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凍
我寫這本書原本試圖解決自己的問題,卻沒有意識到那恰恰是整個世紀的問題。——《冷漠的人》這本書恰如作者自己所言。
時隔一個世紀後,當我讀到這本經典小說,還是能夠感受這些現實意義。
我們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對一切冷漠的背後,是無知無能,還是裝模作樣?上流社會的空虛和欺騙,在當今的社會中同樣存在,那麼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冷漠的人》寫的是家庭悲劇,講的是現代人的冷漠,閱讀莫拉維亞,就是閱讀我們時代的精神症候:冷漠、愛無能、沒有行動力、随波逐流、愁悶……

《冷漠的人》作者:阿爾貝托•莫拉維亞 Alberto Moravia(1907—1990)
莫拉維亞與卡爾維諾、夏俠被評論界合稱為“意大利現代文學三傑”。
22歲時,莫拉維亞出版歐陸首部存在主義小說《冷漠的人》,一舉成名。書中,莫拉維亞以冷峻的筆鋒書寫了現代人的思想危機,痛斥腐蝕了現代社 會的“冷漠病”。
20世紀中期,他在世界文壇如日中天,陸續出版了《羅馬女人》《同流者》《鄙視》等巨著,冷靜審視現代人的情愛世界、失意者的内心世界,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精神危機,探讨人的行動力、人的責任以及人如何能更好地存在。
在意大利文壇,他是公認的來不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偉大作家,諾貝爾獎檔案披露,他曾獲得15次提名。他獲得過斯特雷加獎、馬佐托獎、蒙戴洛文學獎等,更是名導寵兒,多部作品被翻拍成影視作品:馬塞利翻拍《冷漠的人》,戈達爾翻拍《鄙視》,貝托魯奇翻拍《同流者》,達米亞尼翻拍《愁悶》,等等。
他的著作對意大利的語言和電影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沒有愛的家庭是個悲劇</h1>
“當初的世界該有多麼美好啊,”他懷着思舊和譏諷心情想道。
“當初,一個妻子不忠的丈夫可以這麼對自己的老婆嚷嚷:‘該殺的賤貨,你幹的醜事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然後就發生了更厲害的事,他認真斟酌過這些詞句後,猛地撲上去,把妻子、情夫、親戚、所有人統統殺死,而不會受到懲罰,也不會感到内疚。
當初,我們的行動能夠緊跟着思想:剛說完‘我恨你’,便拿出匕首‘嚓!’的一聲刺去,使敵人或朋友癱倒在地,躺在血泊中。
當初,我們可以不必瞻前顧後,可以按第一個出現的沖動行事。
當初,生活不像現在這麼平庸可笑,而是激情滿懷:人們死得爽快,愛得認真,互相殺戮,互相憎恨,由于真正的不幸而灑下真正的眼淚。
當初,所有的人都有血有肉,都像樹木紮根在土地上那樣與現實緊密相連。”漸漸地,諷刺的心情消失了,剩下的隻是思舊。他想生活在那種具有強烈的情感沖突和真摯的感情的年代,想産生那種令人咬牙切齒的深仇大恨,想使自己的情感上升到沒有限制的境界……但他卻留在自己的時代和自己的生活中,留在這個塵世上。
他一邊想,一邊抽煙。
桌上那包十支一盒的香煙隻剩下一支了。他已在這間被午前的陽光照得雪亮的前廳裡坐了将近兩個小時。
反觀卡爾拉搶母親的情人,借此來報複母親,開啟自己新的人生,其實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簡而言之是母親對于兒女匮乏的愛,是享樂主義下資産階級的腐朽生活。
同時也折射出原生家庭缺失的愛,會影響兒女終身的生活與愛情觀,人生觀,這是因為在原生家庭中缺乏的兩種因素:愛和信任。
一個不負責的母親,一個隻懂個人享受的母親,對子女是不可能有愛的,她有的隻是無休止的欲望與索取,但同時感受是互相的,當母親對子女沒有愛的時候,當她的眼裡隻有自私與自我的時候,也必然不被子女所信任。
而一旦當家庭中缺失愛與信任後,必然會導緻子女心理上的不健全,是以就有了女兒搶母親情人的尴尬感情,更有兒子對于整個家,愛情和事業都缺乏熱情與激情,隻是為了證明自己沒有那麼冷漠,而願意故作熱情。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3">家庭悲劇的救贖</h1>
教育學者帕姆·雷奧女士說: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如何對待世界。
有句話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由此可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帶給他的影響是巨大的,孩子在原生家庭所受到的教育和環境的耳濡目染,對他一生的個性和人格的形成意義重大。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業比教育好一個孩子更重要,而這本《冷漠的人》作為歐洲首部存在主義小說,能帶給更多想做好父母的人更多的成長和反思,能讓更多的父母學會什麼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什麼樣的原生家庭才能帶給孩子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因為,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烙印可能一輩子也無法磨滅,就像《冷漠的人》裡面的家庭悲劇一樣。
這本首部存在主義的文學作品《冷漠的人》用娓娓道來的叙述,講述了一個妙齡的女人為了報複母親,開啟新人生而搶了母親的情人,同時弟弟的人生也毫無意義,這都源于一個愚蠢他們的母親,如果早一點懂得愛才是救贖,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