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在草帽頂子望星空

從牡丹江市中心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颠簸跋涉,抵達此次采訪的目的地——地處林海雪原深處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某衛星管控隊。

邁入分站大門,筆者就被秀麗的場區風光所深深吸引。

我在草帽頂子望星空

“剛建站的時候,可沒有這麼好的環境啊!”一旁的“老測控”劉旺華向筆者感慨道。

2004年3月,劉旺華服從組織安排,來到草帽頂子村,參與管控隊建設工作。盡管此前已有了心理準備,但當汽車颠簸近兩個小時來到施工現場,眼前的景象還是讓他感到意外:除了幾座正在建設的孤零零的機房外,其餘一片荒涼。萬事開頭難,建站初期,氣候惡劣、住宿簡陋、缺水少電、給養保障困難……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為了提升建站速率,從挖地基、蓋機房、到引水源、打水井、再到調裝置、拉線路……三年的時間裡,老劉幾乎把能幹的活都幹了一遍。

我在草帽頂子望星空

“那時候剛建站,人員都是從天南地北抽調過來的。正應了那句老話:‘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來了!’”建站元老王建明談起當年的意氣風發,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看着歲月在他眼角刻下的刀痕,筆者不由情不自禁:“《祖國不會忘記》中歌頌的英雄,大概就是你們吧。”王老擺了擺手,笑道:“那些為了航天在深山溝子裡貓了一輩子的先輩們,他們才是那默默無聞的英雄。”

走進裝置樓,筆者遇到了工程師謝學東,他正在某型号衛星測量裝置操作間,仔細檢查和維護裝置運作。他給筆者講述了一件發生在測控人身上的奇迹。

我在草帽頂子望星空

工程師謝學東在調試裝置

2014年10月,牡丹江突降特大暴雪,氣溫驟降,通往山上工作區的唯一一條公路被大雪掩蓋無法通行。裝置更新改造任務已經到了收尾階段,工作組人員都在山上的工作區等着裝置,時間不等人。

任務就是指令,改造就是戰鬥!一支由十餘科技人員組成的突擊隊,帶上鐵鍬,拿上撬杠,盤上繩索,誓要将裝置按時運送到工作區。

我在草帽頂子望星空

刺骨的寒風也絲毫不能動搖他們完成任務的決心。車隊在積雪近70厘米的山路上艱難前行,他們一邊用鐵鍬開道,一邊奮力推車拉車,原本20分鐘的車程,卻走了幾個小時。

我在草帽頂子望星空

眼看着天慢慢暗了下來,氣溫也越來越低,再這樣下去肯定無法按時将裝置送到。于是,他們拆下裝置的包裝箱,做成臨時爬犁,把裝置分成3組,踏着沒腰的積雪,用繩子拉着撬杠,一腳深一腳淺地向場區挪。

萬籁俱靜的山林中,松樹蒼翠伫立在白皚皚的雪地裡,随着凜冽的寒風,搖晃着身子,發出尖利刺耳的呼嘯聲,大雪掩蓋的小道上,車隊留下的蜿蜒崎岖的痕迹凝結成了永恒。

這裡的人對航天事業的愛是那樣的淳樸。

我在草帽頂子望星空

朱志勇(右)與謝學東在調試裝置

“我叫朱志勇,碩士剛畢業我就來到了這裡。”站在筆者面前的是一個投身航天測控事業3年的碩士畢業生,此時他正在機房裡總結上周衛星資料接收的有關問題。他曾經在給母親的電話中說道:“我不後悔來到這裡,因為我的事業就在這裡。”

我在草帽頂子望星空

順着測控大廳的走廊再往裡走,筆者遇到了正在機房值班室内學習的老航天人孫鶴。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的他,放棄了一線城市優良的生活條件,主動請纓來到邊塞雪城的苦寒之地,因為這裡有他熱愛的航天事業。

此時,他正聚精會神地盯着左手捧着的《航天測控工程》,右手邊的辦公桌上是一杯濃濃的咖啡。已經結束了24小時值班任務的他,卻婉拒同僚一同回宿舍休息的提議。

我在草帽頂子望星空

孫鶴深感覺識的存量有局限性,隻有時刻保持着對新知識新技術的“饑渴感”,努力學習借鑒先進技術,才能創新發展,搶占先機。他笑着對筆者說:“我有一個‘野心’,我想把所學到的知識全部運用到航天事業,為建設航天強國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我在草帽頂子望星空

走出大廳,回首望去,“精細、規範、穩定、快捷”八個字的智語在夕陽的餘晖下顯得如此耀眼。此時,筆者腦海中突然響起熟悉的旋律:“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們的榮耀在九天上!”

我在草帽頂子望星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