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北興隆百年砂畫:從“複活”到走出國門

中新社承德10月30日電 題:河北興隆百年砂畫:從“複活”到走出國門

作者 張桂芹 賈曉穎 謝敏金

“創作時先用清水把彩砂洗淨,再像油畫一樣在闆上塗抹,把兩種彩砂混合在一起能創作出漸變色,彩砂顔色多達100多種。”29日,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鄭氏砂藝傳承人鄭鐵軍行雲流水的娴熟手法中,一幅《花開富貴》躍然闆上,生機盎然。

走進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霧靈山腳下的鄭氏砂畫展室,梅蘭竹菊、平劇臉譜、十二生肖、山水字畫、古典美女、興隆風光、花鳥唐卡……鄭鐵軍指着這些琳琅滿目、耳目一新的藝術作品稱,都是用砂子制作的,剛才的《花開富貴》僅葉子就需要5種不同程度的綠砂。

鄭鐵軍是清朝末年“鄭氏砂藝”創始人鄭克祥的第五代嫡孫。據鄭鐵軍介紹,鄭氏砂藝是一項利用天然彩砂純手工制作的民間工藝,祖輩鄭克祥首創鄭氏金銀絲砂畫,距今已有160多年曆史。“可惜的是,後來受戰亂、災荒等因素影響,這項技藝幾近失傳”。

僅從父輩口中聽過“鄭氏砂藝”故事的鄭鐵軍,2000年到蒙古國一位朋友家做客時,偶然發現一幅頗有年代的平劇臉譜,上面刻有“鄭氏”兩字。“這就是我們祖傳的手藝,我當時就覺得不能就此斷了,得把它重新傳承發揚下去。”激動萬分的鄭鐵軍,決定重拾祖業。

“祖先的砂畫隻做平劇臉譜,用小米和本地砂礫作畫,受原料和技術限制,砂畫做工比較粗糙,色彩略暗,且難儲存。”鄭鐵軍在努力探尋祖傳技藝的基礎上,重點研發、創新,研究出“一根銀絲成砂畫”“立體砂畫”“水晶砂畫”等技術,尤其是“釉料覆膜”技術的創新,增強了畫面的色彩亮度、質感和美感。

經過21年努力,鄭氏砂藝由單一平劇臉譜,發展出100多個品種,不僅有傳統的砂畫,還包括楊柳青的年畫、山水畫、抽象藝術畫,以及不用輪廓的彩砂油畫等。随着鄭鐵軍的工藝水準得到業界認可,他的《平劇臉譜》與《十二生肖》系列作品被首都博物館收藏。今年5月,《乾隆皇帝大閱圖》又被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收藏。

巍峨的山、清澈的水、争奇鬥豔的花朵、栩栩如生的人物,重煥生機的鄭氏砂畫,成為各大博覽會上的焦點,并走出國門。2016年鄭氏砂藝接到第一筆海外訂單;2019年上海世博會,美國客商布蘭頓被鄭氏砂藝作品吸引,一次性購買10萬美元的砂畫作品,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目前,鄭氏砂藝作品遠銷美國、德國、蒙古國及中東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隻要有人喜歡,我都可以免費教育訓練。”近年,走出國門的鄭氏砂藝,在興隆當地政府支援下,已在14個村莊開辦非遺文化教育訓練班,教育訓練出逾千名農民藝人。鄭鐵軍表示,未來計劃在3個鄉鎮建設就業工坊,助力鄉村振興。(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