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學經典之《三國志》導讀第二十六講:魏書·國淵/田疇/王脩傳

作者:讀書是福

《三國志》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曆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曆史#

國學經典之《三國志》導讀第二十六講:魏書·國淵/田疇/王脩傳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也。師事鄭玄。後與邴原、管甯等避亂遼東。既還舊土,太祖辟為司空掾屬,每於公朝論議,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太祖欲廣置屯田,使淵典其事。淵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五年中倉廪豐實,百姓競勸樂業。太祖征關中,以淵為居府長史,統留事。田銀、蘇伯反河間,銀等既破,後有馀黨,皆應伏法。原以為非首惡,請不行刑。太祖從之,賴淵得生者千餘人。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内,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淵竊恥之。”太祖大悅,遷魏郡太守。時有投書诽謗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淵請留其本書,而不宣露。其書多引二京賦,淵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學問者。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功曹差三人,臨遣引見,訓以“所學未及,二京賦,博物之書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師,可求能讀者從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讀者,遂往受業。吏因請使作箋,比方其書,與投書人同手。收攝案問,具得情理。遷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祿賜散之舊故宗族,以恭儉自守,卒官。

【譯】國淵字子尼,樂安國蓋縣人。曾經師從并侍奉鄭玄。後來和邴原、管甯等人到遼東郡躲避戰亂。回到故土後,太祖征召他擔任司空掾屬,每次在曹公家中談論政事,經常是神情嚴肅地直言不諱,沒有什麼私心。太祖想要加大興辦屯田的力度,派國淵主管這件事。國淵多次向太祖陳述應該增删的項目,實地考察,安置百姓,計算群眾數量,設定官吏,闡明考核的方法,五年之内,使得倉庫充實,百姓争相勉勵,安于職守。太祖征讨關中地區,任命國淵為居府長史,統管留守事宜。田銀、蘇伯在河間反叛,他們被攻破後,留有餘黨,都應該依法懲處。國淵認為他們作惡的首要人員,請求不判處死刑。太祖同意了,仰賴國淵的話得以生還的有一千多人。攻破敵人的文書,舊時都是誇大資料,把一個當做十個,等到國淵上報斬殺的數量時,跟實際的數量一緻。太祖問他原因,國淵說:“征讨在外的賊寇,誇大斬殺或俘虜的數量,是想要誇大戰績,并且顯示給群眾看。河間地區在封地之内,田銀等人反叛,攻破并戰勝他們雖然有功勞,但我私下為這樣的事感到恥辱。”太祖十分高興,将他升遷為魏郡太守。當時有人寫信诽謗他人,太祖非常厭惡,一定要知道寫信的人是誰。國淵請求留下原信,但沒有對外宣揚或洩露。信中引用了很多《二京賦》的内容,國淵命功曹說:“這個郡範圍這麼大,現在雖然是國都,但也少有學識淵博的人。這封信能開解引導年輕人,我打算派人去從師學習。”功曹派出了桑耳,快要出發時,國淵召見了他們,教導他們:“你們學習的内容還不夠廣泛,《二京賦》是記載了很多内容的書籍,現在的人都忽視了它,很少有能講解它的老師,你們可以去請求能讀懂它的人并向他請教。”有秘密地告訴他們自己的真實想法。這三個人十天後就找到了能讀懂《二京賦》的人,就前往請求拜師學習。三人就請那個人寫了一紙箋書,跟诽謗信做對比,兩種筆迹是一樣的。于是将這個人收押審問,詳細了解了其中的緣由。後來國淵被提升為太仆。國淵雖然位居九卿之列,但依然穿着布做的衣物,吃素食,将自己的俸祿和賞賜都散發給舊友親族,并以謙恭節儉堅守本心,後來在官任上去世。

