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克思·韋伯 | 社會科學認識和社會政策認識的“客觀性”

馬克思·韋伯 | 社會科學認識和社會政策認識的“客觀性”
馬克思·韋伯 | 社會科學認識和社會政策認識的“客觀性”

本文節選自:《社會科學方法論》

作者:馬克蘇·韋伯

譯者:韓水法/莫西

馬克思·韋伯對當代社會科學和社會思想做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而這種貢獻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論學說。《社會科學方法論》一書實際上由選自《科學論文集》的三篇長文組成,分别闡述了韋伯方法論思想中的一些重要内容,是韋伯方法論著述的代表作。下文節本選自本書收錄的《社會科學認識和社會政策認識中的”客觀性”》一文。

就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在經驗的社會文化科學領域内,要達到關于無限豐富的事件中對于我們來說乃本質的東西的有意義的認識,其可能性性依賴于不斷地運用具有獨特性的觀點,這些觀點歸根結底都指向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本身雖然在經驗中可以作為一切有意義的人類行動的因素而被查明和遇到,但無法從經驗材料那裡尋得它們有效的根據。相反,社會科學認識的科學“客觀性”依賴于下面這個事實:經驗的所與雖然始終為人調向唯一使它們值得認識的價值觀念,并因它們所具有的源于這些價值觀念的意義而被了解,但是決不會被做成這些觀念在經驗中無法得到其有效性證明的支柱。我們大家都以某種形式相信,我們用以泊定我們生存的意義的終極價值觀念具有超經驗的有效性。這種信念并不排斥,而是包含着經驗實在據以獲得意義的各種具體觀念不息的可變性。在其非理性的實在之中,生活是不會枯竭的,在可能的意義方面,生活的内容也是不會枯竭的,價值關聯的具體形态因而始終更替不已,在進入人類文明的朦胧未來之時,經受着不斷的變化。終極價值觀念射出的光芒時時照亮了事件浩渺無垠的混沌之流中變換不定的有限片斷,這混沌之流将随時間而奔騰向前。

現在,所有這切不應該被誤解為,社會科學的根本任務應該是不斷地追逐新的觀點和追逐新概念的構成。相反,下面一個命題比起任何其他命題來應該得到更為分明的強調:緻力于認識具體曆史聯系的文化意義是唯一的最終目的,除了其他的手段之外,概念構造和概念批判也要服務于這個目的。——在我們的領域也有如菲舍爾(F·Th·Vischer)所說的“材料狩獵神”和“意義狩獵神”。前者對事實的欲壑隻有檔案材料、統計巨冊和調查表格才能填滿,對于新觀念的精緻他是毫無感覺的。後者由于總是貪餍新觀念的精美而敗壞了對于事實的鑒賞力。真正的藝術才能,如曆史家蘭克所秉具有高超才能,總是表現在知道如何通過将人所熟悉的事實與人所熟悉的觀點關聯起來而後産生新的認識。

一個專門化時代中的所有文化科學研究,一旦它們通過提出特定的問題指向既定的材料,建立了它們的方法論原則,就會把的加工材料看作目的的本身,而不是繼續有意識地根據最終的價值的觀念來檢查個别材料的認識價值,更沒有始終意識到這種認識價值是植根于最終價值之中的。這并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在某一時個刻,這種氛圍變化了。被人無反思地運用的觀點的意義變得不确定了,道路迷失在昏光之中。偉大的文化問題的光芒又引領前去。于是科學準備變換自己的立足點和概念體系,從思想的高度俯望事件的川流。它依随那些唯一能訓示其勞作的意義和方向的天體:

……而我新的沖動又繼續以起,

我要去吞飲永恒的光輝,

白晝在我前面,黑夜在我後背,

青天在我上面,大海在我下邊。

本文為北大公共傳播轉載

版權歸作者所有

編輯 |印秀絢

圖源丨網絡

歡迎合作 | 投稿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