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段子,說一條無聊的蚯蚓想踢足球,于是把自己切成了22段,結果住進了醫院。

我們知道,即使是再生能力很強的蚯蚓,也架不住把自己切成“肉餡”。而且蚯蚓的切段再生有很多限制。
比如,盡管把赤子愛勝蚓(Eisenia Fetida)切成兩段可以“分身”,但如果其中一段特别短,那麼短的那一段很可能無法存活。
多數蚯蚓禁不起“掐頭去尾”的切法,而且,所有的蚯蚓都隻能橫切,如果把它們縱向剖開,那就沒法存活了。
不過,自然界中有這麼一類動物卻真的可以“一分為多”,把自己切出兩個“足球隊”來都不在話下,關鍵是每一段還都能存活!
它是誰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今天的主角——扁形動物。
貝德福特扁形蟲,圖檔來源:維基百科
什麼是扁形動物?
扁形動物,顧名思義就是外形扁平的動物,是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下大約15000種動物的總稱。
扁形動物是一類比較簡單的動物,它們沒有脊椎、沒有循環系統,甚至連呼吸系統都沒有。
正因如此,這類動物必須保持身體呈相對扁平的形狀,才能将氧氣和養分通過滲透作用吸收到身體各處,“扁形動物”的名字正是由此而來。
如果我們直接說“扁形動物”,小夥伴們可能還比較迷惑,不過提到渦蟲和血吸蟲,你是不是就有點印象了?
渦蟲,在頭部可以看見兩個眼點
扁形動物的眼點是由色素細胞和感光細胞組成的感光結構,隻能分辨光的強度,沒有成像功能。
扁形動物可以利用身體上細密的剛毛運動,當遇到強光的時候會引發它們的回避行為,而沒有光照的時候它們則會正常前進。
水族箱裡的“讨厭鬼”,也是再生大師
養過觀賞蝦的小夥伴可能會對渦蟲深惡痛絕,這些扁扁的小蟲子常常會随着水草引入到水族箱中。
它們不僅會搶食蝦的飼料,還會攻擊蝦苗和剛蛻皮的蝦,而且繁殖速度特别快!雖然它們平時對蝦構不成什麼威脅,但還是非常讨厭。
圖中細長的淺色動物是觀賞蝦水族箱裡的渦蟲
盡管渦蟲在水族箱裡是不受歡迎的“讨厭鬼”,但它們在生物實驗室裡倒是“常客”。
因為再生能力極強,生物學家常用渦蟲來做各種實驗,用不同方式切斷渦蟲。人們發現基本上切下來的每一塊都能慢慢發育成一條完整的個體。
被切斷的渦蟲
遺傳學家摩爾根(就是飼養果蠅那位)曾經在實驗中将渦蟲“碎屍萬段”。
他發現,當一條渦蟲被切得隻剩原本的1/279的時候,這所剩無幾的渦蟲組織竟然還能再生成一條完整的渦蟲。
換句話說,理論上渦蟲可以在被切成279份之後,變成279條新的渦蟲!
除了這種“正常”的分割方式,生物學家們還嘗試過一些奇怪的分割方法。
比如把頭部縱切成兩半,但不把身子完全切斷,最終這條渦蟲會在同一個身子上長出兩個頭。同理,也有“一個頭多個身子”的實驗。
還有科學家把它們的身體四周切開,但不完全切斷,最終長條形的扁形蟲變得像海星一樣,長滿了凸起。
而如果每次都切頭部,甚至會長成有多個頭的星星狀扁形蟲。
被切割後變為多頭部的渦蟲及其神經的變
“機智”渦蟲不機智,甚至都沒有腦子
有一種看上去非常魔幻的扁形動物,它長着一個酷似雙髻鲨的腦袋,身上還有色彩鮮豔的花紋。
它的俗名也非常有魔幻色彩,叫“天蛇”,又叫“土蠱”。這個詭異的家夥就是笄蛭(讀音同“機智”)渦蟲。
笄蛭渦蟲,它的腦袋是不是有點像雙髻鲨
雖有“機智”的名号,但笄蛭渦蟲和其他扁形動物一樣,神經結構非常簡單,并不機智,甚至連“腦子”都沒有。
在扁形動物的身體兩側有兩條腹神經索,這是它們傳遞神經信号的主要通道,在兩條腹神經索之間還有橫向的神經連接配接,看上去就像梯子一樣,是以它們的神經系統也叫梯狀神經系統。
在它們的頭部沒有腦,而是有着相對身體其他部位更加密集的神經組織。
渦蟲的神經系統
在扁形動物之中,笄蛭渦蟲也算是一員猛将了。它們會用身體纏繞蚯蚓等獵物,并從身體中部的開口分泌消化液将其消化後吸食,這種小動物捕獵的場景看上去還蠻驚心動魄的。
捕食蝸牛的笄蛭渦蟲
扁形動物沒有循環系統,食物裡的營養物質隻能被腸道附近的身體組織吸收。是以,它們演化出了呈分枝狀遍布全身的腸道,以便讓全身都能擷取食物中的養分。
順帶一說,它們還沒有肛門,食物從它們身體中部的開口“吃”進去,待身體吸收完營養後,食物殘渣還會從這個開口排出體外(友情提示:看到這裡,就不要再繼續想象下去了)。
不隻是柔弱的小動物,還是危險的寄生蟲
以血吸蟲為代表的吸蟲綱扁形動物是一類非常有名的寄生蟲。血吸蟲病曾經在我國南方12個省廣泛傳播,使大量居民患病、造成非常嚴重的生命财産損失。
毛澤東主席曾用“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的詩句描繪了解放前血吸蟲病大範圍感染時的慘狀。
日本血吸蟲的卵
血吸蟲的蟲卵從宿主體内排出後,如果進入水中,孵化的毛蚴就會在水中尋找釘螺并寄生在釘螺身上。
毛蚴在釘螺身上先發育成母包蚴,母包蚴進行無性繁殖産生子包蚴,随後再經過一次繁殖産生大量的尾蚴。
尾蚴可以離開釘螺,在水中自由遊動,當接觸到人體的時候就會通過皮膚鑽到人體内,經過一定時間的發育變為成蟲,在肝髒和腸道等部位的血管内定居寄生。
日本血吸蟲生活史
我國和日本均采取消滅血吸蟲的中間宿主釘螺的方法來控制血吸蟲感染。
目前,我國和日本等地的血吸蟲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不過血吸蟲病在很多開發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依然會造成嚴重的危害。
除了血吸蟲,以淡水魚為中間宿主的華支睾吸蟲(肝吸蟲)和以淡水甲殼類為中間宿主的衛氏并殖吸蟲(肺吸蟲)等也是潛在的健康殺手。
是以我們在食用淡水魚、蝦、蟹等水産品時,一定要徹底煮熟,避免生食淡水水産品。在我們身邊,扁形動物并不算很難見到,很多池塘與溪流中就有它們的身影。
如果感興趣的話,小夥伴們可以把找到的渦蟲收集起來,養在小水槽中,自己做一做“一分為二”的小實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