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碧水香江:開啟魚類洄遊的"生命通道"

作者:華聲線上

"魚兒會遊,鳥兒會飛。這是湖南綠色發展的美好夢想。為了讓夢想成真,省委、省政府提出

開啟魚類洄遊的"生命通道"

碧水香江:開啟魚類洄遊的"生命通道"
碧水香江:開啟魚類洄遊的"生命通道"

7月10日,香江衡陽圖古塘電站魚路,已投入試運作。記者 唐軍

碧水香江:開啟魚類洄遊的"生命通道"
碧水香江:開啟魚類洄遊的"生命通道"

7月10日,橫東縣揚塘水輪泵站楊塘魚路,該站自1985年起已停運。記者 唐軍

碧水香江:開啟魚類洄遊的"生命通道"

湘江航空電子樞紐魚路。(檔案照片)通訊員照片

記者 張尚武 記者 吳申樹

今年6月26日,在湘江市衛管委全體會議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眠提出,魚遊鳥飛是湖南綠色發展的美好夢想。

為了讓夢想成真,會議提出:湘、首都、齊、四水、洞庭湖,開辟魚類洄遊的"生命通道",首先要想辦法打開湘江魚通道。

近日,省畜牧漁業局組織專家,反複研究湘江魚路開通方案。省畜牧養殖局局長袁燕文坦陳說:"我真的沒想到省委主要上司這麼認真地對待魚道。有關部門要全力以赴,實作魚遊。"

"我為魚感到高興。幾十年來一直跟魚打交道的省水利廳總工程師廖福初歡快地說:"過去,省裡蒂'遊泳道、生态廊道',現在提到'生命通道'的高度,看來魚真的救了!

多種魚類瀕危,"四人魚的搖籃"憂心忡忡

夏初以來,湘江流域降水豐富,水電大壩打開了閘門。一般而言,湘江天然魚苗的生産有望迎來豐收。

長沙市月島、省水支這裡設有漁場。據從業人員介紹,自6月以來,雖然電站各級水壩都已打開閘門,但湘江天然魚苗捕撈量并不多。

作為"四人魚的搖籃",湘江天然魚苗産量大幅減少。

湘江常經甯的帕克坊至松柏河段,素有"大魚灣"之稱。高高聳立,這裡河與岸邊相連,水色寬闊,呈現出太極拳的花紋,也像人工魚苗孵化池水槽一樣,這裡是我國綠、草、草、蛞蝓三大自然的産卵場之一。

翻越"大魚灣",湘江由南向北經衡陽、株洲、湘潭、長沙,到嶽陽香陰縣進入洞庭湖,再經河入海。過去,四人魚等洄遊魚類,沿着這條水道春筍般湧出,遊到長甯的"大魚灣"産卵。

"長甯産卵,看着城市去釣幼苗。省水務局局長吳元安說,四人魚遊航道約300公裡,距離長甯至望城水道較遠。産在長甯的親魚受精卵,随水漂浮到長沙望城河段,自然會發育成魚苗。

一直以來,省水科院在湘江月島段設定了一個點,用挂排魚來釣野生魚苗,運到省原魚種養殖場,篩選養殖湘江魚原種親本,供應省和國家魚苗養殖場,保證魚苗的純正品質。是以,湘江作為"四條魚的搖籃",一直享譽全國。

近年來,湘江天然魚苗産量嚴重下降。月亮島附近西塘村的漁民報告說,他們昨晚已經釣到了100萬條魚苗,現在很難釣到1萬條魚。

根據省水務局提供的資料,20世紀70年代,湘江有20多億魚苗資源,現已暴跌至不到1億尾。作為"四條魚的搖籃"的搖籃的湘江,前途令人擔憂。

多種魚類瀕臨滅絕,加劇了水生生态的失衡。據監測,湘江近年90%的漁獲量是湖上定居魚類和短途洄遊産卵魚,四人魚等漂流卵僅占10%左右,野生種群比例下降到6%。

在湘江的魚類中,白鲱魚、鲭魚、黑印東方鲱魚、日本鳗魚、鲭魚、鲭魚、長而細鲱魚等在過去10年中未被發現或功能性滅絕;長颚鯉、岩原鯉、鯉魚、刺猬、白魚、香花蛞蝓等已達到"極危""瀕危"等級;鲱魚、草魚、鲭魚、鲭魚、鲭魚等河洄遊魚類種群數量一直在嚴重下降。

風景是懷舊的。湘江作為湖南人的母河,如果河裡沒有魚,是不可想象的。吳元安道:"水裡有魚叫河。"

魚類資源正在減少,"回家的路"被封鎖

"河裡的魚越來越小,物種也越來越少。近年來,湘江流域漁民越來越感受到漁業生計的困難。

專家分析,湘江魚類資源減少的原因包括,水利建築截流、水污染、過度捕撈、采砂、生物入侵等。

"其中,水電大壩截獲河流無疑是魚類資源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省水利廳總工程師廖福初表示,洄遊魚類有自己的越冬、産卵和誘餌路線。水壩攔截河流,魚類洄遊管道被堵塞,如果不能将其移交給産卵場,河中的魚越來越少。

