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閻錫山,現代很多人替他洗地,說什麼治晉有功啊,什麼不向日本投降啊等等,把他誇的快讓人忘了他是個軍閥了。

實際上,閻錫山跟張作霖一樣,是沒有民族氣節的軍人。
張作霖賣國,非常正常。
因為他出身馬匪,沒有受過教育,也沒有什麼信仰,有奶就是娘;是以他出賣東北路權,認賊作父一點都不奇怪。所謂什麼在日本人面前保全主權,基本都是段子。實際上,張作霖是出賣東北主權的第一人,日本人在他手裡獲得了大量的路權和礦産,還獲得了駐兵權,918事變能夠發動,張作霖的賣國行為是絕對的主要條件。
而閻錫山的出身,比張作霖可好太多了。
閻錫山長得相貌堂堂,受過高等教育,早年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還是清朝陸軍步兵科的舉人。
在日本留學期間,閻錫山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會員。
按說,當過同盟會員,參加過辛亥革命的閻錫山,在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本應該跟李宗仁、劉湘那樣,基于民族大義跟日軍決一死戰,不辜負軍人的稱号。
<h1 class="pgc-h-arrow-right">可是閻老西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h1>
在日本侵略者勢力如日中天的時候,本該誓死守土報國的軍人閻錫山,卻選擇了跟日本人眉來眼去、勾勾搭搭,做見不得人的交易,随時準備為“皇軍”獻身。
而且在日本戰敗投降之後,閻錫山非但對燒殺奸淫山西父老鄉親的日本兵沒有絲毫仇恨,反而把他們視為座上客,跟日軍握手言和。
在國共内戰爆發後,閻錫山的态度卻大相徑庭,他的晉綏軍在内戰在抵抗最激烈,給解放軍造成的傷亡最大,堅持時間也最久。
真實的曆史往往颠覆認知,叫人難以置信,可事實确實如此。
<h1 class="pgc-h-arrow-right">閻錫山“抗日”——降日隻為地盤</h1>
在抗戰爆發前,劉湘、李宗仁等軍閥跟蔣介石為了權力鬥得你死我活,但是國難當頭的時候,他們為了民族大義,都能抛棄舊怨,率軍離開家鄉,奔赴前線,跟日軍決一死戰,灑下一腔熱血。
他們是真正的愛國,不是為了自己的地盤而戰。
但是閻錫山則完全不同,在日本入侵中國後,晉綏軍跟日軍進行的較量,如忻口戰役、平型關戰役等戰役,基本上都是在山西境内進行的。
閻錫山在抗日中的基本原則是儲存實力,保衛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說穿了,日軍隻要不進攻山西,哪怕你們跟中國軍隊殺得血流成河,對中國百姓燒殺搶掠,也跟我閻老西半點關系都沒有。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日戰争全面爆發後,晉綏軍很快失去山西大部領土,其軍饷和武器裝備多依賴軍事委員會撥發。
蔣介石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是希望閻錫山能夠頂住,牽制日本人,好為國軍赢得主動。
但閻錫山非常狡猾,蔣介石給的糧饷和槍支彈藥他照單全收,蔣介石的指令他能不執行就不執行。
晉綏軍的人事、指揮、調動權,蔣介石休想插手,依然被閻錫山牢牢控制着。
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範圍内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主力也是國軍(曾萬鐘的第5集團軍和劉茂恩的第14集團軍),而不是晉綏軍。
由于閻錫山抗戰的目的是為了保家,保閻錫山在山西的統治,而不是報國。
<h1 class="pgc-h-arrow-right">是以為了保家,閻錫山可以不擇手段,什麼事都能幹的出來,包括認賊作父、為虎作伥。</h1>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面對日本猖狂的進攻,閻錫山開始尋求投降,他在内部會議上發表秘密講話,赤裸裸地說:“不能擡上棺材抗戰,仗總要有個了結,汪(精衛)先生走的路,未嘗不可取"。
當時的山西,共産黨人上司的八路軍正在山西跟日寇進行殊死搏鬥;如果閻錫山心裡民族大義為重,就該全力支援。當時他卻把八路軍看做眼中釘,不惜借助勾結日本人,達到消滅八路軍的目的。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夏,閻錫山開始同日軍代表接觸。
11月,閻令其第七集團軍總司令趙承绶根據"亞洲同盟,共同防共,外交一緻,内政自理"的原則,與日本山西派遣軍參謀長楠山秀吉談判,達成雙方合作。
為了獎賞閻錫山的賣國行為,日方答應為閻裝備30個團的裝備。
而且在民國三十年(1941年)6月,日軍将自己侵占的一些縣城還給閻錫山。
8月11日,趙承绶代表閻錫山與日本華北派遣軍參謀長田邊盛武以及楠山秀吉等在敵占區汾陽縣城内正式簽訂了《日閻停戰基本協定條款》。
