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峽夷陵蟲化石證明對稱動物源自5.5億年前

作者:環球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晔 張夢然)對稱、分節、運動……這些特征對大多數現代動物來說,已經成為它們的“标配”。弄清這些标志性特征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出現,對研究動物演化史意義重大。

9月4日,《自然》雜志刊發了一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他們在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紀地層中發現了一塊奇特的蟲子化石,它兩側對稱的分節形态和最後行迹同時保留,科學家将其命名為夷陵蟲。夷陵蟲的發現表明,5.5億年前這些特征同時“裝配”在動物身上。

身體兩側對稱和分節現象的産生是動物演化史上極為重要的事件。分節的出現意味着身體的結構有了分區,功能上也就有了分工。但是,這類體型複雜的動物何時出現?一直是古生物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關注的焦點。

“寒武紀大爆發”中出現了大量的以三葉蟲為代表的具分節的兩側對稱動物,大家推測在寒武紀之前的埃迪卡拉紀,它們應該有更加古老的祖先,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可靠的化石證據。

2013年,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為主的團隊,在湖北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紀燈影組的石闆灘生物群中發現了一類特殊儲存的新的動物化石,該動物的遺體和它最後行進的拖痕(印迹)同時保留在一塊岩石上。

他們用了近5年時間,對這些化石進行詳細研究。它身體為長條形,兩側對稱,呈三葉形,具有明顯的身體分節,也具有了前後和背腹的差別。這是一類全新的動物化石,在地質曆史時期和現代都沒有發現形态相同的動物,研究者推測可能是環節動物或節肢動物。這就表明在埃迪卡拉紀已出現了具有運動能力、并且身體分節的兩側對稱後生動物。

該發現也顯示,能夠自由運動的底栖動物在埃迪卡拉紀已經出現,并對海底沉積物進行了改造。表明“寒武紀大爆發”時期以底栖動物為主體的生态系統在這一時期已經開始建立,并逐漸取代了前寒武紀統治地球數十億年的微生物席基底,對地球表面系統造成了深遠的環境和生态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