目前,湘江幹流已建成9級水壩。在"大魚灣"産卵場下方的大雲渡、圖古塘、空灘島、彩家洲等4層水壩,逐層阻擋親魚遊上去,産卵場沒有親魚産卵,"搖籃四人魚"的魚類種群正在幹涸。

在春季産卵季節,成群的魚群聚集在Tugu池塘等發電站大壩下,主要是蕨類植物,蕨類植物和四人魚的親魚。這些洄遊魚類為了産卵,曆經艱辛尋找"回家的路",堵在大壩下,等待閘門打開。

一個又一個水壩,成為魚不可逾越的"龍門"。上遊水域,即使有親魚産卵,漂流的魚卵也需要數百公裡的自流河道,在一定的流速、水溫條件下才能自然生長。大壩使河流"池塘",漂流的魚卵往往會沉入水底并死亡,魚類種群将大大減少。

"20世紀70年代,湘江鲭魚較多。在廖福初的記憶中,春江水暖,長沙的菜市場經常有鲭魚賣,價格也不貴。

說起鲭魚,廖福初興緻勃勃。這種洄遊魚類,每年四五月從海口進入長江口,回流到湘江産卵,不時地,準時如候鳥,所謂"鲱魚"。

鲶魚和河豚、旗魚又稱"長江三鮮",鲭魚喜歡魚鱗的身體。據說,漁民一旦觸摸到鱗片,他們就不會掙紮,因為害怕失去身上的鱗片。由于水壩的阻隔,湘江中的鲶魚在過去10年中已經滅絕。

湘江另一種曾經常見的魚叫"白蛞蝓"(校名鳗魚),在20世紀90年代的長沙市場還是很多的。廖福初知道白鲱魚的習性:這種洄遊魚類,成魚在太平洋深海繁育,幼魚順着父母的路線回家,沿長江流經洞庭湖,到湘江生長。在過去的10年裡,湘江沒有發現野生的白色蛞蝓。

"水電大壩攔截河流,魚類洄遊管道被切斷,産卵場被淹沒,誘餌區受損。廖福初深切地急切地說,魚失去了家園,面臨着毀滅的災難。

魚茁壯成長,"上去"和"下來來"

湘江上的9層大壩主要是低水位大壩。相對而言,在低水頭水壩建造魚類設施相對容易。

20世紀80年代,湘江支流流經橫東,在揚塘泵站修建了一條魚道,這是該省第一條魚道。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推動的揚塘魚道曾是世界低水頭河壩魚道的典範。

7月11日,記者在楊塘魚路看到,多年來沉澱,閘門早已廢棄。揚塘魚道一日魚尾可達32萬尾,聯合國農業組織派專家參觀推廣。廖福初認為,魚道基本完好,清理淤泥,建新大門,揚塘魚道有望恢複"生态名片"。

目前,湘江幹流大壩建立了兩條魚道,即圖古塘電站魚道和湘江航電樞紐魚道,已投入試運作。

在圖古塘電站魚道、廖府初現場供記者解說,進魚口與電站尾水灣相連,這是魚喜歡聚集的地方;閘門根據下遊水深打開和關閉,形成3個不同海拔的入口魚;采用電動閘門、聲波、溫度控制、燈光等措施,引誘魚進入魚道。

站在大壩上,魚道有四個并排的凹槽,像兩個回形針。圖古塘航空電子樞紐負責人謝長清介紹,魚道寬度為0.53米,水深超過2.5米,滿足較大的四人親魚通過;魚道流速為每秒0.5米,是魚遊最舒适的流速;魚遊累了,還可以在休息池休息。

幾千萬元打造的魚通道,最終要看魚是否"買"。是以,設計團隊總是試圖讓魚道設施"魚腥"。廖福初介紹,湘江洄遊魚主要有四人魚,蛞蝓、銀蛞蝓、團塊、三角蛞蝓、蛞蝓、黃尾、開口蛞蝓、蒙古蛞蝓、南方蛞蝓等。不同的魚産卵期不同,各級魚的通道要精确控制,隻有魚效果好。

兩年後,随着株洲、大雲渡兩大航電樞紐的魚道建成,香江魚路可以到達長甯的"大魚灣"。省水利廳廳長吳元安表示,即使魚道暢通,"四條魚的搖籃"也可以恢複,或者不為人知。

首先,這些大壩尚未實施聯合生态排程。每年在魚類繁殖季節,所有水壩都開放水道,做好保護魚類的工作。哪個層次的魚槽不通,親魚就不能去"大魚灣"。

其次,魚道隻能解決洄遊魚類"上去"的問題。親魚遊到"大魚灣"産卵時,受精魚卵也要"下來"。各級水壩應協調排放流量,為漂浮的魚卵的自然繁殖創造人工生境。否則,大壩将阻止水魚卵下沉緻死,河魚不會增加。