根據這個協定,閻錫山和日軍握手言和,停止敵對行動。
閻錫山做了很多賣國的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閻錫山決定通電脫離重慶國民政府。
這就标志着,閻錫山事實上已經成為汪精衛第二。
不過二人的差別是,汪精衛的目标是全國,閻錫山的目的是保住山西。
協定簽訂後,閻錫山在敵占區太原、汾陽、臨汾等地設立了辦事處。至此,閻錫山撕下了面具,當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漢奸。
<h1 class="pgc-h-arrow-right">防共反攻隻為地盤</h1>
閻錫山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控制了山西,把山西當作自己的獨立王國,把自己當做那裡的土皇帝。
為了保住地盤,他可以跟孫中山翻臉,說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國國情。
為了保住地盤,他可以向跟稱帝開曆史倒車的袁世凱同流合污。
在聽到袁世凱稱帝風聲之後,閻錫山又是向稱帝的籌安會捐款,又是向袁世凱“勸進”,對其表示大力支援。
他懇求袁世凱立即"廢共和而行帝制,以帝制而行憲政",并再三催促袁"以大有為之才,乘大有為之勢,毅然以救國救民自任,無所用其謙讓",而登基稱帝。
袁世凱對他的忠心表示感謝,對他論功行賞,封他為一等侯。
為了保住自己在山西的統治,他可以和蔣介石合作,也可以跟蔣介石大動幹戈。
同樣,為了保住皇權,他可以跟共産黨合作,也可以跟共産黨決一死戰。
總而言之,隻要大家不動我的奶酪,什麼都好說;隻要誰動了我的蛋糕,對不起,别管我翻臉不認人。
抗戰初期,閻錫山對共産黨采取的利用政策,利用共産黨人為自己的利益服務,當他覺得自己的統治受到威脅的時候,不惜翻臉無情進行打擊。
早在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9月,閻錫山就成立了"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自任會長;并且邀請共産黨員薄一波主持"犧盟會"的工作。
共産黨跟閻錫山組成了抗日統一戰線,共産黨員可以參加閻錫山的官辦團體進行抗日工作。
1941年,閻錫山投靠日軍之後,就開始把矛頭對準共産黨,大肆逮捕屠殺共産黨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後,閻錫山為了配合蔣介石打内戰,在給日本山西駐軍山岡道武談判時,請求日軍留下了1.5萬人,讓他們參加晉綏軍,打擊共産黨軍隊。
<h1 class="pgc-h-arrow-right">在解放戰争時期,閻錫山的軍隊是最頑固的。</h1>
1949年的太原已經成為一座孤城,山西大部已經被解放,但閻錫山非但拒絕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太原的勸告,反而抓丁征兵擴充軍隊,編組“神勇師”“鐵血師”“堅貞師”,并從榆林空運第83師到太原困獸猶鬥,抵抗到了4月,給我軍造成了1.5萬人傷亡。
<h1 class="pgc-h-arrow-right">閻錫山為什麼在抗戰時沒有死守,解放戰争時期卻要死守太原?</h1>
主要是閻錫山采取的戰略不同,日本進攻太原的時候,閻錫山恐懼日本,沒有打算死守,是為了儲存有生力量。
解放戰争時期,閻錫山死守太原是因為他仇視共産黨,要出口惡氣。
閻錫山在日本上過軍校,對日本軍人強悍的戰鬥力感受很深,覺得日軍不可戰勝,是以他患有恐日症,沒有打算死守太原,隻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丢失了太原。
其次,閻錫山認為死守太原沒有什麼意義,隻能拼掉自己的家底。
是以閻錫山當時采取的戰略是保住實力,讓傅作義守衛太原,在太原象征性地做一下抵抗,牽制日軍,為忻口各部隊轉移赢得時間。
而解放戰争後期,太原已經成為孤島,無法突圍,隻能死守。
<h1 class="pgc-h-arrow-right">那麼閻錫山為什麼不選擇投降?</h1>
閻錫山是個極端的反共分子,他的反共由來已久。
早在民國十年(1921年),閻錫山聽信僑居蘇俄的山西商人的話,認為"資本主義和共産主義是兩個極端的錯誤,人類應謀求适中的制度",閻錫山的政策方針就是"思想防共,群眾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
總之,閻錫山仇恨共産黨,在大勢已去的時候,死守山西,給解放軍造成重創,拼個魚死網破。
反正自己的山西王當不成了,而那些士兵們死活跟自己沒有關系,自己隻想出口惡氣。
當太原戰役打響之前,閻錫山卻坐飛機離開逃往北平。
閻錫山為了賭氣,置數萬晉綏軍生命于不顧,讓他們做無謂的犧牲,自己卻逃之夭夭,他的所作所為在世界戰争史上都是罕見的。為這樣一個反動透頂的大軍閥洗地,實在是極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