國學經典之《三國志》導讀第二十六講:魏書·國淵/田疇/王脩傳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也。好讀書,善擊劍。初平元年,義兵起,董卓遷帝于長安。幽州牧劉虞歎曰:“賊臣作亂,朝廷播蕩,四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備宗室遺老,不得自同於衆。今欲奉使展效臣節,安得不辱命之士乎?”衆議鹹曰:“田疇雖年少,多稱其奇。“疇時年二十二矣。虞乃備禮請與相見,大悅之,遂署為從事,具其車騎。将行,疇曰:“今道路阻絕,寇虜縱橫,稱官奉使,為衆所指名。願以私行,期於得達而已。”虞從之。疇乃歸,自選其家客與年少之勇壯慕從者二十騎俱往。虞自出祖而遣之。既取道,疇乃更上西關,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間徑去,遂至長安緻命。诏拜騎都尉。疇以為天子方蒙塵未安,不可以荷佩榮寵,固辭不受。朝廷高起義。三府并辟,皆不就。得報,馳還,未至,虞已為公孫瓒所害。今至,谒祭虞墓,陳發章表,哭泣而去。瓒聞之大怒,購求獲疇,謂曰:“汝何自哭劉虞墓,而不送章報於我也?“疇答曰:“漢室衰穨,人懷異心,唯劉公不失忠節。章報所言,於将軍未美,恐非所樂聞,故不進也。且将軍方舉大事以求所欲,既滅無罪之君,又雠守義之臣,誠行此事,則燕、趙之士将皆蹈東海而死耳,豈忍有從将軍者乎!“瓒壯其對,釋不誅也。拘之軍下,禁其故人莫得與通。或說瓒曰:“田疇義士,君弗能禮,而又囚之,恐失衆心。”瓒乃縱遣疇。疇得北歸,率舉宗族他附從數百人,掃地而盟曰:“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於世!”遂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馀家。疇謂其父老曰:“諸君不以疇不肖,遠來相就。衆成都邑,而莫相統一,恐非久安之道,願推擇其賢長者以為之主。“皆曰:“善。”同佥推疇。疇曰:“今來在此,非苟安而已,将圖大事,複怨雪恥。竊恐未得其志,而輕薄之徒自相侵侮,偷快一時,無深計遠慮。疇有愚計,願與諸君共施之,可乎?”皆曰:“可。“疇乃為限制相殺傷、犯盜、诤訟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馀條。又制為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衆,衆皆便之,至道不拾遺。北邊翕然服其威信,烏丸、鮮卑并各遣譯使緻貢遺,疇悉撫納,令不為寇。袁紹數遣使招命,又即授将軍印,因安輯所統,疇皆拒不當受。紹死,其子尚又辟焉,疇終不行。

