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葛峰,《中国经济周刊》特约评论员
(本文发表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32期)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披露,去年全国新增破产案件数量比2015年提高53.8%。这一数字从侧面反映出,"僵尸企业"的清理处置继续采取实质性步骤。
"僵尸企业"的危害不仅仅是造成社会资源的无效占用和消费。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负外部性不利于经济的整体效率,主要表现在:
一是"僵尸企业"导致市场导向定价体系扭曲。以资本成本为例,近年来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奇怪"现象是,到2016年底,M2与GDP的比率已经达到了罕见的2.08,当时利率控制已经基本自由化,与高利率并行(无风险收益率总是在2.7%至4.6%的范围内波动, 与发达国家普遍低利率接近0)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种现象很重要,因为大量"僵尸企业"可以无视债务压力,在融资市场上"排挤"市场化企业。
其次,"僵尸企业"正在加剧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僵尸企业"不能退出市场,导致产能过剩无法在市场机制下"脱明",而且在"僵尸企业"中作为事实,说明经济中确实存在一些逆向选择,一些国有企业不以利润为经营目标, 只有规模扩张到"太大而不能倒",才能从市场机制获得"特权"的惩罚,而这不应该存在示范效应,其实在鼓励新的产能过剩问题。
第三,"僵尸企业"开始在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情况下损害安全底线。这个问题的逻辑大致可以归结为,中国企业负债率已经飙升到必须做出去杠杆化的痛苦决心的地步,而重要原因是大量不能产生正常回报的"僵尸企业"无法从生产经营中产生利润来偿还债务。 因此,他们的"滚雪球"式债务负担已经从数量变为质量(研究表明,在中国新的广泛信贷扩张中,实体经济主体使用的偿债比例高达52%)。事实上,它已成为宏观货币非凡增长的重要甚至最重要的驱动力。
这就是为什么中央政府自2015年以来一再呼吁对"僵尸企业"进行严格控制和清理的原因。仅去年一年,实际清理出的"僵尸企业"就有4977家,涉及资产4119.9亿元。预计这项工作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更大的强度向前推进。
当然,由于"僵尸企业"危害如此之大,所以在它加大清理力度的同时,尤其要警惕汽车前的体验,潜在的"僵尸企业"一定要有足够的防范。目前,民间投资意向仍处于触底反弹阶段,"稳增长"任务客观上要求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同时也要从根源上加快完善市场机制。重点是:一方面,扩大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干预,引导民间投资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更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