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能真正甯願冷漠,也不會裝模作樣

米凱萊明白自己的處境是困難和危險的。他必須産生激情,采取行動,忍受痛苦,戰勝軟弱、憐憫和虛僞,克服可笑感。必須成為有激烈沖突的人,有真摯感情的人。--《冷漠的人》

讀完莫拉維亞《冷漠的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米凱萊終究是一個冷漠的人,不僅僅是他,身邊的人都在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漩渦中無力掙紮,想互相取暖,卻無力溫暖對方,最終發現除了冷漠之外,剩下的就是裝模作樣的情感。

誰能真正甯願冷漠,也不會裝模作樣

與我們見慣了故事的結局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的日子不同,《冷漠的人》并沒有給一個盡善盡美的收尾,留下的是巨大的空白和無奈,如果用一句話來表達的話,則如同小說中寫的那一段:

跟電影院中的情形完全一樣:燈亮了,觀衆們面面相觑,臉上全是失望和苦澀的表情。

01

莫拉維亞之于意大利,如同魯迅之于中國。

1929年,年僅22歲的意大利作家的莫拉維亞出版了《冷漠的人》,轟動歐洲,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佳作頻出。

此後《羅馬女人》、《同流者》、《鄙視》、《喬恰裡亞女人》以及《愁悶》等等,無一不是展示了作者驚人的創作力和對現代社會情感生活的深刻觀察。

誰能真正甯願冷漠,也不會裝模作樣

由于他的高産及多數小說都以當今社會的僞善和道德匮乏為主題,是以小說中所呈現的豐富的情感表達和體驗感染了無數讀者。

莫拉維亞可以說是公認的來不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偉大作家,曾經獲得15次諾貝爾獎提名。

而他的小說對于影視也産生巨大影響,多部作品都被改編過電影,如著名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執導的電影《輕蔑》就是《鄙視》這部小說改編。

在莫拉維亞高産優秀的衆多小說中,如果真正要開讀的話,《冷漠的人》應該是一本繞不過去的小說。

對比一下就能明白,《冷漠的人》之後,存在主義文學、“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阿爾貝·加缪的《局外人》才于1942年問世。

是以說,這部小說也被認為是歐陸第一部存在主義的小說。

02

加缪曾說,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帶着病痛活下去。

用這句話來看待《冷漠的人》中的主人翁們應該并不為過,隻是他們是不是認為自己是痛苦的呢,那就另說了。

正如小說中米凱萊經常展示的那樣:他用盡心思按英雄人的清醒美學觀念裝飾自己,以使自己不顯得那麼寒酸而聊以自慰。

誰能真正甯願冷漠,也不會裝模作樣

如果把《冷漠的人》整體場景比較一個舞台劇的話,會發現這個舞台特别小,基本上局限于米凱萊一家三口的别墅,外加上延展而開的一小片區域。

而在這一小片區域裡,展示的則是一場關于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活動及看上去是在生活,卻不斷掙紮其中的人們,所有人都看不到人生意義的一場魔幻劇。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如果映照當下,卻發現很有意思。

自從智能手機問世以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已經離不開手機,但是看上去便捷的溝通工具帶來的是更多的溝通和了解,還是讓人與人之間離得更遠了呢?

小說展示的是我甯願冷漠,也不會裝模作樣。

而如今,人們展示的可能是不需要裝模作樣,因為大家都一樣了。

無論是在地鐵、火車上,還是在來去匆匆的街道上,甚至是朋友聚餐時,低頭拿着手機不停止地刷屏已經不是令人吃驚的事。

誰能真正甯願冷漠,也不會裝模作樣

當我們都願意成為低頭黨時,這到底算不算當代社會的“冷漠病”呢?