【譯】田疇字子泰,是右北平郡無終縣人。愛好讀書,擅長擊劍。初平元年(190),關東地區興起很多義兵,董卓将漢獻帝遷往長安。幽州牧劉虞感歎說:“亂臣賊子興起禍事,朝廷中流離動蕩,天下忽然間亂事紛紛,沒有人有堅定意志。我作為皇家宗室的舊臣,不能和衆人相同。現在我希望能奉命出使以展示我身為臣子的氣節,怎麼樣做才能得到不辱使命的義士呢?”衆人商議後都說:“田疇年齡雖小,但很多人都稱贊他的才能。”田疇當時年僅二十二歲。劉虞就準備好禮品請他前來相見,對他很是滿意,就任命他為從事,為他準備了出行的全套車馬裝備。即将出發的時候,田疇說:“現在道路阻塞斷絕,賊寇盜匪橫行,要是我說自己是官員,奉命出使,會被衆人指點議論。希望能以私人身份行動,希望能夠順利到達。”劉虞同意了。田疇就回去自己選擇了家中客卿和年少勇敢又自願前來跟随的二十多名年輕人,和他們一起騎馬前往。劉虞親自出來祭祀路神,為田疇送行。上路以後,田疇就前往居庸關,出了邊塞,沿着北山,直奔朔方郡,沿着小路前行,最後到達長安完成了使命。朝廷下诏授予田疇騎都尉之職。田疇認為提阿尼剛剛經曆颠沛流離,還沒有安定下來,自己不能享受這樣的恩寵,就堅決推辭沒有接受任命。朝廷稱贊他的高義。三公府同時征召,田疇都沒有赴任。田疇得到回複後,騎馬迅速傳回,還沒回到,劉虞已經被公孫瓒殺死。田疇回到後,到劉虞的墳前焚香拜祭,将朝廷的表彰内容告訴他,然後哭着離開了。公孫瓒聞訊,十分生氣,懸賞抓捕田疇,抓到以後對他說:“你為什麼自己到劉虞墳前哭,卻不将朝廷的表彰文書拿給我?”田疇回答說:“漢王室衰微,每個人都懷有二心,隻有劉公沒有失去為臣子的忠誠節義。朝廷的文書裡所寫的,沒有對将軍您的褒揚,恐怕不是您樂意知道的,是以沒有拿給你。況且将軍您正在籌劃大事來求得自己想要的,既殺害了沒有罪責的主上,又和堅守忠義的臣子為仇,如果真的做了這件事,那燕趙地區的将士将會投入東海自盡,哪會有人忍着憤怒跟随将軍呢?”公孫瓒覺得他的回答很豪邁,就釋放了他,沒有殺掉他。公孫瓒把田疇扣留在軍營中,嚴禁他的朋友和他交流溝通。有人勸說公孫瓒說:“田疇是義士,您不能對他以禮相待,卻又囚禁了他,恐怕會失掉人心。”公孫瓒才釋放并送走了田疇。 田疇得以回到北方,率領着全宗族和其他幾百個依附他的人,他們掃地盟誓說:“您的仇不報,我就不能再立于世間了!”就進入徐無山中,修整了一塊深遠險峻又平整敞亮的地方住下,親自耕種糧食,奉養父母。百姓都來依附他,幾年時間這裡就有了五千多戶人家。田疇對父老長輩們說:“各位不認為田疇品行不好,從很遠的地方來投奔。聚內建城鎮,但卻沒有能統一起來,恐怕不是長久安定的辦法,希望大家推舉選擇賢能的長者來擔任領袖。”衆人都說:“好。”一起推舉了田疇。田疇說:“我們現在來到這個地方并住在這裡,不是隻求一時安定而已,而是應該計劃大事,以報仇和洗刷恥辱。我暗暗擔心還沒有完成我們的志向,那些輕佻浮薄就自己互相侵擾欺侮,隻求一時的暢快,沒有深思熟慮的計策。田疇有一條粗淺的計劃,希望和各位一同實施,可以嗎?”衆人都說:“可以。”田疇就為衆人制定了二十多條有關殺人傷人、盜竊财物、案件訴訟的律法,規定犯了重罪的要判處死刑,比死罪低一級的行為也要抵償罪責。又制定了兩家結為婚姻,男女嫁娶的禮制,興辦學校傳授知識,并向衆人頒布,衆人都熟悉後,做到了路不拾遺的地步。北方邊境的百姓都被他的威信折服,烏丸、鮮卑各自派出使者獻上禮物,田疇都安撫、接納了他們,讓他們不要再侵擾邊境。袁紹多次派遣使者前來招撫任命,又立刻授予将軍印信,以安撫田疇治理的百姓,田疇都拒絕沒有接受。袁紹死後,他的兒子袁尚又前來征召,田疇最終都沒有前往。

