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2021年10月28日,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召開年度媒體答謝會并宣布 UCCA、UCCA Edge 和 UCCA 沙丘美術館 2022 年度展覽計劃。在新的一年裡,UCCA 将于北京、上海和北戴河三地場館,為公衆呈現包括京滬館際巡展在内的共計 14 場展覽,促進國際跨文化交流,進一步踐行和深化“藝術可以深入生活,并改善生活”的理念,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更多的可能性。

2022 年的 14 場展覽涵蓋國内外知名與新興藝術家,其中包括亨利·馬蒂斯、瑪麗亞·拉斯尼格和托馬斯·迪曼德于中國的首個機構個展。另外,還将呈現國外藝術家傑夫·奧本海默、莫妮拉·阿爾·卡迪裡,以及中國當代藝術代表人物劉小東、楊福東和新興藝術家張如怡個展。

除此之外,UCCA 還将以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全球視野,通過 5 場群展對當代藝術的多元發展進行探讨:回顧與梳理 20 世紀 80 年代紐約下城區藝術群體先鋒探索的“下城往事”;用“現在時”開啟對當下中國青年藝術家群體深入考察的“星夜行舟”; UCCA 與香港 Para Site 藝術空間長達一年合作的成果,彙集衆多藝術家及組合視角,嘗試拷問人類改造地球的巨型工程在物質、精神、生态層面的關聯的“溢流地”;聚焦照片投影在 20 世紀末中國當代藝術史短暫而不容忽視作用的“幻/燈”;以及從 UCCA 沙丘美術館在地環境汲取靈感,探索聲音的流動衍變,海洋如何成為文化傳播媒介的“暗湧”。

馬蒂斯的馬蒂斯(2022.3.26 - 6.26)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亨利·馬蒂斯,《自畫像》,1918年,布面油畫,65.5 x 54.3 cm。瑪麗·馬蒂斯向法國捐贈,儲存于馬蒂斯美術館,勒卡托 - 康布雷齊,1978年,奧塞美術館,巴黎。圖檔由馬蒂斯美術館,勒卡托 - 康布雷齊/DR提供。© Succession H. Matisse 2021

作為亨利·馬蒂斯(1869-1954)中國大陸的首次個展,UCCA 将與位于法國北部勒卡托-康布雷齊(Le Cateau-Cambrésis)的馬蒂斯美術館合作,從其館藏中精選包括油畫、雕塑、素描、紙上墨水、版畫、剪紙、書籍插畫、織物等不同媒介在内的超過 250 件作品,完整呈現馬蒂斯的藝術創作生涯。展覽之是以取名“馬蒂斯的馬蒂斯”,意在強調馬蒂斯本人在展覽中的“策劃”角色,因為大部分作品都出自馬蒂斯的個人收藏,馬蒂斯美術館本身的展陳設計也充分尊重和參考了他的意願,整個展覽可被視做馬蒂斯所留下的獨一無二的藝術遺囑與當下觀衆的相遇。

“馬蒂斯的馬蒂斯”将按照時間線索分為 10 個章節,從早期學院時期的臨摹作品與風格探索,到最早轉向野獸派創作的代表作品,以及 1920-30 年代,以雕塑、素描、版畫等媒介對于人體與人像的探索。此外,亦将呈現塔希提之旅為馬蒂斯帶來的靈感與影響,以及 1940 年代标志性的色彩鮮豔的油畫與墨水線條畫,并着重展現馬蒂斯晚年藝術創作的轉向和所涉媒介的多樣性——從其年近 80 歲為旺斯教堂所作的設計到同時期的織物、剪紙與書籍設計均有所呈現。UCCA 策展團隊還将在展覽最後增設一個特别區域,通過大量曆史文獻以及丁衍庸、關良、常玉等近代畫家的作品資料,呈現并探讨馬蒂斯及野獸派對于 1920-40 年代中國現代繪畫運動的影響。