而莫拉維亞則在近一個世紀前就開始探讨了這種思想危機及現代社會的“冷漠病”,不得不感歎一句:曆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的相似。

莫拉維亞小說中的人物并不多,主要就是米凱萊、母親、姐姐卡爾拉一家三口,加上米凱萊母親的情人萊奧及曾經是萊奧情人,如今卻想成為米凱萊情人的麗莎。

這五個人如果放在話劇舞台上會顯得有點寒酸,畢竟舞台不小,人數貌似太少,然而這五人卻在莫拉維亞的這部小說《冷漠的人》中給讀者展示了一場荒謬可笑的生活畫像,而這樣的畫像卻與我們若即若離。

03

從今天開始,你将開始過一種新的生活。

這是小說中五個人都在幻想的美夢,因為隻要調整自己的心态,明天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冷漠的人》最出彩的當屬于每個人的心理活動描寫,這種如同白日夢一般的心理活動,讓每個人的人物形象非常立體動人。

母親已經紅顔老去,不再對情人萊奧有吸引力,然而卻認為自己可以重新挽回情人的心,然而自己的無端醋意和絮絮叨叨的神經質卻把别有用心的情人推得更遠。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罷了,卻不知道萊奧的目光已經聚焦到曾經坐在他膝蓋上,如今已經長大成人的卡爾拉身上。

畢竟相比于母親而言,卡爾拉依舊是少女,哪怕也有點脾氣讓人捉摸不定,卻是青春年少。

誰能真正甯願冷漠,也不會裝模作樣

女兒卡爾拉面對這種原生家庭,不知道未來到底應該是什麼模樣,唯一的信念就是:不像現在這樣渾渾噩噩,輕浮淺薄,虛度年華.......要使生活具有深邃的意義。

然而想要轉變是一回事,需要如何轉變則是另一回事。

對于卡爾拉來說是個世紀難題,最終她選擇來選擇去,依舊沒有跳出母親曾經的選擇。

活着活着,她已經成為和母親差不多一樣的。

有一句經典的話就是:最後,我們都變成了自己當初最讨厭的那個樣子。

母親、萊奧和麗莎這一段荒唐的關系還沒有結束,後面兩人的關注點卻驚人的相信。

萊奧盯上了卡爾拉,麗莎則看上了帥氣的小夥子米凱萊。

在麗莎看來,隻要和米凱萊互相加深了解以後,愛情總是慢慢産生的。

然而,她從來就沒有真正了解過對方,雖然米凱萊非常苦悶希望得到他人的了解,終究還是發現永遠沒有人真正了解他。

誰能真正甯願冷漠,也不會裝模作樣

《冷漠的人》小說中真正相對認清自己是冷漠之人的當屬于米凱萊。

他的冷漠讓人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更别談其他激烈的情感沖突了,對他而言,信念、真摯的感情、激烈的沖突均不存在,他的煩悶使這一切都顯得可悲、可笑、虛僞。

小說中,有一段米凱萊試圖讓麗莎了解他,他如此說道:

由于這些裝出來的感情和姿态,這些言不由衷的話語,這些虛僞的念頭,我的生活成了一出失敗的喜劇......我不會裝模作樣......明白了嗎?

然而麗莎是不會明白了,面對母親、姐姐和萊奧,米凱萊并不是本色表演,而是角色表演,是在想面對一種情況應該表現什麼樣的行為呢?

是憤怒、是歡笑還是冷酷,這一切都在冷漠的心理之中表演出來,看上去讓人信服,卻最終說服不了自己。

在冷漠中,每個人想找到改變生活的方法,想有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明天。

然而,這一切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嗎?

習慣在小說或影視劇結尾處看到一個令人傷感或是完美的結局時,在《冷漠的人》卻是找不到了,因為這種冷漠永遠是内心世界最深刻的展現。

最終,作者依舊沒有給出答案,正如米凱萊想的那樣:

他想哭,生活像一個盤根錯節的密林,枝葉蔽天,濃蔭鋪地,從四面八方包圍着他,遠方也沒任何亮光在閃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