國學經典之《三國志》導讀第二十六講:魏書·國淵/田疇/王脩傳

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烏丸,未至,先遣使辟疇,又命田豫喻指。疇戒其門下趣治嚴。門人謂曰:“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疇笑而應之曰:“此非君所識也。“遂随使者到軍,署司空戶曹掾,引見谘議。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舉茂才,拜為蓚令,不之官,随軍次無終。時方夏水雨,而濱海洿下,濘滞不通,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太祖患之,以問疇。疇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于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今虜将以大軍當由無終,不得進而退,懈弛無備。若嘿回軍,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出空虛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備,蹋頓之首可不戰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軍還,而署大木表于水側路傍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複進軍。“虜候騎見之,誠以為大軍去也。太祖令疇将其衆為鄉導,上徐無山,出盧龍,曆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馀裡,虜乃驚覺。單于身自臨陳,太祖與交戰,遂大斬獲,追奔逐北,至柳城。軍還入塞,論功行封,封疇亭侯,邑五百戶。疇自以始為居難,率衆循逃,志義不立,反以為利,非本意也,固讓。太祖知其至心,許而不奪。遼東斬送袁尚首,令“三軍敢有哭之者斬“。疇以嘗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問。疇盡将其家屬及宗人三百馀家居邺。太祖賜疇車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舊。從征荊州還,太祖追念疇功殊美,恨前聽疇之讓,曰:“是成一人之志,而虧王法大制也。“於是乃複以前爵封疇。疇上疏陳誠,以死自誓。太祖不聽,欲引拜之,至于數四,終不受。有司劾疇狷介違道,苟立小節,宜免官加刑。太祖重其事,依違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議,世子以疇同於子文辭祿,申胥逃賞,宜勿奪以優其節。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锺繇亦以為可聽。太祖猶欲侯之。疇素與夏侯惇善,太祖語惇曰:“且往以情喻之,自從君所言,無告吾意也。“惇就疇宿,如太祖所戒。疇揣知其指,不複發言。惇臨去,乃拊疇背曰:“田君,主意殷勤,曾不能顧乎!“疇答曰:“是何言之過也!疇,負義逃竄之人耳,蒙恩全活,為幸多矣。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縱國私疇,疇獨不愧於心乎?将軍雅知疇者,猶複如此,若必不得已,請願效死刎首於前。“言未卒,涕泣橫流。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年四十六卒。子又早死。文帝踐阼,高疇德義,賜疇從孫續爵關内侯,以奉其嗣。

