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郃替魏文帝曹丕征戰東吳,地位緣何卻不如曹氏諸将?

作者:白馬晉一

文:立早閑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在漢中地區征張魯及拒、戰和防劉備的時間裡,是張郃在曹操集團内建功立業的上升期中最為重要的五年。這五年時間中,張郃自動融入曹魏内部,主動成為諸曹夏侯的得力助手,全心全意為曹操在西線領兵作戰,身先士卒。

曹操逝世後,至張郃戰死,即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年)到太和五年六月(231年),是張郃效命曹魏四方征戰的後期。這個時期,前後雖是隻有十二年,但根據曹魏皇帝更替也可分為兩個時期,切割點就是以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魏文帝曹丕駕崩。

張郃替魏文帝曹丕征戰東吳,地位緣何卻不如曹氏諸将?

曹丕時期,《三國志》中張郃的記載很簡約,統計一下,無非就四個詞八個字:升官、晉爵、作戰、朝拜。具體如下。

首先,升官。

新舊魏王更替(曹操逝世,曹丕承襲),是施恩還是籠絡,張郃的官職由蕩寇将軍提拔為左将軍(四方将軍),一下子由雜号将軍變為重号将軍,越四級(四平、四安、四鎮、四征)提拔。接着,晉爵。曹丕主政時,張郃的爵位兩次晉級,即第一次是曹丕即魏王時,由都亭侯進封為都鄉侯,亭侯進鄉侯,一個等級晉;第二次是曹丕篡漢為帝時,由都鄉侯晉封為鄚侯,鄉侯晉縣侯,仍是一個等級晉。

張郃替魏文帝曹丕征戰東吳,地位緣何卻不如曹氏諸将?

然後,作戰。

曹丕當權時,張郃有兩次的作戰經曆,即一次是讨伐,即受诏與曹真到安定(郡名,屬涼州,治臨泾縣,在今甘肅鎮原縣東南)讨盧水胡(東漢西北少數民族,兼具白種人和黃種人的特征,核心成分是源自商代的盧方,又含有匈奴、月氏的成分,又吸收羯族、氐羌乃至漢族等部族。)和東羌(東漢西羌族内徙的一支,分布在安定、上郡、北地等三郡);另一次是攻打,即受命南下與夏侯尚攻江陵(縣名,屬東吳南郡,為郡治,治所在今湖北荊沙市荊州區舊江陵縣)且單獨統率幾路軍渡過長江,還攻占百裡洲(地名,屬東吳南郡,在今湖北枝江縣南部長江與松滋河之間)上的吳軍土堡。

最後,朝拜。

張郃長年在外作戰且戰功赫赫,是以平定盧水胡和東羌後,領诏與曹真到許昌宮(宮名,在今河南許昌市東)接受魏文帝曹丕的接見;随後,張郃就南下參加黃初三年(222年)九月魏吳江陵之戰。

張郃替魏文帝曹丕征戰東吳,地位緣何卻不如曹氏諸将?

魏吳江陵之戰,是一場未記入史冊的戰役(史書記“擊江陵”或“征孫權”)。在這場戰役中,曹丕坐鎮宛縣(縣名,屬曹魏荊州郡,為郡治,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分兵三路攻打東吳,即攻江陵,令上軍大将軍曹真,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钺,與征南大将軍夏侯尚、左将軍張郃、右将軍徐晃等人為中路主力,擊敗吳軍且奪得江陵中洲;擊洞浦(地名,在今安徽和縣南長江邊),任征東大将軍曹休,假黃钺,督前将軍張遼、鎮東将軍臧霸等人為西線大軍,取得斬殺數千吳軍的大捷;打濡須口(地名,在今安徽含山縣濡須山與無為縣七寶山之間),命大将軍兼大司馬曹仁,總督大将常雕、将軍王雙等人為東線雄帥,慘敗于吳軍。正因有張遼、張郃和徐晃等國之名将輔佐曹魏二代權貴,才能取得中、西線的勝利,而曹魏一代勳貴曹仁,雖然獨撐一路,卻以多輸少,以強敗弱,慘遭大敗。魏吳江陵之戰,對魏國最為亮點,莫過于張郃親率大軍一舉擊破吳将孫盛萬人,奪取吳軍土堡,占據百裡洲,進而切斷江陵與外界聯系。

曹丕時代,戰功赫赫的張郃,盡管官職從雜号将軍遷為重号将軍和爵位從亭侯晉到鄉侯再晉到縣侯,還是受督于諸曹夏侯這類勳貴家族。曹操時期,張郃受命于曹操、夏侯淵等曹氏第一代勳貴。曹丕時代,張郃反受督于曹真、曹休、夏侯尚等曹魏第二代權貴。

筆者按:缺憾,指不夠完美、令人遺憾之處。張郃,雖是五子良将之一,卻是外姓将領,不管是在曹操時代,還是在曹丕時期,隻要是在曹魏集團裡都是要受制于諸曹夏侯。正所謂:缺憾也是一種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