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張文宏醫生因涉嫌論文抄襲事件一時成為輿論焦點,最後複旦大學以一句“引用不規範”結束和這場争論。可通報剛出發,方舟子馬上就第二次舉報張宏文論文除綜述不規範引用3000字中文論文外,主體部分則抄襲自國外英文論文,而綜述中有幾句跳過略去的部分,就是英文論文的介紹。不過第二次舉報在網絡上并沒有任何影響,複旦至今也未做任何回應。

方舟子第二次舉報内容截圖
我之前在網上寫過一個評論,說根據外行吃瓜的經驗,這幾年各路瓜絕大部分都是生物/醫學圈子的,這不瓜又來了。10月,《DNA and Cell Biology》撤稿了一篇複旦大學張文宏/張穎共同通訊的論文,舉報者依然是方舟子。
在此我不想再讨論張文宏和方舟子的種種事情,這無疑是炒冷飯,隻想說點其它的。我以前作為純看客,心想為啥這個圈子這麼多事情?後來覺得,不見得其它領域就少,而是其它領域似乎沒有饒毅、方舟子、PubPeer這種有影響力不怕事的打假人或者打假團隊。
舉個例子,之前甯南左侯在知乎上怼了一篇品質奇差的普通碩士論文,結果評論區半數人都是怼他多管閑事、沽名釣譽、人艱不拆、畢業太難、毀人終身、小事一樁、反正沒用的。
從這一點而論,大概隻有他這種不混學術圈沒有利益關系的局外人,才能毫無顧忌地怼人。而他為什麼要怼呢?我覺得很簡單,他作為論文的消費者,用論文作圖發現錯漏百出。試想,如果他沒有發現,圖做出來被網友發現,大概挨罵丢人的就是他了。
小碩士值不值得原諒是一回事,别人能不能說是另外一回事
而我為啥關注生物醫藥相關的論文造假?其實不是我對學術有什麼興趣,而是我有小孩子老人,害怕他們和自己吃到假藥而已。
再深入思考你會發現,我關注生物醫藥圈子和甯南左侯怼論文,可以說是一種消費者的市場監督行為。隻不過和傳統的消費者意識不太一樣。
任何一個領域缺乏場外監督都是不行的。政府尚且有公檢法和人民群衆監督,企業有監管部門和消費者監督,而學術圈其實完全是一種自己監督自己的機制。因為學術論文缺乏獨立消費者,是圈子内部消費,學術委員會并不是高度獨立的監督機構,而是自己監督自己,群衆則因為不懂學術,學術也不直接生産産品不直接影響政策,是以基本不太關心。在中國特殊的人際關系文化下,這種機制也就特别容易失靈,最後導緻整體的腐敗。
我們不能光批判問題,而不去嘗試解決問題。我大膽建議在現如今博士青椒嚴重過剩的大環境下,國家應挑選身家清白的博士青椒,特别是留學回來和國内更少利益瓜葛的,以查處學術不端和學術造假作為績效,以學科分類,成立專門的,高等級的全國性獨立學術監管機關,并提供管道接受社會監督。如果擔心波及太廣,就設定一個範圍,比如20年前的一律不管,以前的碩士論文一律不管,以前的在職研究所學生論文一律不管。
這才是我們需要去做的,而不是光去讨論抄襲與否,貢獻多少的問題。我相信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污點,隻要認真工作都有貢獻。污點需要監督才會少犯,貢獻需要激勵才能突出。貢獻大的人,我們還要看他是否位高權重或者為世人所知,如果是則說明他們已經得到了獎勵,更應該注重責任和表率,更應該接受監督和懲罰,而不是總給人一種刑不上大夫的觀感。而我們對于底層人民,更應該關注其貢獻和回報,因為他們往往才是付出而少回報的人,他們才是絕大多數人,我們的同情應該更多給予他們。
我已經在給我上幼稚園的兒子灌輸思想,我們每個人都要接受監督,也有權利和義務監督别人。因為這種事,根子上在文化,需要從下一代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