“馬蒂斯的馬蒂斯”由馬蒂斯美術館館長和首席策展人帕特裡斯·德帕爾普(Patrice Deparpe)策劃,UCCA 聯合呈現,門藝文化公司提供支援。展覽将于 2022 年 7 月至 10 月巡展至上海 UCCA Edge。

下城往事(2022.7.30 -10.23)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讓-米歇爾·巴斯奎特于閣樓,1982,91.44 x 91.44 cm,寶麗來SX 70 博物館紙。© 瑪麗珀爾

“下城往事”是對 20 世紀 80 年代活躍于紐約下城區藝術群體的一次集體回眸與緻敬。彼時的紐約雖深陷經濟大蕭條的泥澤,藝術的表達與探索卻進入了極具創造性的巅峰期。數十位藝術家以群體之名在此生活,藝術人生由此産生交集,他們心懷相同的夢想,同樣默默無聞,現已成為 20 世紀末最重要的一批藝術家。本次展覽既沒有遵循線性的時間線索,也未依據風格或媒介展開,而是通過背景和動機迥異的藝術家之間的對話,展現了處于艾滋病危機、城市快速士紳化和消費文化飛速發展時代背景下,下城區藝術群體的先鋒藝術探索,基于觀念、政治和塗鴉的多樣化藝術實踐,以及誕生于夜店和街頭文化的新表達形式。

“下城往事”彙集了下城區藝術群體中最為著名和鮮為人知的創作,其中包括多件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首次于中國展出的讓-米歇爾·巴斯奎特和凱斯·哈林的繪畫和素描作品。本次展覽由卡洛·麥考密克和 UCCA 策展顧問彼得·逸利共同策劃。

楊福東(2022.11.26 – 2023.2.26)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約1976 在頤和園,圖檔由楊福東工作室提供

楊福東的作品在中國當代視覺創作實踐中具有突破性的意義。2002 年,他的第一部影片《陌生天堂》在德國卡塞爾文獻展首映,展現了一種貫穿于多重風格傳承當代美學熏陶下的全新叙事與視覺感性;在之後五年創作的紀念碑式作品《竹林七賢》,則詩意地表現了其同代人在步入千禧年之初的迷茫。随着他的電影創作逐漸發展為時而涵蓋影片制作痕迹的裝置作品,其之後的創作将電影式的思考擴充至空間與多時間領域。

作為楊福東迄今為止最為全面,也是首次于北京舉辦的機構個展,展覽将呈現楊福東“圖書館電影計劃”的第一部分。該計劃始于《竹林七賢》之後,是其對創作一部可容納某種複雜現實影片的持續探尋——尤其當這種現實既真實,又具有建構性。從北京東郊農村童年經曆汲取靈感,“圖書館電影計劃”的第一部呈現了楊福東将過去與當下、公共與個人緊密交織的影像叙事。展覽由 UCCA 館長田霏宇和UCCA 策展人方言策劃。

劉小東:你的朋友(2022.1.15 – 4.10)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劉小東,換燈,2021,布面油畫,250 x 300 cm。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作為中國新現實主義繪畫傳統的當代開拓者,劉小東于 20 世紀 90 年代創作的主要作品醒目明晰地展現了中國進入新時期的時代變遷,其作品中對影像和攝影的敏銳感覺被策展人傑羅姆·桑斯稱之為“作為攝像的繪畫”。自 2000 年初,劉小東開始拓展其藝術實踐,以“行動的繪畫”描繪了在充滿叙事性、甚至具有重要地緣政治意義的地區(從三峽大壩到美墨邊境)所上演的種種社會現實。2010 年,在UCCA 北京舉辦的個展“金城小子”中,劉小東從對遼甯省金城鎮——一個後工業造紙工廠小鎮童年友人的關注,擴充至對社會流動性及個人轉變的反思。

