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家看名山”⑥ | 讓文學回到現場 著名評論家謝有順:五官全面參與的寫作,才會生機勃勃

四川線上記者 肖姗姗/文 圖據采風團

5月15日,由《小說選刊》雜志社聯合,四川省作協和四姑娘山景區管理局舉辦的 “名家看名山——走近四姑娘” 采風活動在四姑娘山景區啟程。徐貴祥、阿來、徐坤、鄭風淑、全勇先、謝有順、李元勝等近20名中國當代文壇重量級人物“一起去看山”,尋找創作靈感。

“名家看名山”⑥ | 讓文學回到現場 著名評論家謝有順:五官全面參與的寫作,才會生機勃勃

謝有順

著名評論家謝有順行走于山川林間,感觸頗深。他直言:“非常震撼!和我們平時看到的山差異性很大,和我們的生活經驗差異也很大,雪山、草地、冰川、小河、松柏……構成了如此和諧的一幅畫!”

在謝有順的眼中,這裡的人,生活也很美,那麼閑适,對土地懷着深沉的情感,“這就是現代人向往的美好生活!如今的城市,忙碌、擁擠、煩躁、浮誇,人是生活在人中的人,人是生活在鋼筋水泥叢中的人,而理想的生活不是這樣的,通過這樣的行走,喚醒人的自我認知,人應該是在天地間行走,人很渺小卻又很偉大!能夠感覺世界,和世界融為一體,往外走,确立天地緯度,去探索人如何思想,如何愛,如何活着。”

謝有順說,如果有機會,都要往外走。走得越遠不代表會迷失方向,“不要忘記出發的方向,不要忘記根。到遠方,增加閱曆,奇思異想不斷應證不斷豐富,更為有深度。都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很多事情的判斷來自于閱曆,要看得多,感受得多,有啟發有沖擊,'紙上得來終覺淺',傳回現實世界,會讓思想有一個落實,畢竟,從紙上的知道和實踐的真知是截然不同的。有機會從實踐中汲取力量,和閱讀和冥想同等重要。”

“中國不缺有想法的人,缺的是将思想轉化為實踐的人。”謝有順由此談到了當下文學的症結所在——那就是,宅在家裡,憑着閱讀經驗、觀影經驗進行寫作。“如何讓作品有質感?豐富?生機勃勃?每個細節都應被還原,具有某個地方和個人的風格,光閱讀和資訊收集肯定是不夠的,還要實地研究土地、人群,了解生活,洞悉背後的細節。”這就是讓文學回到現場,實證的功夫、田野調查的功夫,依然是寫作的基本訓練,“眼睛看到的,鼻子聞到的,耳朵聽到的,嘴巴吃到的,舌頭嘗到的,五官全面參與的寫作,才是生機勃勃的寫作。作家對他筆下的人群和生活熟悉,才能傳達出偉大的意義。”謝有順強調,打動人,是積累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它必然是一個個細節,一個個詞,一個個場面,不斷疊加,每個描述都真實,情感飽和度達到了,讀者才會被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