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頭:中國最後一任職的劊子手鄧海山!一生砍下300多顆人頭,賺的盆滿缽滿,可為何晚年境遇凄慘,緻死都沒人收屍?難道真的應驗了師傅留下的預言?

比古看今,修養文德,大家好我是小德。大家在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能看到犯下死刑的罪犯被推出午門外斬首,之後随着劊子手的手起刀落,犯人罪惡的一身便将得到終結,可為何當人們說到劊子手這個詞的時候,往往并不是代表正義,而是被指殘暴無道的殺人兇手?今天咱們就走進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的人生,看看他們到底是不是我們想象中,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小标題“劊子手”
劊子手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但他絕不是我們電視劇中看到,或者想象中的那樣,拿着大刀砍人腦袋來換取錢财的謀生者,在封建時期的民間,經常流傳着一句話來形容一些神秘的職業,“劊子手的刀,仵(wǔ)作的眼睛,紮紙人的手藝,二皮匠的針線”,這第一個就是劊子手的刀,傳說刀殺過百,便是大兇,如果有一家人祖祖輩輩都是劊子手,那家裡流傳下來的這把刀會相當受人追捧,古時候的人們認為這把刀可以鎮宅辟邪,甚至會被當成不可多得的法器。
當然,這些都是古時候封建迷信的那一套說辭,但也由此可見劊子手這個職業在人們眼中,還是和尋常職業有着很大不同的,其實在古時候,并沒有人願意做砍頭這個事情,第一是殘人肢體害人性命實在有損陰德,第二則是這個行業實在不招人待見,經常會招到大家的排斥,是以最早的劊子手都是官府強制點名的,讓你幹你就必須幹,不幹就得死,沒有辦法,很多人為了保命不得不做起了這個行業,直到後來底層的窮人越來越多,有很多人飯都吃不上了,是以才主動幹起了劊子手,以此來賺取一些俸祿。
任何行業都有祖師爺,劊子手也不例外,這個行業的祖師爺就是“樊哙、張飛、魏征”,為什麼是這三個看起來毫無關系的人呢?其實是因為一般劊子手都是屠夫出身,是以劊子手便将屠夫出身的張飛和樊哙列為了祖師爺,至于魏征則是因為斬龍的典故,而且劊子手這個行業,因為封建社會的迷信,是以規矩還特别繁瑣,并不是簡簡單單砍頭就好。
在劊子手要上刑場之前,要喝酒、拜天地、敬鬼神,比如大家在影視劇中經常能夠看到一個喝酒噴刀的動作,其實這個動作是有寓意的,在古代,劊子手認為酒可以阻擋怨氣,是以在刀上噴上酒就可以阻止受刑而死的人,産生的怨氣纏繞上劊子手。要在行刑前拜天地則是因為古人認為人類的生死命數是由上天決定的,是以,劊子手這種決定别人生死的行為有違天道,是以拜天地就是為了祈求天地的饒恕,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
敬鬼神則比較好了解了,因為劊子手經常和死人打交道,是以難免會比較迷信,害怕鬼神會報複他,這樣看來,想做一個劊子手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這樣說還是比較空,比較我們也沒有見過古代的劊子手,接下來我們就來說一說離我們最近的,中國最後一個劊子手?聊之前記得給小德點關注點贊哦,讓我們接着往下看。
小标題“鄧海山”
中國的最後一名劊子手“鄧海山”,出生在清末民初時期湖南的一個小山村裡,由于當時連年戰亂,鄧海山的家境十分貧寒,禍不單行的是,鄧海山一家人在當時染上了傳染病,家裡的孩子一個一個死去,最終父母也去世,最終隻剩下年少的鄧海山。淪為孤兒的鄧海山颠沛流離,隻能靠着乞讨謀生,古人常說相由心生,各種痛苦的經曆讓鄧海山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是以他的長相也是極為醜陋,甚至可以說是猙獰恐怖,普通人看到他就會吓得心驚肉跳。
可以想象鄧海山的生活是有多苦,讨飯都沒人敢給,但這樣的生活并沒有持續多久,有一天鄧海山在乞讨的時候,遇到了他一生的貴人,這人叫做“佟紹箕(ji)”,是湖南地區有名的劊子手,在他看到鄧海山這兇神惡煞的長相後,覺得此人可以繼承自己的衣缽,便決定收鄧海山為徒,把自己苦練多年的技藝全部傳授給鄧海山。