【譯】田疇經常為烏丸從前多次殘殺郡中的士人官吏而忿恨不平,有想要征讨他們的想法但實力不足。建安十二年(207),太祖率軍北征烏丸,還沒有到,先派出使者征召田疇,又指令田疇告知他的旨意。田疇告誡他的門客盡快整理行裝。門客對他說:“從前袁公欣賞您,多次送來禮品和征召的指令,您堅守道義都沒有屈服;現在曹公的使者第一次來,您好像擔心來不及一樣讓我們收拾行李,為什麼呢?”田疇笑着回答他說:“這就不是您能了解的力量。”就跟随使者來到太祖的軍營,被任命為司空戶曹掾,太祖召見他,向他咨詢探讨。第二天,太祖下令說:“田子泰不是我應該任命的人。”立即推舉田疇為茂才,被任命為蓚縣縣令,田疇沒有到官任職,跟随軍隊到了無終縣。當時正是夏天多雨的時節,而海邊的地勢低窪地區,道路泥濘無法通行,敵軍又把守險要路段,大軍無法前進。太祖對此很擔憂,以這件事詢問田疇。田疇說:“這條路在夏秋時節經常有積水,淺的地方車馬不能通行,深的地方也不能行船,造成不友善已經很久了。原來的北平郡的治所在平岡縣,從盧龍出發,直到柳城;從漢光武帝建武年間以來,這裡就塌陷破敗無法通行,至今已經有将近兩百年了,但還有隐蔽的小路可以穿過。現在敵方将領正率軍前往無終,因無法前進,正在後退,懈怠松弛沒有防備。如果我們率軍暗中傳回,從盧龍口越過白檀的險要之處,從空曠地帶出來,路程近道路也好走,趁他們沒有防備而攻打,那蹋頓的首領就可以不用打仗也能抓獲了。”太祖說:“好。”就率軍傳回,又在水邊路上立了一塊大木闆,寫上:“現在是盛夏時節,這條路不能通行,先等到秋冬時節,再重新進軍。”敵軍負責偵查的騎兵看到了木牌,真的以為曹軍已經離開了。太祖讓田疇率領部下作為向導,登上徐無山,過了盧龍,經過平崗,登上白狼城,到了距離柳城二百多裡的地方時敵軍才警戒覺悟。他們的單于親自來到兩軍陣前,太祖和他交戰,最後大獲全勝,追逐逃亡的敗兵直到柳城。太祖大軍傳回關内,評定功勞加以封賞,封田疇為亭侯,食邑五百戶。田疇認為自己當初是因為主君遇難才率領衆人逃亡,報仇的志向還沒有實作,卻依靠它擷取榮名利祿,不是他的本意,堅決推辭。太祖了解他的心意,答應了他,沒有勉強。遼東地區斬殺了袁尚并将他的首級送來,太祖下令說:“軍中有敢為袁尚哭的,立斬”。田疇因為曾經被袁尚征召為官,就前往吊唁。太祖也沒有過問。田疇将自己家中親屬和三百多戶族人安置在邺城。太祖賞賜給田疇各種車馬器物糧食絲帛,田疇都将這些散發給族人或舊友故交。田疇跟随太祖征讨荊州回來,太祖感念他的功勞卓著,後悔之前答應了田疇的推讓,說:“這是成全了一個人的志向,但卻使國家律法受損啊。”于是又将之前要封賞給他的爵位賜給他。田疇上表陳說自己的誠意,并以死發誓。太祖沒有同意,打算征召他為官,來回好幾次,田疇最終也沒有接受。有官員彈劾田疇孤高自傲,違背正道,隻知道 固守小節,應該免除官職并加以刑罰。太祖尊重田疇的行為,遲疑了很久。最後将這件事交給世子曹丕和大臣們廣泛讨論。世子曹丕認為田疇和楚國令尹子文推辭俸祿,申包胥逃避封賞是一樣的,應該不強迫他,以成全他的志向。尚書令荀彧、司隸校尉鐘繇也認為可以聽從他自己的意願。太祖依然想封田疇為侯。田疇向來跟夏侯惇關系很好,太祖對夏侯惇說:“你去以情誼勸說他,就說都是你的意思,不要告訴他我的想法。”夏侯惇到田疇那裡住宿,向太祖告訴他的那樣說。田疇揣摩到他的想法,沒有再說話。夏侯惇臨走前。才撫着田疇的背說:“田君,主君的想法很誠懇,怎麼能不顧及呢!”田疇回答說:“您這話說得太過分了!田疇,隻是個忘恩負義四處逃往的人罷了,承蒙主君的恩賞才得以苟活,已經是很大的幸運了。怎麼能出賣盧龍要塞以換取功勞賞賜呢?即使國家偏愛田疇,田疇難道就問心無愧嗎?将軍您向來是了解田疇的,但還是這樣做,如果實在不得已,我希望在您面前自刎而死,獻出我的性命。”話還沒說完,已經痛哭流涕。夏侯惇将田疇的話詳細地回禀太祖,太祖感歎着知道他是不會屈從了,就任命他為議郎。田疇在四十六歲的時候去世。他的兒子又早亡。文帝登基即位後,敬重田疇的德行信義,給田疇的侄孫子田續封爵為關内侯,以表示對田疇後代的尊重。

