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珊英
【編者按】春節來臨,阖家歡慶。澎湃新聞·私家曆史與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共同策劃推出“春節家書”系列,甄選出10封與“春節”相關的家書,呈現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百姓生活,展示七十年來中國人的春節韻味。
1961年2月21日 譚珊英緻兒子譚安利

【家書原文】
利兒:
本來以為你和哥哥都會回來過年,心中感到好不快慰。誰知結果你倆都不回來,隻我和陵兒再加上孝苟三人同度春節,這又多使我失望。好得今年物質條件不豐富,回來除了精神上痛快外,吃是沒有多少吃的。莫說别的,菜都要買來吃,鄉下種的菜多被人偷去了,這是普遍現象。
今天特為你做了點糯米粑粑,十二個糖的,印了紅點,八個菜的,共廿個。因為糯米放得多,做得很不漂亮。另外給你付來一點臘鴨蒸鹽菜,鴨的味道不錯,不過份量不多,給你嘗嘗。
付來空瓶一個,給你買豬肝醬吃吧。豬肝醬味道很好,你每月可買斤吧吃。還有什麼健爾神血露,你也買來吃吃,吃了就有空瓶,有機會給我買瓶醬油付回,茶陵買不着呢。豆豉能買到更好,郵寄也很友善呢。
小陵學校快開學(廿六)了,但還未去透視,因為湘東隻有一個醫生,他請假回家,要到元宵節後才回院去。餘不多談。祝
你快樂!
母字 2.21.晚(1961)
【家書背景】
1961年的春節對湖南茶陵的國小教師譚珊英來說,不僅物資匮乏,而且還要承受家庭分離之苦。在度過一個清苦的春節之後,他給兒子譚安利寫了一封信。
譚珊英(1909-1992),湖南茶陵縣人。早年受過良好教育,大革命時期投軍黃埔,随女生隊參加西征戰鬥。後輾轉廈門、上海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曾因宣傳抗日而被捕入獄,又曾赴蘇留學。解放後,她在教育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奉獻餘生。
譚珊英 1936年攝于北京
譚珊英母子 攝于1956年
譚珊英與兒子陳洣加、譚安利、譚安陵合影 1968年2月攝于韶山
譚珊英八十壽辰時與家人合影 1989年攝于湘潭
收信人譚安利,湖南茶陵縣人,1943年5月出生于西安市。經濟師,注冊企業法律顧問,中共黨員。幼年随父母遷徙四川、安徽等地,1948年秋随母親回到茶陵。1954年茶陵縣黃坪完小畢業,1960年茶陵一中畢業,考入湖南農業機械化學院,在湖南大學機械系代培。1961年8月因國家實行“調整”方針,提前配置設定到衡陽建湘柴油機廠工作,1972年調衡陽市,長期在機械工業部門工作,曾任衡陽市機械工業銷售公司經理兼黨支部書記。1988年發起成立衡陽市機械工業物資經濟學會,擔任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創辦會刊《衡陽工業物資》,任主編。1990年任衡陽市機械工業深圳展銷部經理,後任深圳市衡湘機械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退休後編著出版《黃埔女兵足迹》《歲月印痕》《安利家書選》《小草情韻》等書。
責任編輯:鐘源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