當時的鄧海山眼看連頓飽飯都快要吃不上了,是以得知佟紹箕要收他為徒的時候欣喜若狂,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剛開始的時候,鄧海山并不知道劊子手到底是一份怎樣的工作,他隻知道自己要是不跟着佟紹箕的話,總有一天要餓死在街頭嗎,就這樣,佟紹箕給了鄧海山一把未開刃的大刀,讓他天天揮舞練習力道,因為劊子手使用的大刀一般都特别重,普通人想拿起來都很費力氣,更别說當時的鄧海山餓的隻剩下皮包骨頭了,是以鄧海山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艱苦訓練,才擁有了足夠強大的臂力來揮舞大刀,但這隻是開始。
之後,佟紹箕又給鄧海山找來了一堆大冬瓜,在上面畫一條直線,讓鄧海山照着直線砍,剛開始的時候,鄧海山總是不得要領,把冬瓜砍得七零八碎的,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後,鄧海山的刀法越來越好,一刀下去就能把冬瓜劈成兩半,而且切口非常平滑,次次都能砍線上上,師傅佟紹箕看他學的這麼出色,便開始領着鄧海山和他一起前往刑場,以劊子手的身份學習工作。一開始前往刑場的鄧海山,眼睜睜的看着師傅佟紹箕手起刀落,把一個個的犯人腦袋砍下來的時候,内心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但随着時間的推移,慢慢的鄧海山也見慣了這種場面,開始試着對犯人行刑。
随着一個個的人頭落地,鄧海山也逐漸适應了這份工作,每當他要上刑場的時候,鄧海山都會提前把刀磨快,這樣能夠減少犯人的痛苦,而且幹這種工作必須要學會選擇砍的地方,找準兩個關節的連接配接處下刀,這都需要真本事,為了保持自己的手藝不落後,平日裡鄧海山一直沒有落下砍冬瓜來鍛煉自己,到了晚上還會用大刀練習砍香火,看準線香發光的地方,随手一刀就能不偏不倚的把火星砍下來。
等到處決死囚的時候,囚犯會被當堂驗明正身,将事先寫好死囚姓名的紙‘靈牌’由知事用朱筆朝姓名上勾一紅杠,然後将‘靈牌’插在死囚背上,随即一陣吆喝解赴刑場。同時鄧海山等劊子手已經提前喝了壯膽酒守在刑場等着犯人,等到死囚跪在刑場的時候,會在安排一個持刀的劊子手站在死囚的前方,一防止什麼意外發生,二是能夠分散死囚的注意力,讓其在沒有準備下就被砍下頭顱。但鄧海山的師傅曾經告訴過他,做劊子手不能殺超過一百個人,要是超過了這個數字,便會遭到報應。每當鄧海山聽到師傅這樣的勸告都會嗤之以鼻,自己本就是窮過來的,好不容易有個賺錢的工作怎麼能夠輕易放棄,可沒想到,不聽勸告的鄧海山晚年真發生了悲劇,這是怎麼回事呢?
小标題“廢除劊子手”
鄧海山做劊子手的這些年,攢下了不少錢,因為做這行其實報酬相當豐厚,除了朝廷正常發放的俸祿之外,每次被砍頭的犯人家屬還會給鄧海山一些錢财,讓鄧海山動手利索一些,也好讓犯人少一些痛苦,而嘗到甜頭的鄧海山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裕,開始了主動接取任務,把師傅的話全部抛在腦後,很快死在鄧海山手裡的人數就超過了100,此後他非但沒有收手還變本加厲,最終統計死在鄧海山手裡的人甚至超過了300。
看着日子越過越好的鄧海山開心極了,可沒想到轉變來到如此之快,但是随着清政府的徹底覆滅,這種兇殘又落後的刑罰遭到了廢除,這下,鄧海山又徹底失去了工作,但這僅僅隻是悲劇的開始,因為鄧海山在群眾的心中還是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是以沒人願意與其來往,鄧海山也想拿着豐厚的彩禮找一個老婆,但沒有一個人願意嫁給這位曾經的劊子手,多年積攢的财富也慢慢被坐吃山空,眼看着又将吃不上飯的鄧海山想要去寺廟出家,可寺廟的僧人也覺得他殺孽太重,是以拒絕了他,就這樣,晚年的鄧海山又開始流落街頭,像乞丐一樣四處流浪。
1925年,鄧海山死在了郊外一處不知名的茅草屋内,他的晚年可謂是過的極度凄涼,就連死亡後都沒人願意為其處理後事,很多人都認為鄧海山之是以是落的如此下場,全是因為他沒有遵循師傅的規矩,遭到了報應。而也有人認為,鄧海山生在那個動亂的時代,雖然砍下了幾百個人頭,但也是為了自己能夠活命,而且他殺的人都是朝廷下令處決的罪犯,是以鄧海山晚年過得如此凄慘,隻是因為那個時代的落後罷了。
好了,你們認為鄧海山砍下這麼多人頭是對是錯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與小德一起讨論,最後我們來看看二哈怎麼說。
二哈說“真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