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姜女故事新解(四)——孟姜女故裡到底是哪裡?孟姜女是陝西同官說的文獻孟姜女是澧州說的相關文獻尋找曆史上突然“失蹤”的秦一代名将司馬錯

孟姜女是哪裡人?有同官(今陝西銅川)說,澧州(今湖南津市)說,潼關和肅州說等等,但尤以同官和澧州說最為盛行。

孟姜女故事新解(四)——孟姜女故裡到底是哪裡?孟姜女是陝西同官說的文獻孟姜女是澧州說的相關文獻尋找曆史上突然“失蹤”的秦一代名将司馬錯

陝西銅川市孟姜女祠

《孟子·告子下》原引淳于髡的話:“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讴。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内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

其中“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之句,顧颉剛《孟姜女故事的轉變》是這樣解釋的:齊莊公時華周和杞梁的妻子很會哭,而且哭的象唱一樣抑揚頓挫,以緻後來整個齊國都模仿她們的“哭調”風氣。

這種解釋明顯是錯誤的!結合上下文意,淳于髡以三個事例揭示一個真正的有才能的人就算處在一個很小的地方,但一定有更大範圍的人們會學習模仿他。是以一個人内部的才能一定會在外部表現出來這樣一個道理的。從前王豹住在(小小的)淇水邊,(整個)河西的人都會清唱;緜駒住在(小小的)高唐,(整個)齊國西部的人都會唱歌;(小小的)華山邊上杞梁妻善哭其夫(氣感山河,把長城都哭倒了),因而改變了(整個)秦國的風俗。顯然這裡華周是地名而非人名,是華山周邊的意思,即今天的陝西銅川一帶,國俗應該是指秦國初冬為死去的親人燒送寒衣這個風俗。今天中國西北有些地方還保留這個風俗,俗稱“寒衣節”。《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二十六年,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在秦始皇時期更把一年冬天的第一天農曆十月初一定為年始,直到漢武帝時才改過來。

是以筆者肯定《孟子·告子下》“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是目前孟姜女故事可以追溯的最早可信文獻,就是說孟姜女是“華周”人,即華山周邊古同官今陝西銅川人。

孟姜女故事新解(四)——孟姜女故裡到底是哪裡?孟姜女是陝西同官說的文獻孟姜女是澧州說的相關文獻尋找曆史上突然“失蹤”的秦一代名将司馬錯

孟美女像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孟姜女是陝西同官說的文獻</h1>

北宋嘉祐年間有縣令宗谔重修同官孟姜女廟的記載,說明同官孟姜女廟北宋之前就已存在;明代天順五年編成的《大明一統志》:“孟姜女本陝之同官人,秦時夫死長城,自負遺骨以葬于縣北三裡許,死石穴中。”《郡國志》載:“陝西同官人。孟姜女,适範植。”明嘉靖年間黃世康為山海關姜女祠撰《秦孟姜碑文》記“孟姜,許姓,關中範植婦也。”《臨榆縣志》、《陝西通志》等史料中都有“孟姜女,陝之同官人”的記載。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孟姜女是澧州說的相關文獻</h1>

明李如圭撰《貞節祠記》雲:孟姜女故事“自秦曆今千餘年,澧人稱誦不衰,往往形之歌詠。但尋夫之後,莫知所終。”嘉靖辛卯秋,他奉旨撫赈延綏之後歸澧,途經西安府同官縣方始得知,“孟姜女果至長城,獲範喜郎骸骨,負之歸……行至同官而卒。同官人感其貞烈,鑿石為祠……祀之,然莫識其為澧人也。”言外之意孟姜女本是澧州人,卒于同官。

同時期明嘉靖陝西籍著名學者馬理作《孟姜女補傳》、《祠碑記》、《孟姜女集》,為孟姜女故事的一個彙集,其中錄同官傳說尤多。但他的碑記中稱孟姜女為“前秦澧州人”。了解為戰國時秦澧州人也是可以的。明耀州人喬世甯《孟姜女傳》也說孟姜女為澧州人。清康熙年間得之,碑藏于澧縣博物館,晉太康六年(公元286年)卓雲所寫的《孟姜故宅碑文》認為孟姜女是秦黔中郡(今常德津市一帶)人,卒于關中同官山(今陝西銅川)岩下。

綜上史料有說孟姜女是同官(今陝西銅川)的,有說是澧州(今湖南津市)的,又因兩地都盛行孟姜女傳說,就有了孟姜女是澧州人,卒于同官的折中說法!但結合公元前280年後秦楚兩國的相關史料,就不難解釋孟姜女同官說和澧州說的所有疑惑!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尋找曆史上突然“失蹤”的秦一代名将司馬錯</h1>

孟姜女故事新解(四)——孟姜女故裡到底是哪裡?孟姜女是陝西同官說的文獻孟姜女是澧州說的相關文獻尋找曆史上突然“失蹤”的秦一代名将司馬錯

司馬錯

《史記·秦本紀》載,“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華陽國志·蜀志》也記載了此事,“司馬錯率巴蜀衆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又“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白起這二次攻楚是在戰略上緩解司馬錯攻下楚黔中後孤立無援的尴尬處境。同時司馬錯這支孤軍也吸引了楚大部兵力,使西北防線空虛,讓白起輕取鄢、鄧,攻陷楚國都郢,燒毀其先王陵墓夷陵(此情景有白起為其恩師司馬錯複仇之嫌!)。