國學經典之《三國志》導讀第二十六講:魏書·國淵/田疇/王脩傳

王脩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年七歲喪母。母以社日亡,來歲鄰裡社,脩感念母,哀甚。鄰裡聞之,為之罷社。年二十,遊學南陽,止張奉舍。奉舉家得疾病,無相視者,脩親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孫氏素豪俠,人客數犯法。民有相劫者,賊入孫氏,吏不能執。脩将吏民圍之,孫氏拒守,吏民畏憚不敢近。脩令吏民:“敢有不攻者與同罪。“孫氏懼,乃出賊。由是豪強懾服。舉孝廉,脩讓邴原,融不聽。時天下亂,遂不行。頃之,郡中有反者。脩聞融有難,夜往奔融。賊初發,融謂左右曰:“能冒難來,唯王脩耳!“言終而脩至。複署功曹。時膠東多賊寇,複令脩守膠東令。膠東人公沙盧宗強,自為營塹,不肯應發調。脩獨将數騎徑入其門,斬盧兄弟,公沙氏驚愕莫敢動。脩撫慰其馀,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難,脩雖休歸在家,無不至。融常賴脩以免。袁譚在青州,辟脩為治中從事,别駕劉獻數毀短脩。後獻以事當死,脩理之,得免。時人益以此多焉。袁紹又辟脩除即墨令,後複為譚别駕。紹死,譚、尚有隙。尚攻譚,譚軍敗,脩率吏民往救譚。譚喜曰:“成吾軍者,王别駕也。“譚之敗,劉詢起兵漯陰,諸城皆應。譚歎息曰:“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邪!“脩曰:“東萊太守管統雖在海表,此人不反。必來。“後十馀日,統果棄其妻子來赴譚,妻子為賊所殺,譚更以統為樂安太守。譚複欲攻尚,脩谏曰:“兄弟還相攻擊,是敗亡之道也。“譚不悅,然知其志節。後又問脩:“計安出?“脩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将鬥而斷其右手,而曰'我必勝',若是者可乎?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其誰親之!屬有讒人,固将交鬥其間,以求一朝之利,願明使君塞耳勿聽也。若斬佞臣數人,複相親睦,以禦四方,可以橫行天下。“譚不聽,遂與尚相攻擊,請救於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譚又叛。太祖遂引軍攻譚于南皮。脩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将所領兵及諸從事數十人往赴譚。至高密,聞譚死,下馬号哭曰:“無君焉歸?“遂詣太祖,乞收葬譚屍。太祖欲觀脩意,默然不應。脩複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斂譚屍,然後就戮,無所恨。“太祖嘉其義,聽之。以脩為督軍糧,還樂安。譚之破,諸城皆服,唯管統以樂安不從命。太祖命脩取統首,脩以統亡國之忠臣,因解其縛,使詣太祖。太祖悅而赦之。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沒審配等家财物赀以萬數。及破南皮,閱脩家,谷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太祖歎曰:“士不妄有名。“乃禮辟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遷魏郡太守。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魏國既建,為大司農郎中令。太祖議行肉刑,脩以為時未可行,太祖采其議。徙為奉尚。其後嚴才反,與其徒屬數十人攻掖門。脩聞變,召車馬未至,便将官屬步至宮門。太祖在銅爵台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相國锺繇謂脩:“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脩曰:“食其祿,焉避其難?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頃之,病卒官。子忠,官至東萊太守、散騎常侍。初,脩識高柔于弱冠,異王基于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