本次展覽将展出藝術家為自己生活及藝術生涯中最為親近的人創作的肖像畫。展覽以一幅重要的自畫像展開:寒冬,在距離金城鄉幾公裡的村子中,藝術家俯身蹲伏在父親的墓地上。這件作品是劉小東根據在老家黑土村拍攝的照片,在紐約創作完成。劉小東曾在紐約度過其職業生涯早期至關重要的一年(1993 至 1994 年),且 2020 年大半時間都與著名畫家妻子喻紅和新媒體藝術家女兒劉娃在曼哈頓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經曆了疫情期間的隔離。本次展覽展出的其它作品還包括曾激發劉小東的藝術創作靈感、或與其發生對話的電影與文學界人物的肖像畫,以及包括其母親、兄弟和親朋好友等人在内的肖像畫。此外,本次還将展出藝術家一系列較小幅的紙上作品、日志和檔案材料,以及一部由導演楊波拍攝,紀錄上述作品創作過程和背景的新影像。“劉小東:你的朋友”展覽由 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及UCCA 策展人方言策劃,2021 年夏季和秋季在 UCCA Edge 展出,部分新作品将于 2022 年 1 月巡展至北京。

傑夫·奧本海默:逆向度的人 (2022.4.30 - 7.31)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傑夫·奧本海默,《觀察者》(局部),2019-2021,鑄銅、顔料、醫用推車、中等密度闆、層壓材料、編織皮革,147 × 61 × 89 cm

二十多年來,藝術家傑夫·奧本海默采用雕塑、視訊、素描和攝影等媒介不僅對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進行了分析,還對個體關系與更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的關聯展開了剖析。作為傑夫·奧本海默于中國的首次個展,“逆向度的人”将展出藝術家受UCCA 和迪裡耶雙年展基金會共同委托創作的最新作品。以牆壁、地毯、原料和批量生産的産品構成的沉浸式空間語境重點呈現藝術家的三件雕塑作品:商人、旗手和觀察者。雕塑作品及其所處的環境展現了現代社會經濟人們對符号、形象和角色的愈發關注,突出展現藝術家如何以身體作為媒介對當代狀況的表述,以及視覺藝術在本質上如何将無可抑制、不可言喻的情感與經驗呈現在世人面前。随本次展覽同時推出由藝術家與大衛·喬達諾共同設計,作為本次展覽重要組成部分的出版物,其中包括由藝術史學家大衛·蓋斯、劇作家趙川和 UCCA 館長田霏宇撰寫的文章。

張如怡(2022.4.30 – 7.31)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在過去的十年中,張如怡以藝術家自身對雕塑材料語言的精準把握和纖細感覺,探索了以仙人掌和都市建築及人造空間為主的兩條互相交織的線索。作品在人工制品、工業經驗以及城市生活之間遊走,借“現實”為“樣闆”,牽引出城市變遷之下,個體的感覺瞬間,并将其根植于物質之内,賦予其形态之外的意義。作為張如怡近年來最大的機構個展,此次展覽将展出一系列受 UCCA 委任創作的最新作品,進一步探索與思考其有關自然物和人造物兩者充滿張力的二進制關系網絡。本次展覽由 UCCA 助理策展人張南昭策劃。

瑪麗亞·拉斯尼格(2022.8.20 -11.27)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瑪麗亞·拉斯尼格,兩種存在的方式(雙自畫像),2000,布面油畫,100 x 125 cm© 瑪麗亞·拉斯尼格基金會

20 世紀著名藝術家之一,瑪麗亞·拉斯尼格于中國的首個重要個展。在 70 餘年不平凡的藝術生涯中,拉斯尼格執著于展現身體情緒和感覺的“身體意識”繪畫,而非描繪人體的外在形态。盡管其一生大部分時間居住于奧地利,但也有相當多間或在國外,如在巴黎和紐約等地生活的經曆。從早期的抽象圖形,到 20 世紀 70 年代的“現實主義”繪畫,再到後期創造性的自畫像,此次展覽囊括了拉斯尼格各創作時期的作品,以特别主題的形式對其開創性和多元的藝術人生進行系統梳理。本次展覽由 UCCA 策展顧問彼得·逸利和阿爾貝蒂納博物館現當代藝術策展人安東尼雅·霍舍爾曼共同策劃,維也納阿爾貝蒂納博物館和瑪麗亞·拉斯尼格基金會聯合呈現。

