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緬懷醫者吳孟超:他有一雙和常人不太相同的手

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陳斯斯

緬懷醫者吳孟超:他有一雙和常人不太相同的手

吳思敏 設計

噩耗不期而至。99歲的吳孟超院士今日逝世。

時間凝固在2021年5月22日13時02分,吳孟超,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髒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原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

在中國醫學界,吳孟超的名字如雷貫耳。他的醫術聲名遠播,他的仁心百姓稱贊。孫思邈曾說,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吳老用他這一生,實踐了這句話。

澎湃新聞曾多次采訪吳孟超,了解過他許多行醫濟世、拯救病患的故事。雖然他外人面前常表現得淡然,可回到診室、手術台前,他又恢複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常态。

也正如此,吳孟超用一生救護了許許多多生死邊緣的病患。大醫精誠、醫者仁心,吳老用一雙手,濟世蒼生。

取出“世界之最”的大“毒果”

吳孟超有一雙和常人不太相同的手。

2018年吳孟超登上央視《朗讀者》節目,他雖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一上台給觀衆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赢得現場觀衆熱烈掌聲。節目中,他展示了自己的雙手。

吳孟超的手,手指修長、靈巧有力、柔軟溫暖。不過,現場觀衆發現,他的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側彎曲。為什麼?吳孟超平靜地解釋,這是常年握止血鉗和手術刀的結果。

在肝髒的方寸之地,他用這雙手,把大約16000名病人拉出了生命的絕境。

《人民海軍報》曾講述了一則故事:1975年1月3日,吳孟超早上剛上班,一名男子雙手捧着大肚子撞開了他診室的門,張口就說要找“神醫”吳孟超。見到吳孟超後,這名患者立刻哀求說:“救救我吧!”

吳孟超趕緊招呼病人坐下,仔細詢問情況。病人叫陸本海,來自安徽舒城。他的肚子一開始長了一個雞蛋大小的腫塊,在當地醫院進行瘤體穿刺時,引起大出血,缺乏經驗的醫生好不容易把血止住,小心地縫合關閉了腹腔。

可沒想到,這個瘤子卻越長越大。見到吳孟逾時,陸本海的腹部好似十月懷胎。吳孟超經過仔細檢查,診斷患者為巨大肝海綿狀血管瘤。

這麼大的惡性良性腫瘤裡面充滿了血液,手術中一旦出現破裂,危險難以想象。當時會診時,多位專家的意見很一緻,做這個手術風險太大,不能做。但如果不做,患者最後一絲生的希望也就沒了。征求患者意願後,吳孟超沒有後退,決心為他手術。

那是一次與“死神”的過招。手術中,吳孟超先做了一條不長的腹正中切口,初步探查後,再逐漸擴大切口。當預定切口完全切開,巨大的紫色瘤體終于露出原形。瘤體上面頂入胸腔,下端侵入腹腔,随着呼吸一起一伏,就像一頭在籠子裡折騰夠了的野獸。

在醫療團隊的輔助下,吳孟超一點一點地小心分離,整整12個小時後,這個重達18千克的瘤子被完全切除了。

直到今天,這個瘤子仍是“世界之最”,被國内外醫學界廣泛認可的又一個醫學奇迹。惡性良性腫瘤标本還放在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史館。

吳孟超的手,還能撫慰患者的心。

熟悉吳孟超的人都知道,他一般都是用雙手去握病人的手,很多病人激動地說:“沒想到大名鼎鼎的吳孟超這麼親切随和、平易近人。”

其實,他用兩隻手跟病人握手有三層目的:一是打消病人思想顧慮,拉近醫生和病人的心理距離。二是通過握手他能知道病人體溫怎麼樣,有沒有發燒。三是他的一隻手順勢往病人的手腕一滑就可以搭脈,判斷他們的身體狀況。

96歲時親自主刀

2016年底,吳孟超已95歲高齡,澎湃新聞記者對他的一次采訪中,發現原來他仍在堅持日常門診、手術。

每天,吳孟超上午6點半起床,8點上班,中午休息1-2個小時,直到晚上9點回家睡覺。日複一日地堅持。

“在中國看病不容易,對于肝癌病人來說更難,作為一名醫生,我的職責就是為病人的健康做貢獻,幫病人多省錢。”2016年12月17日,吳孟超這樣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醫生應該靠技能為患者的健康做貢獻,用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幫病人看病。

