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覺得這句話不光适用于戀人,同樣也适用于小孩。在他成長過程最寶貴的那段時光裡,這兩個字應該是最好的禮物。遺憾的是,很多小孩,隻在其他孩子的手中見到過它。
我國小有一個關系很好的同桌,在我的印象裡,她愛笑活潑,乖巧善良。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她将是一個很受歡迎的女孩子。但當我中學和她再次相見時,我的想當然隻是成為了想當然。十三四歲的她喝酒,逃學,給自己的臉化很濃豔的妝。如果不是親眼見過,我應該很難想象這是一個少年應該有的模樣。
在這些變化背後的故事是:父母離婚,她跟着忙碌的母親生活。在那個破碎的家裡面,沒有過多的關心,也沒有過多的溫情。她就像是一株沒有依靠的野草,在一片荒蕪的地上野蠻生長。未來在哪裡,她應該不知道。

圖檔源于網絡
當逐漸習慣生活當中沒有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又突然回到了你的生命中,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我的同桌沒有給我答案。在《大好時光》這部劇裡面,胡歌所扮演的袁浩卻替她做了回答。
面對多年未見的母親,他的第一反應不是開心,不是接受,而是帶着抗拒和一部分的怨恨。這種情緒就像是浪潮一樣的,一波接一波地拍打着袁浩隐藏在心髒深處最敏感的堤岸。他不接受她的禮物,也不接受她想要彌補他的那一份好。盡管這種強烈,最後随着劇情的推進被逐漸消融了,但我還是能夠感受到,袁浩在接受她母親時的那一份牽強,以及永遠擺在他們心中的那一道深深隔閡。
畢竟有些心靈上的創口,并不會因為人和時間而愈合。對于《大好時光》裡的袁浩是這樣,對于喜歡創作電影的寺山修司也是這樣。
按他在自傳裡的說法,他這一生始終有一輛飛馳的列車在他的生命裡來回駛過。從小就開始的漂泊和寄養與從小就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淡漠,造就了愛的奢侈。于他而言,和母親在一起的記憶是模糊的,像許多個記不清楚的夢一樣模糊。唯一深刻的事情是,他每一次在車站前和母親的分别,她對他說她要去更遠的地方,給他掙更多的錢。他習慣性地接受這個事實。然後,他們互相轉身,走進不同的門。
多年以後,當他再一次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時,家這個字留給他的就隻剩下了負擔。面對一件他從來未曾真正擁有的東西,面對母親,以及童年的那一次次被遺棄的經曆,他的腦中隻閃過一個詞——廢墟
關于親子話題,奇葩說的顔如晶說過一段話:孩子的人生,不像是電視劇。電視劇你不看,還可以補,而孩子的人生你一旦錯過了,想看也看不了了。是以,就像我們旅行不希望錯過美麗的風景一樣,我們也不要錯過孩子生命中最寶貴的那個階段。不要等有一天,有一個人對我們說:你錯過了我最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