幻/燈(2022.12.17 – 2023.3.5)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自力更生的偉大成就》,1965,膠印彩色透明,由托馬斯 · 蘇文的“北京銀礦”計劃提供

“幻/燈”聚焦照片投影在 20 世紀末中國當代藝術史中發揮的短暫卻不容忽視的作用。因其便攜性和可複制性,幻燈片從上世紀 80 年代起在中國逐漸普及,藝術家和策展人很快将其用作廣泛分享作品和了解各地區藝術發展的工具。幻燈片不僅經常在集體場合放映,同樣适合私下觀看和交流,在影像技術和計算機尚未普及的短暫過渡期,發揮了傳播藝術思想的重要作用,為新藝術表達形成提供了靈感。此次展覽将通過文獻檔案和不同形式的資料,再現并探讨這一重要傳播媒介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史,同時對 80 年代以來的新興藝術發展脈絡進行梳理。本次展覽由 UCCA策展人容思玉(Holly Roussell)策劃。

上海 UCCA Edge 托馬斯·迪曼德:曆史的結舌(2022.4.2 - 6.19)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托馬斯·迪曼德,《作坊》,2017,彩色合劑沖印、迪亞賽克工藝裝裱,180 × 310 cm。圖檔由藝術家、Matthew Marks 畫廊、Sprüth Magers畫廊、施博爾畫廊和Taka Ishii畫廊提供

UCCA Edge 将呈現托馬斯·迪曼德在中國的首個全面回顧展。在過去的 25 年裡,托馬斯·迪曼德融合其雕塑家和攝影師的天賦,試圖捕捉當代圖像文化根源下曆史不可思議的“結舌”。“托馬斯·迪曼德:曆史的結舌”彙聚了藝術家職業生涯創作的約 60 件攝影、電影、牆紙等作品,在縱覽藝術家看待世界方式的同時,展現了藝術家如何通過圖像處理曆史事件對我們的沖擊。展覽以四個闆塊梳理藝術家的重要藝術實踐:“神秘的曆史”用大尺幅攝影呈現具有非凡曆史意義的無名場景;“日常的奧秘”則聚焦小尺幅的“日常”系列;“建築的沖動”囊括迪曼德的“模型研究”系列作品及其設計的牆紙;“移動的圖像”則展現了藝術家對定格動畫電影制作的探索。展覽由道格拉斯·福格爾為位于明尼阿波利斯/巴黎/洛桑的非營利組織攝影展覽基金會 (FEP) 策劃。

星夜行舟(2022.11.12 – 2023.2.12)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王玉钰,《彈性瀑布》(局部),2020,矽膠、鐵絲、苘麻、丙烯、頭發、蠶絲、水溶性塑膠,90 × 400 cm

本次展覽将展示十餘位中國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考察這些新興藝術家的創作主題和方法,包括對日常生活中場景和材料的改造,以及對私人和公共領域之間界限的檢視。同時,通過強調女權主義和酷兒的視角,參展藝術家們提出将身體作為材料和主體的新思考方式,并對超越人類經驗尺度的存在充滿好奇。“星夜行舟”由UCCA 策展人秋韻策劃。

