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 :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葛峰,《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本文發表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32期)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披露,去年全國新增破産案件數量比2015年提高53.8%。這一數字從側面反映出,"僵屍企業"的清理處置繼續采取實質性步驟。
"僵屍企業"的危害不僅僅是造成社會資源的無效占用和消費。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由此産生的一系列負外部性不利于經濟的整體效率,主要表現在:
一是"僵屍企業"導緻市場導向定價體系扭曲。以資本成本為例,近年來中國經濟運作過程中的一個"奇怪"現象是,到2016年底,M2與GDP的比率已經達到了罕見的2.08,當時利率控制已經基本自由化,與高利率并行(無風險收益率總是在2.7%至4.6%的範圍内波動, 與發達國家普遍低利率接近0)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種現象很重要,因為大量"僵屍企業"可以無視債務壓力,在融資市場上"排擠"市場化企業。
其次,"僵屍企業"正在加劇産能過剩的問題。這不僅是因為"僵屍企業"不能退出市場,導緻産能過剩無法在市場機制下"脫明",而且在"僵屍企業"中作為事實,說明經濟中确實存在一些逆向選擇,一些國有企業不以利潤為經營目标, 隻有規模擴張到"太大而不能倒",才能從市場機制獲得"特權"的懲罰,而這不應該存在示範效應,其實在鼓勵新的産能過剩問題。
第三,"僵屍企業"開始在沒有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情況下損害安全底線。這個問題的邏輯大緻可以歸結為,中國企業負債率已經飙升到必須做出去杠杆化的痛苦決心的地步,而重要原因是大量不能産生正常回報的"僵屍企業"無法從生産經營中産生利潤來償還債務。 是以,他們的"滾雪球"式債務負擔已經從數量變為品質(研究表明,在中國新的廣泛信貸擴張中,實體經濟主體使用的償債比例高達52%)。事實上,它已成為宏觀貨币非凡增長的重要甚至最重要的驅動力。
這就是為什麼中央政府自2015年以來一再呼籲對"僵屍企業"進行嚴格控制和清理的原因。僅去年一年,實際清理出的"僵屍企業"就有4977家,涉及資産4119.9億元。預計這項工作将在未來一段時間内以更大的強度向前推進。
當然,由于"僵屍企業"危害如此之大,是以在它加大清理力度的同時,尤其要警惕汽車前的體驗,潛在的"僵屍企業"一定要有足夠的防範。目前,民間投資意向仍處于觸底反彈階段,"穩增長"任務客觀上要求政府投資和國有企業投資保持較高增速,同時也要從根源上加快完善市場機制。重點是:一方面,擴大市場準入,減少行政幹預,引導民間投資通過多種方式進入更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