如果說魚道是"硬體",生态聯合排程就是"軟體"。吳元安說:"隻有'硬又軟',湘江魚才會繁衍生息,母河才能永無止境。"

他是山的石頭

國内外知名魚道

青海湖:鲶魚遊"景觀魚路"

青海湖獨有的鲱魚每年3月至7月遊到支流,選擇清澈的水,緩慢而平穩的流速産卵。自2015年9月以來,當地政府已投資近3700萬元,在沙留河、泉吉河和哈爾蓋河上修建了7條鲶魚洄遊通道。這些通道是梯子,有一個約30厘米高的台階,每個台階之間有一個小水池。當鲱魚遊到下遊梯子上時,它可以在小池中"保持其本質",然後繼續上遊遊動。人性化的座位區不僅可以減輕鲱魚旅途的痛苦,還可以作為觀賞區,供人們欣賞鲱魚上下産卵的奇觀,感動了無數遊客,喚起了人們的生态保護意識。

廣西:常州有"近魚路"

廣西常州水利樞紐是西江上一個大型項目,配套建設魚道,包括進口段、魚道池、休息室、閘門和出口段,全長1444.3米。為了讓魚兒在這個通道上行走,工程師們會盡力而為:比如精心設計的坡道,以減緩水流;水下安裝脈沖裝置以産生"人工波"...這些措施,導緻工程造價增加超過1億元,最終讓紅眼鳟魚、日本鳗魚、大刺猬、銀魚等優勢魚享受到"貼心呵護"。

美國:為鳗魚創造"天才魚之路"

聖勞倫斯河是北美最大的河流之一。美國和加拿大共同建造的聖勞倫斯水力發電站阻止了美洲鳗從西太平洋向安大略湖的洄遊,美國決定在聖勞倫斯水力發電站的魚類設施中增加鳗魚。這條魚道是專門為鳗魚建造的,由魚梯、收集桶、管道、接收箱和其他部件組成。魚梯将鳗魚從大壩下方運送到大壩;收集完水桶後,利用鳗魚的頂級用水習慣,進入管道;管道保溫,避免白天高溫;鳗魚行走管在大壩上遊約300米處進入接收箱,安全放流,鳗魚通過率約85%。多年的研究和精心設計,為這條魚道赢得了"天才魚道"的美譽。

日本:魚蝦保護催生"水田魚道"

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保護需要上遊、下遊和海洋之間的魚類種群,如芬芳的魚類、鲑魚和鳟魚。近年來,從保護生态系統的角度出發,在農田準備過程中,在分離的水道和水域保護魚蝦也被視為魚道建設的一個考慮因素。也有一些魚類,原本生活在河流、水道中,但在汛期會被河水淹沒,蘆葦地、農田灌溉等地繁殖。在此背景下,連接配接水道與水田的"水田魚道"誕生了。

記者須知

魚水和諧有時候會

張尚武

湘江市保護治理委員會近日決定,湘江幹流水電站應落實漁業道路建設責任,為魚類洄遊打開"生命通道"。這個消息,堪稱大壩下魚的"好消息"。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湘江幹流上修建了九座水電大壩。沒有魚設施的高壩,成了魚兒跳進去的"龍門"。年複一年,在土古池、大源輪渡電站,每一個産卵季節,洄遊魚類回流而上,大量聚集在大壩下,苦澀等"生命通道"開了一個洞。

高壩不僅堵塞了魚類的洄遊通道,還改變了水流、水深和水溫,極大地影響了魚類的栖息地和繁殖。近30年來,湘江有17種魚類消失,綠、草、蛞蝓、蛞蝓等天然魚苗産量逐年下降。

河流支離破碎,一些魚類滅絕,整個生态鍊不可避免地受到破壞。多年來,全省水生生物學專家呼籲:還要向江清水魚飛躍,重建魚水和諧的良性循環。

要重建魚水的和諧,首先要打開魚的洄遊通道。省委和省政府作出果斷決定,督促落實湘江幹流水電站的魚道建設責任,在湘江長甯段以下全部建立或改建魚道,使洄遊魚類暢遊暢暢,順利"回家"産卵。

重構魚水的和諧,努力恢複"四條魚的搖籃"。省政府制定了初步方案,對湘江幹流梯級樞紐實施聯合生态排程,在魚類繁育季節的統一協調下放流,為魚類的自然繁殖創造人工栖息地,并重制"長甯産卵,希望城市育苗"的局面。

重建魚水的和諧,也讓魚"舒适地栖息"。多年來,各省漁業行政管理部門采取擴散和放行辦法,恢複魚類種群;實行春季禁漁制度,保護魚類種群,讓"母河"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