北戴河 UCCA 沙丘美術館 溢流地(2022.3.20 - 6.12)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常羽辰,《珊瑚辭典(碼頭上的七句話)》,2019,珊瑚骸骨、漁 網、漁線,150 x 150 cm。攝影:管鈞,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作為 UCCA 與香港 Para Site 藝術空間長達一年合作的成果,“溢流地”繼 2021 年夏于香港首展之後,将于 2022 年 3 月巡展至位于北戴河的 UCCA 沙丘美術館,進一步在水體與土地、液态與固化的二重奏中,推演生态糾纏的詩學。展覽彙集了衆多藝術家及組合的視角,嘗試拷問人類改造地球的巨型工程在物質、精神、生态層面的關聯,這尤其展現在當今形塑沿海地區及島嶼的改造和開發項目中。一些作品通過介入對自然無情榨取的場所,以拆解高度完善的發展主義思維背後的浩劫之災;另一些作品則轉向原初海洋神話,并建構生态上的親緣關系,以尋找現代性痼疾的解藥。一些作品探索原生于島嶼生态的動植物種群即非人類主體的聲音,另一些則從殖民史的餘燼中,挖掘出内在于島嶼生命、拒絕統治的反叛精神。除 UCCA與 Para Site 共同委任的系列作品外,還将呈現一組從未展出過的作品,包括專為UCCA 沙丘美術館創作的數件全新委任作品。這些作品一方面聚焦于華北特定的地理與生态議題,另一方面将探索酷兒自然的豐富肌理,進一步掙脫二進制世界觀的桎梏。分布于有機形狀展覽空間各處的作品,連同其所讨論的超越白立方空間的遠近現場,合流彙成一種嘗試,即重思一切物質和生命體最根本的動力學——熵與秩序、溶解與結晶之間的辯證法。展覽由李佳桓與馮駿原策劃。

莫妮拉·阿爾·卡迪裡(2022.7.3 – 10.9)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莫妮拉·阿爾·卡迪裡,《潛遊者》(視訊靜幀),2018,影像,4分鐘。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莫妮拉·阿爾·卡迪裡的藝術實踐是對中東地區石油文化及其未來可能性的深入探究,同時也涵蓋了性别表演和悲怆美學。她通過影像、雕塑和表演等多種媒介的創作調研科威特和海灣地區的經濟轉型現象,及其對社會經濟關系和當地生活帶來的劇變。展覽将通過對莫妮拉·阿爾·卡迪裡此前創作的綜合呈現,嘗試探讨我們如何以藝術為載體與個人和宏觀曆史産生聯系。在開采行為和工業生産全然不被看見或聽見的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思考自身與自然,以及遙遠的自然資源之間的關系?我們又應如何了解蘊含在無意識自我毀滅之中的詩意?本次展覽由 UCCA 策展人栾詩璇策劃。

暗湧(2022.10.30-2023.3.12)

亨利·馬蒂斯大展領銜,2022 年度 UCCA 将呈現 14 場精彩展覽

楊圓圓,《中國城轶事》,2019,單頻彩色有聲高清錄像,19分11秒。圖檔由藝術家提供

“暗湧”從 UCCA 沙丘美術館地處海邊的地理位置汲取靈感,探索聲音如何流動、浸染和變化,以及海洋如何成為文化傳播的媒介。此次群展試圖通過影像、裝置和音頻作品,将聲音和音樂作為其所在社會、經濟語境密不可分的複雜主體,而非藝術創作的簡單對象進行讨論。展覽探讨了一些重要音樂評論著作所提出的觀念,如大衛·圖普的《聲音的海洋:冥冥之語、氛圍音樂和想象的世界》(1995),從巴厘島的甘美蘭音樂到德彪西,再到牙買加的回響音樂,此書追溯了近海洋地區音樂的衍變與流動。另外,還探究了曆史學家保羅·吉洛伊所提出的“黑色大西洋”理論,其對非洲、美洲和歐洲共享的黑人曆史與文化的了解和分析如何或許同樣适用于闡述華人的離散遷移,以及這種遷移如何在世界各地傳播聲音和音樂文化。“暗湧” 試圖呈現近海洋區域的沉浸式聲音藝術,以及探究跨越海洋的人群、思想的流動是如何塑造音樂文化的藝術作品。展覽由 UCCA 出版物編輯西門·法蘭克策劃。

編輯/王雅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