許多病患經吳孟超醫治後,都曾感動落淚過。門診中,吳孟超常常會幫病人免費咨詢,一旦條件符合條件,便收治入院。他還會幫一些疑難患者開刀,很多人贊歎這是奇迹——95歲的吳孟超,手指還是靈巧、精準。

“這麼大年紀,該安享晚年了,何苦還要手術”,也有不少人這樣勸他。吳孟超說,這是一種職業習慣,隻要還能拿得動手術刀,他就會站在手術台上,服務病人。

2017年春,“時代楷模”獲得者、“不忘初心的好民警”陳清洲被查出肝癌。吳孟超當即表态:“這樣的人民公仆要得到好報。” 當時96歲的吳老親自主刀,為陳清洲切除了巨大惡性良性腫瘤和門靜脈癌栓。

人體的中肝葉處于肝髒的“心髒”,被盤根錯節的大小血管所包繞,向來被外科醫生稱為“禁區中的禁區”。2004年,湖北女大學生王甜甜在中肝葉長了巨大的血管瘤,被多家醫院拒收。

當她找到吳孟超後,後者為她手術,手術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吳孟超把足有排球大的瘤子成功切了下來。後來在央視《朗讀者》節目現場,已步入婚姻殿堂的王甜甜,再度落淚回顧了這段往事。

“一個好醫生,眼裡看的是病,心裡裝的是人。” 行醫濟世這件事,吳孟超已經看得透。

一顆心,許黨報國

吳孟超的左胸前,總是會佩戴着一枚鮮紅的黨員徽章——這份忠誠,源于他少年時的紅色記憶。

1927年,5歲的吳孟超随家人移居馬來西亞。在當地中學畢業時,他和同學們主動把聚餐費捐回國内給中國共産黨。但他沒想到,不久後,竟收到以毛澤東、朱德名義發來的感謝電。

吳孟超說,這封電報像燒紅的烙鐵一樣,在他年少的心裡烙上了紅色印記。

“回國找共産黨,上前線去抗日!”抱着這個願望,1940年春,吳孟超踏上回國之途。由于戰争封鎖到不了延安,他回國後先求學,考取了當時的同濟醫學院。

1949年解放後,由于歸國華僑背景,吳孟超先後遞交了19次入黨申請書,終于在1956年如願入黨。從此,不論遇到什麼挫折,他對黨的信仰都沒有絲毫動搖。

上世紀50年代初,國内肝癌防治領域還是一片空白。身為外科醫生的吳孟超看在眼裡,急在心中,他開始向肝髒外科領域進軍。當時,一位國外專家看到吳孟超他們簡陋的研究環境後說到:“中國肝髒外科要趕上我們的水準,起碼要30年。”吳孟超憤然寫下了“卧薪嘗膽、走向世界”八個大字,立志将自己的奮鬥方向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

經過成千上萬次解剖實驗,1957年吳孟超等“三人小組”首次提出肝髒結構“五葉四段”解剖理論,中國醫生從此找到了打開肝髒禁區的鑰匙。

到了1960年,吳孟超主刀完成我國第一例肝髒惡性良性腫瘤切除手術,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完成世界第一台中肝葉切除術……一步步将中國的肝髒外科提升至世界水準。

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吳孟超始終不知疲倦地為人民工作。“一個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用行動去捍衛自己的信仰更是一輩子的事!”這句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話,吳孟超說到做到。

2005年,吳孟超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身邊衆人都為他高興,他卻将國家和軍隊獎勵的600萬元全部捐出,又聯合6位知名院士向國務院送出了“內建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發病機理與防治”的建議案。時至今日,由這個建議案促成建設的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已屹立在上海安亭,成為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吳老就是這樣,忙碌了一生。直到2019年1月,97歲高齡的他主動響應國家院士制度改革,光榮退休。

盡管退休,他也抱着壯志雄心:“中國肝癌大國的帽子還沒有扔進太平洋,我還要繼續同肝癌鬥争!”

責任編輯:陳逸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