國學經典之《三國志》導讀第二十六講:魏書·國淵/田疇/王脩傳

【譯】王脩字叔治,北海郡營陵縣人。七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他的母親是在社日那天去世的,第二年鄉裡人在這一天祭祀土神,王脩念及母親,非常哀痛。鄉裡人知道後,為此停止了社日活動。王脩二十歲的時候,到南陽遊曆學習,住在張奉的家裡。張奉全家人都生了病,沒有看顧的人,王脩親自精心照顧他們,直到他們病好才離開。初平年間(190~193),北海的孔融征召王脩擔任主簿,任高密縣令。高密人孫氏向來有豪俠之氣,他的門客多次違犯律法。民間有搶劫事情發生,賊人逃入孫家,官吏們沒法抓捕。王脩率領官吏百姓将孫家包圍起來,孫家抗拒堅守,官吏百姓們畏懼忌憚不敢靠近。王脩對他們下令說:“有膽敢不進攻的和孫家同罪論處。”孫家害怕了,才将賊人交出來。從此當地強橫或有勢力的人都因被震懾而畏服。王脩被推舉為孝廉,他推讓給邴原,孔融沒有同意。當時天下動亂,這件事就沒有實行。不久,郡中有人反叛。王脩聽說孔融遇到危難,連夜趕到孔融那裡。賊人剛發動叛亂時,孔融對身邊的人說:“能冒着危難前來的,隻有王脩而已!”話一說完,王脩就到了。後來王脩又被任命為功曹。當時膠東地區有很多盜賊寇匪,朝廷又讓王脩擔任膠東令。膠東人公沙盧宗族強盛,自己修建了營寨防禦,不肯相應官府的發派調遣。王脩獨自帶着幾個人騎馬隻沖進公沙盧家裡,将他兄弟幾個都斬殺了,公沙氏族人都震驚畏懼,沒有敢随意行動的。王脩安撫了剩下的人,從此以後賊寇漸漸減少了。孔融沒有有危難,王脩就算是在家休養,沒有不趕到的。孔融常常是仰賴王脩才幸免于難。袁譚在青州的時候,征召王脩擔任治中從事,别駕劉獻多次诋毀王脩。後來劉獻因事獲罪,應當被處死,王脩審理這件案子,劉獻才免于死罪。當時的人也是以更加稱贊他。袁紹又征召王脩擔任即墨縣縣令,後來又成為袁譚的别駕。袁紹死後,袁譚、袁尚産生嫌隙,袁尚攻打袁譚,袁譚軍隊戰敗失利,王脩率領官吏百姓前去援救袁譚。袁譚欣喜地說:“保全我軍的人,就是王别駕啊。”袁譚失敗時,劉詢在漯陽起兵,各城都紛紛響應他。袁譚歎息着說:“現在全州郡都背叛我,難道是因為我沒有德行嗎?”王脩說:“東萊太守管統雖然遠在海外邊遠之地,但這個人不會反叛。他一定會來。”過了十幾天,管統果然抛下家小奔赴袁譚這裡,他的妻子孩子被賊人殺害了。袁譚改任管統為樂安太守。袁譚又打算攻打袁尚,王脩勸谏說:“兄弟之間互相往來進攻,是走向失敗滅亡的原因。”袁譚不高興,但了解王脩的志向節操。後來又問王脩說:“有什麼計策嗎?”王脩說:“兄弟,就像左手和右手一樣。就像一個人将要與人戰鬥的時候将自己的右手斬斷,卻說‘我一定取勝’,像這樣做可以嗎?抛棄兄弟,互相不親近,天下間還有誰會親近呢!您的屬下有進讒言的人,本來就參與你們兄弟間的争鬥,以求取一時的利益,我希望清楚地告訴您,将耳朵閉塞起來不要聽他們的話。如果将幾個奸佞的臣下斬殺了,恢複兄弟間的親近和睦,抵禦四面的敵人,就可以在天下間縱橫馳騁。”袁譚沒有聽從他的話,和袁尚互相進攻,又向太祖請求援助。太祖攻破了冀州,袁譚又反叛。于是太祖率軍在南皮攻打袁譚。王脩當時在樂安運送糧食,得知袁譚情況緊急,帶着所管理的士兵和各個從事一共幾十個人趕赴袁譚那裡。趕到高密時,得知袁譚已經死了,王脩下馬痛哭,說:“沒有您,我回哪裡去呢?”于是去到太祖那裡,請求收殓埋葬袁譚的屍首。太祖想要觀察王脩的誠意,沉默着沒有回應。王脩又說:“我受到袁氏的大恩,如果能收殓安葬袁譚的時候,然後再被殺,我也沒有什麼遺憾的。”太祖贊賞他的忠義,同意了他的請求。太祖任命王脩為督軍糧,傳回樂安。攻破袁譚後,州中各城都服從太祖,隻有管統憑借樂安不肯臣服。太祖令王脩将管統的首級取來,王脩認為管統是亡國的忠臣,就将捆綁他的繩子解開,讓他去見太祖。太祖很高興,然後赦免了管統。袁氏治政寬和,有職務在身的有勢力的人大多積聚錢财。太祖攻破邺城,登記并沒收審配等人的家産數以萬計。等到太祖攻破南皮縣,查閱王脩家,家中谷物不到十斛,有幾百卷書冊。太祖感歎說:“王脩做為士人,不愧有這樣的名聲啊。”就按禮征召王脩為司空掾,代理司金中郎将,又提升為魏郡太守。王脩處理政事,抑制豪強,扶助弱小,賞罰分明,百姓都交口稱贊。魏國建立後,王脩擔任大司農郎中令。太祖商議實行肉刑,王脩認為時機還不允許實行,太祖采納了他的建議。王脩被調任奉尚。後來嚴才造反,和他幾十個下屬一起攻打宮殿側門。王脩得知宮中有變故,召來車馬,車馬還沒到,王脩就帶着屬下官吏走到了宮門前。太祖在銅爵台望到他們,說:“現在來的那些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國锺繇對王脩說:“從前京城發生變故時,朝中各長官們是各自留在官府的。”王脩說:“享受國家的俸祿待遇,怎麼能避開危難?留守官府中雖然是慣例,但不是奔赴國家危難的忠義。”不久之後,王脩在官任上去世。他的兒子王忠,官拜東萊太守、散騎常侍。當初,王脩在高柔二十歲的時候就賞識他,在王基還是幼童時就看出他的才能,這兩人最終都取得很好的成績,詩人稱贊王脩善于識人。

國學經典之《三國志》導讀第二十六講:魏書·國淵/田疇/王脩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