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克思傳記形象建構與範式轉換

大體說來,馬克思的傳記經曆了從“零碎傳記性文章”到“系統性馬克思傳記著述”,從“經典作家的權威建構範式”到“各國學者多元建構格局”,從“神聖化/妖魔化兩極的馬克思”到“學院化/客觀化還原的馬克思”的發展曆程。這三條脈絡并非嚴格按照寫作馬克思傳記的時間順序排列,而是互相交織、互相重疊。在這複雜的交織重疊的建構過程中,馬克思的傳記可分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權威範式、蘇東學者的神聖化/教義化範式、西方學者的中立化/客觀化範式、當代中國學者的專業化/學術化範式。這四種範式并不是專指一切由國别意義上的蘇聯人、西方人或中國人所寫作的馬克思傳記,而是由于特殊的、專門的研究方式和解讀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的馬克思思想形象。

馬克思傳記形象建構與範式轉換

  權威範式。對于思想家來說,馬克思本人所留下的著作、手稿、筆記、書信等文本群就是其一生的自傳文獻。馬克思的親密戰友、馬克思主義的共同創立者恩格斯,晚年一直想要為馬克思寫作一部詳盡的傳記,遺憾的是僅留下三篇概述,以及為紀念馬克思逝世而發表的演說和一些文章、序言等。雖然并非完整性、系統性的論述馬克思生平思想,但為馬克思的生平思想解讀奠定堅實基礎。與馬克思恩格斯相比,同為經典作家的列甯職業和身份發生了變化。作為黨的主要領袖、最高上司,列甯最早開始帶動全黨、全國大規模地、系統地收集整理出版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為馬克思傳記奠定堅實的文獻基礎。他為《格拉納特百科辭典》第28卷所撰寫的《卡爾·馬克思》詞條,不僅确定了馬克思生平和活動的各個基本階段,而且全面闡述了馬克思學說的理論内容,建構了馬克思生平思想傳記的權威範式。

  神聖化/教義化範式。由列甯開創,梁贊諾夫進一步發展,科爾紐高度闡釋的馬克思傳記,在生平事迹方面,注重突出馬克思作為偉大無産階級革命家和領袖的一面,不關注或很少關注馬克思之為普通人的一面;在文本思想方面,以“兩個轉變”為線索貫穿青年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曆程,立足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理論體系闡述馬克思的著作和思想。具體為以下兩點:首先,馬克思是個完美無瑕、始終正确的英雄偉人;其次,馬克思的思想學說主要是辯證唯物主義,曆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曆史領域的推廣運用,這是絕對正确、毋庸置疑的。這種建構範式一直影響到20世紀下半葉的蘇東學者,馬克思的形象越來越神聖化、教義化。東德學者海因裡希·格姆科夫于1968年,蘇聯學者彼·費多謝耶夫于1973年、斯捷潘諾娃于1978年出版的馬克思傳記等大都屬于這一範式。由于中國馬克思主義者首先熟悉和接納的是蘇聯範式的馬克思主義,長期以來我們創作的馬克思傳記無論在生平考據研究或文本解讀方面大多受這一範式影響。

  中立化/客觀化範式。20世紀上半葉,基于現實革命鬥争的需要,與蘇東學者“神聖化/教義化”範式相差別,西方學者大多緻力于将馬克思還原為“人”,主張以一種客觀的學術态度研究馬克思。他們基于所謂的“中立的”“客觀的”“思想還原的”“精神分析法”等研究立場、解讀範式,建構了不同的馬克思形象,其中不乏反馬克思主義者将馬克思污名化、妖魔化,構成了馬克思傳記形象多元并存的格局。西方學者普遍認為,英國自由主義學者以賽亞·伯林使得馬克思研究開始受人尊重,他的學生戴維·麥克萊倫則使馬克思研究在西方成為流行。伯林的《卡爾·馬克思:生平與環境》不僅連續在英語世界發表過五個版本(1939年、1948年、1963年、1978年和2013年),而且被譯成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語言。1975年,麥克萊倫出版《馬克思傳》第一版,2006年出版第四版,不僅是英語世界最權威的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獻之一,也是目前影響最為廣泛的馬克思傳記。

  這種範式普遍從歐洲出發審視馬克思的思想,将馬克思拉回其曆史背景、思想語境,賦予馬克思真實感,這是優點,同時也是不足。即,将馬克思的哲學完全納入西方哲學範疇,按照西方哲學理論架構、精神實質來了解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内容和精神實質,否認了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科學性及他所引領的偉大哲學革命,忽視了對世界曆史的格局與未來走向的深刻影響。另外,雖然日本學者重視從原著、文本出發闡釋馬克思的概念和理論,塑造了具有日本文化特性的馬克思思想形象,但大多也未突破西方學者研究範式的根本影響,如城冢登的《青年馬克思的思想》(1968)、廣松涉的《論青年馬克思》(1971)等。

  專業化/學術化範式。自馬克思的名字傳入中國以來,多種版本的馬克思傳記在中國傳播,既有翻譯外國學者的,也有中國學者獨立創作的。從零星介紹到系統翻譯再到中國學者建構,從直接引進到破除蘇聯範式再到形成中國風格,折射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曆程。20世紀下半葉以來,MEGA2的文獻學最新成果使得不論是為意識形态和政治目的服務的馬克思傳,還是基于偏見肆意扭曲诋毀馬克思的傳記,都被淹沒在故紙堆裡。中國湧現了一批有中國特色的集專業性、學術性和思想性為一體的馬克思思想傳記範式。

  其一,将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作為中心議題考察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曆程的傳記範式。如,《走向曆史的深處》《走進馬克思》《被遮蔽的馬克思》《走近馬克思:蘇東劇變後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軌迹》等,這些著作或是直接圍繞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或是在闡述馬克思唯物史觀思想創立與發展過程中呈現該論題,大大開闊了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視野,深化了馬克思哲學思想實質問題的研究。其二,将馬克思的文本作為一個客觀對象進行解讀和探究的傳記範式。如《清理與超越——重讀馬克思文本的義旨、基礎與方法》《馬克思學新奠基——馬克思哲學新解讀的方法論導言》等。在馬克思思想研究中,文本研究、版本考證為處理馬克思思想“文本研究”與“現實研究”的關系,以及如何在曆史與現實、學術與思想、客觀與主體等沖突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提供了必要的學理前提。其三,圍繞馬克思的革命生涯,突出馬克思的革命活動,将馬克思的革命活動和理論創造結合起來的傳記範式。如,《馬克思與燕妮》《馬克思》《馬克思傳》(多種版本),以及《馬克思畫傳》等。這些學術化/專業化的馬克思傳記範式既是當代中國學者對蘇聯範式禁锢的破除,也是對西方學者根本缺陷的有力駁斥,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

  馬克思的傳記形象建構與範式轉換深刻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曆史及思想的影響和偉大貢獻。馬克思主義在與中國實際結合的過程中,指導中國人民實作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學者應充分發揮主體性,為21世紀馬克思的傳記建構提供新的标準。從現實出發,我們不僅需要尊重馬克思的偉大理想和高尚品格,而且要在客觀上基于現實性來了解和認識馬克思本人。同時,我們還應站在人類思想史的高度,從總體性層面全面把握馬克思的思想理論。要立足全球視野,準确和正确認識馬克思的思想對人類世界曆史程序的深刻影響,并結合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最前沿問題,用中國話語來描寫馬克思,進而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揚光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馬克思‘人類學筆記’的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19YJC710022)階段性成果)

  (作者機關: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賈向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