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又派蜀郡守張若再度攻楚,“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公元前280年司馬錯攻取黔中後,楚又曾糾集大量兵力奪回了黔中,是以才有公元前277年蜀守張若再度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但至此秦國一代名将司馬錯從此“銷聲匿迹”,就連其八世孫司馬遷都不願提及其結局。

唐朝大文豪劉禹錫一首《登司馬錯古城》:

“将軍将秦師,西南奠遐服。

故壘清江上,蒼煙晦喬木。

登臨直蕭辰,周覽壯前躅。

塹平陳葉滿,墉高秋蔓綠。

廢井抽寒菜,毀台生魯谷。

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遺镞。

楚塞郁重疊,蠻溪紛诘曲。

留此數仞基,幾人傷遠目。”

此詩為劉禹錫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時創作的大量詩作之一,曾登臨司馬錯古城,表達了司馬錯浮江伐楚後被楚軍重重圍困,不得已退縮在彈丸之地築城以守的悲殘場景。其中“故壘清江上”展現了司馬錯當初“浮江伐楚”進入楚黔中的進軍路線:清江,古稱夷水,發源于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之齊嶽山,筆者認為司馬錯“浮江伐楚”路線是從清江順流而下進入江南黔中地的,非傳統認為的古黔江(今烏江)。目前學者們就秦楚黔中地望和司馬錯伐楚路線分歧頗大。“蠻溪紛诘曲”說明當地民間還流傳着诘責、諷刺司馬錯的大量楚辭民謠。

孟姜女故事新解(四)——孟姜女故裡到底是哪裡?孟姜女是陝西同官說的文獻孟姜女是澧州說的相關文獻尋找曆史上突然“失蹤”的秦一代名将司馬錯

戰國末期楚黔中地形圖

又宋代陶弼《司馬錯城》 :

北設長城陷敵塵,

更來勞力武陵民。

我疑洞裡栽桃者,

便是當時築版人。

這首詩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資訊:司馬錯奇襲并占領楚黔中(長江以南,沅水以北)後,楚人不甘失敗,又大量集結江北楚軍跨過長江進攻江南黔中地的司馬錯秦軍,攻破秦軍北防線修築的長城,秦軍被迫退縮到武陵(常德一帶)并發動武陵人修築了最後的防守陣地“司馬錯城”。而且陶弼還懷疑晉陶淵明《桃花源記》筆下栽桃者就是曾修築司馬錯古城的秦人!

筆者在考證津市孟姜女廟後,意外發現其西南50多裡臨澧縣烽火鄉有将軍山、營駐山、擔糧山等地名,借助谷歌地形圖發現周圍有近似圓形的挖溝築城遺迹,疑為司馬錯古城!其西麓道水河畔有一建制較大墳堆,相傳為楚末辭賦家宋玉之墓,一介亡國貧寒文人竟有如此之建制大墓且流傳至今,決無可能!按其建制和方位,疑為“失蹤的”司馬錯之墓,司馬錯帶兵攻下楚黔中後,當時的楚國文人寫下大量诋毀司馬錯的楚辭“诘曲”,當地楚人自然對侵略者司馬錯是極其仇恨的,況且武安君白起當年攻下楚都郢城後更是焚壞了楚先王墓夷陵,若司馬錯死後葬在楚地,是斷然不敢公開其身份的,隻能隐姓埋名。當然假借同時期受楚人愛戴的宋玉之名讓司馬錯墓免受破壞也不是沒有可能!此墓沿溪溯源而上至牯牛壩,則疑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遺址:“……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清《書李自成傳後》載:“李自成實竄澧州。因旁詢故老,聞自成由公安(今湖北公安縣)奔澧(今湖南澧縣),其下多散亡,至清化驿(今澧縣境),随十餘騎走牯牛壩(今臨澧縣境),複棄騎去,獨竄石門夾山寺為僧,今其墳尚在。” 今人考證,李自成确實歸隐夾山寺為僧。在此之前曾多方尋找歸隐之地,也包括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牯牛壩!

當然,更多相關證據還得進一步深入挖掘,本文不多贅述。

孟姜女故事新解(四)——孟姜女故裡到底是哪裡?孟姜女是陝西同官說的文獻孟姜女是澧州說的相關文獻尋找曆史上突然“失蹤”的秦一代名将司馬錯

臨澧縣一帶疑似司馬錯古城、司馬錯墓、桃花源示意圖

綜上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公元前280年隴西發生地震後,防禦戎翟的長城嚴重破壞,司馬錯率領曾修築防守長城的隴西兵一舉攻滅翟戎建立翟道後,又率隴西兵沿岷江河岸南下聯合巴、蜀衆“浮江伐楚”攻下楚黔中。後又被楚人大舉反攻被圍困壓縮在今津市、常德臨澧一帶築城以守,史稱司馬錯城。年老的司馬錯可能就此客死楚地,後被葬于今營駐山腳下的道水河畔。向來這修築長城的隴西兵大多是關中同官人,戰局穩定後遷移邑人在自然條件更好的黔中定居下來,同是同官的孟姜女也随親人鄉鄰一起遷移到黔中一帶生活多年。故本生于陝西同官的孟姜女,也就有了是湖南澧州人(古黔中)的說法。

孟姜女故事新解(一)

孟姜女故事概述

孟姜女故事新解(二)

孟姜女“哭”倒的到底是哪裡的長城?

孟姜女故事新解(三)

孟姜女跟秦始皇真有關系嗎?

孟姜女故事新解(四)

孟姜女故裡到底在哪裡?

孟姜女故事新解(五)

孟姜女姓孟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