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吳孟超夫婦安葬儀式在滬舉行

作者:海外網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中國青年報用戶端上海1月20日電(王澤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今天上午,“中國肝髒外科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吳孟超同志和夫人吳佩煜教授的追思暨安葬儀式在上海青浦福壽園舉行。

2021年5月22日13時02分,99歲的吳孟超院士與世長辭。此前,他的夫人吳佩煜教授亦已離世。夫婦倆人一個是肝膽外科專家,一個是婦産科專家。今天上午,這對相濡以沫60年的伉俪,一同被安葬在上海福壽園東園風荷園。

5位青年學子原創的歌曲《星辰》。視訊作者:曹希

1941年,吳孟超和吳佩煜是昆明郊區同濟大學附屬中學的同學,一件親手織的毛衣拉進了彼此的距離;1943年,他們雙雙考入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隻因她說念醫好,工程建設是對國家有貢獻,學醫對人類更有貢獻。在夫妻的支援和相伴下,吳孟超将畢生精力獻給祖國的醫學事業——建立了大陸肝髒外科的學科體系、97歲仍奮戰在無影燈下,主刀救治了16000多名患者。

儀式現場,播放了記錄吳孟超傳奇一生的人生電影。畫面中,吳老這樣回顧自己的一生:“我非常慶幸自己當年的四個選擇:選擇回國,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選擇從醫,我的追求有了奮鬥的平台;選擇跟黨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選擇參軍,我的成長有了一所偉大的學校。如果說有什麼成功秘訣的話,我這幾條路走對了,就是秘訣。”

“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吳孟超夫婦安葬儀式在滬舉行

追思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追思會上,吳孟超夫婦的長女吳玲回憶說,從小時候開始,孩子們在家裡總是看不到父母尤其是父親的身影,他們把時間都交給了工作,視病人如親人。“爸爸常說,病人是醫生的衣食父母,隻要是病人需要他做的,他都爽快答應,從來不考慮自己的榮譽和時間,隻考慮怎麼做對病人有好處,怎樣做能夠減輕病人的負擔,讓病人更長久地生活。”

吳孟超的學生、原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病理科主任叢文銘在追思會現場告訴記者,40多年來,他見證了吳老一點一點把醫院病理科建立起來、推動了肝髒外科和相關學科建立發展的過程,感受到他作為一個偉大科學家高瞻遠矚的品格品質。“他從來沒有想過離開手術台,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安亭新院的第一台手術是他做的,他以90多歲的高齡,經常從楊浦院區經1個多小時車程過去,也不覺得疲勞。前幾年我們給他過生日時,他仍然說,要和他的同僚、學生一道,推動肝髒外科實作第五次騰飛。我們永遠懷念恩師,要傳承他的遺志,把陣地建設好、發展好,讓吳老的精神永遠發揚光大。”叢文銘說。

儀式上,主辦方運用全息影像呈現出吳老的音容笑貌,通過技術手段複刻出吳老的聲音。20多名老中青三代吳老學生代表,依次點亮手捧的燈燭送吳老最後一程。這時,吳孟超的聲音響起:“孩子們,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當你們幫助别人時,請記得醫藥是有時窮盡的,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

“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吳孟超夫婦安葬儀式在滬舉行

吳孟超夫婦銅像。主辦方供圖

落葬現場,吳孟超院士、吳佩煜教授的紀念銅像巍然屹立。海軍軍醫大學上司、吳老的女兒吳玲等共同為銅像揭幕。銅像上的吳孟超院士穿着愛了一生的軍裝目視遠方,平和的眼神中透着堅定。銅像右側的一方石碑上,聊聊數語凝練了吳老一生的功績,左下角擺放着吳老右手手模,這隻手的食指、無名指關節異于常人,是經年累月與手術刀并肩戰鬥刻畫的痕迹,讓人頓生感慨。

鮮花鋪就送别之路,回憶綿延大醫千古。吳孟超院士走了,但他的精神将永遠留存于世間,一如浩蕩寰宇中“吳孟超星”依然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