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我的真正罪行......我犯的是冷漠罪......”,說出這句話的不是别人,正是米凱萊——《冷漠的人》中的主人公。
《冷漠的人》是流傳了近一個世紀的經典之作,被譽為是歐洲首部存在主義小說。
它的作者,是意大利二十世紀著名小說家阿爾貝托·莫拉維亞,他的作品在意大利文學界乃至世界文學界,都産生了重大的影響,而且有多部被拍成了電影。
莫拉維亞擅長以寫實的筆法,通過發生在人們身邊的平常故事,去觸發人的心靈深處。他畢生創作了近十八部長篇小說和十二部短篇小說集,作品剖析了人的絕望和憂慮,探讨了人的社會存在價值,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誕。
他認為:“作家的任務就是要揭示現代人怎麼變成了被人利用的工具,而不再是他自己的目的了。”

《冷漠的人》講述了一個出身資産階級的纨绔子弟,在面對畸形家庭環境和肮髒的社會關系時,試圖奮力反抗卻最終陷入冷漠的荒誕故事。
故事發生在意大利一個沒落的資産階級家庭,主人公米凱萊整天無所事事,遊手好閑,對于母親和情人——司法部的進階職員萊奧,長期的不正常關系熟視無睹,後來偶然得知自己的姐姐也成為了萊奧的情人,他面對母親、姐姐和萊奧三人之間的畸形關系曾試圖發出心中的怒火,但最終還是冷漠視之。
在此期間,米凱萊曾有兩次試圖掌控自己,一次是面對萊奧,心中的憤怒無法遏制,向其扔煙灰缸,卻不巧砸到了母親。
另外一次,是從情人麗莎口中得知,姐姐為了改變命運而過上新的生活,已經暗中做了萊奧的情人,憤怒的米凱萊準備去找萊奧報仇,并決心殺了他。
然而,當他買了手槍,走到萊奧家門口,卻又期望萊奧不在家,這樣他就不必做出開槍還是不開槍的抉擇了。不湊巧的是,萊奧在家,看到昔日裡貪婪好色又總是讓自己憤怒不已的家夥,他竟然沒有勇氣拿起手槍,最終雖然扣動了扳機,裡面卻忘記了裝子彈。
一場鬧劇就這樣狼狽收場,兩次本可以掌握自我、做出選擇的機會都消失了。性格懦弱的米凱萊,又恢複成了平日那個冷漠懦弱的人。
莫拉維亞
莫拉維亞把故事設定在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因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墨索裡尼政權的統治時期,專制統治禁锢了人們的思想和行動。
整個意大利處于政權恐怖的高壓統治下,人人自危,而且道德敗壞,知識分子要麼對一切都漠不關心,要麼就是與當局同流合污。那時的人們,根本無從找到自己在社會上存在的價值,精神世界一片荒蕪。
小說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代表,在畸形而荒誕的家庭環境中,他的思想和行動發生錯位。幾次試圖反抗和主動做出選擇,卻因為自身的懦弱性格,而抗争失敗,最終還是沒有擺脫命運的悲劇。
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獨白,來展現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當他去往情人麗莎家的途中,他聽到一個刁鑽的幽靈在說:“你難道認為,當你成為名副其實的弟弟、名副其實的兒子和名副其實的情人以後,當你變得跟芸芸衆生一樣,真正成為一個自私、精明的凡夫俗子以後,就能意味着你比眼下的狀況進了一步嗎?你難道不覺得,使自己變成芸芸衆生中的一員,是懦弱的表現嗎?”
他一面想要奮力掙脫束縛,自己掌控人生和選擇,一面又屈從于現實和社會,隻能做出一種虛假的姿态,而這又使他的“生活成了一出失敗的喜劇”。
他對仇人萊奧恨不起來,對情人麗莎愛不起來,原因隻有一個,就是冷漠。
米凱萊的生活充滿沖突和痛苦,他試圖控制自己,卻每次都發現自己是那個被控制的演員和木偶,不得不做出任人擺布的姿态。
他缺乏信念,缺乏真摯的激情,他有的隻是冷漠,然而,他又找不到讓自己變得冷漠的根源,因而更加痛苦。
“他的心田幹涸了,成了一片荒漠。可以為心田遮陰的信念之樹和希望之樹無迹可覓,他無法在這兩棵大樹下納涼。他的靈魂虛僞、卑鄙,他發現别人的靈魂也一樣。他的眼睛在審查生活和自身時,射出的總是一種灰心失望和不純潔的目光。”
這是他的現狀,也是那時整個意大利在政權統治下的人們的狀态。政府的虛僞,人們的道德沉淪,人人都是戴着面具的沒有思想的假面人。
莫拉維亞在創作《冷漠的人》時,他的骨結核病尚未痊愈,備受病痛折磨的他,在小說中不僅表達出自己的一種存在的不安,還融進了内心對生活的無力感和負疚感。
同時,作品真實地展現了意大利法西斯統治下現代人的生存狀态,以及個體存在的悲劇性命運。在面對社會巨大的轉型與變革中,個體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人們拼命尋找自我,試圖實作自我價值,卻終究是一無所獲。
孤獨、冷漠與癫狂,随着小說中人物對精神複蘇之路的探尋,或許,能帶給我們這些旁觀者一些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