面臨着《鱿魚遊戲》中殘酷描繪的貧富差距和階級論等現實問題。美媒分析稱,這部反烏托邦劇反映了總統選舉前的南韓社會中,赢者通吃的思考方式以及南韓人在經濟上的挫敗感,揭露了南韓社會高負債率、高房價等深刻的社會、經濟問題,以及年輕人靠借債沉迷炒股和投資虛拟貨币的現實。
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其實對于李在明來說,貧窮也是他的羁絆和原動力。1964年,李在明出生在慶尚北道安東的一個貧農家庭。按照南韓流行的“勺子階級論”,李在明覺得自己連最低等級的“土勺”都夠不上,而是根本沒有勺子。
1982年,這個曾在十幾歲時兩度試圖自殺的少年進入中央大學法學院,他的人生也迎來首次轉變。1986年畢業後,他通過了司法考試,并受前總統、當時的釜山人權律師盧武铉講座啟發,走上了人權律師的道路。
有韓媒總結稱,對于20世紀50年代剛剛結束戰争的那代人來說,擺脫饑餓是他們當時最大的心願,而正是這種渴望催生了工業化。随着中産階級的壯大,群眾對民主的渴望也随之增長,成千上萬的人湧上街頭要求結束獨裁統治。
而如今,南韓社會又出現兩極化問題,“公正”成為了南韓社會的“時代精神”。李在明倡導的基本收入也是公平經濟的一部分。“感受到的不公平越多,社會基層對政治的不信任程度也越高”“還不如發生戰争呢”,一位李在明支援者這樣說,他認為南韓社會不能繼續這樣下去,應該把國家颠倒過來。
遼甯省社科院北韓南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呂超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李在明能在黨内勝出和執政黨内的派系沖突有一定關系。另一名候選人李洛淵曾曆任議員、總理、執政黨黨首等,似乎更适合總統候選人,但最終敗給後起之秀李在明。這是因為黨内一些不滿意李洛淵的派系支援了李在明,還有一名候選人秋美愛也起到了分票的作用。
至于明年3月的總統大選結果,呂超說,從目前來看,南韓執政黨和在野黨的選情勢均力敵,難分勝負,這要看大選前會不會發生什麼突發事件,“不到最後一刻很難說鹿死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