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洞見Allergy
在混沌中尋找亮點,通過亮點擁抱光明。
01
先來看一張圖。
如果問你看到了什麼,你第一反應是什麼?
一個黑點?
其實,這是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小時候被問到的一個問題。
當時他和班上所有同學都回答:“我看到了黑點。”
老師搖了搖頭:“黑點就這麼一小塊,周圍那麼多白色的區域,你們為什麼沒看到呢?”
02
再來看另一個課堂。
一位老師在黑闆上寫了四道題:
2+2=4;
4+4=8;
8+8=16;
9+9=19。
學生看了,紛紛說道:“老師,您算錯了一道。”
老師不緊不慢地擡起頭來,說道:
“是的,你們看得很清楚。
這道題我是算錯了,可是前面三道都對了啊,為什麼沒人看到,隻盯着我算錯的一道呢?”
03
為什麼要講上面兩個小故事呢?
因為人性有一個弱點:
更關注哪裡出了問題,而不是哪裡有亮點。
就像一張白紙上有一個小黑點,明明白色占據了大部分,但大多數人,隻看到了那個小黑點。
就像學生們對老師做對的題視若無睹,反倒更關注老師錯了幾道題。
這是人的慣性思維。
正是因為這種慣性思維,我們很難看到表象之下,還隐藏着亮點。
而能夠在一片混沌中,學會随勢而變,發現亮點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
04
一次,作家林清玄路過一家羊肉爐店,突然被店老闆叫住:“林先生一定不記得我了。”
林清玄尴尬地說:“對不起,真的想不起在什麼地方見過你。”
這時,店老闆說起20年前他們會面的情景。
當年林清玄在一家報館擔任記者,跑社會新聞,發現有一個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細膩。
小偷被抓後,警方拿出一疊失竊案的照片給他指認,有幾張他一看就說:“這是我做的,這是我的風格。”
有些屋子被翻得淩亂的照片,他看了一眼說:“這不是我做的,我的手法沒有這麼粗。”
于是林清玄回去寫了一篇特稿,忍不住感慨:
“像心思如此細密、手法這麼靈巧、風格這樣突出的小偷,又這麼斯文有氣魄,如果不做小偷,做任何一行都會有成就吧!”
當年那個小偷就是這家驢肉店的老闆。
他真誠地對林清玄說:
“林先生寫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的盲點,我想:為什麼除了做小偷, 我沒有想過做正當的事呢?
在監獄蹲了幾年,出來開了店,現在已經有幾家分店了,林先生,哪一天來給我請客吃羊肉呀!”
事後林清玄很感動地說,沒想到二十年前無心寫的一篇報導,竟使一個青年走向光明。
05
對待小偷大多數人的态度都是嗤之以鼻,但林清玄卻看到了小偷的魄力。
這就是亮點思維。
自媒體作者@奇點不奇說:“亮點思維,就是在混沌中尋找亮點,并通過亮點擁抱光明。”
真正厲害的人,遇事都懂得先找亮點。
比如你是一位家長,看到孩子的考試成績:三門優秀,兩門良好,一門及格。
你會是什麼反應?
這時候,大部分家長會脫口而出:“這門課怎麼考得這麼差?是不是上課開小差了?”
但很少有家長誇贊孩子三門功課優秀,問他這幾科怎麼考得這麼好。
培根曾說:“欣賞者心中有朝霞,漠視者心中盡荒蕪。”
擁有“亮點思維”的人,可以在任何人身上發現閃光點。
06
大家可能聽過陶行知的這個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在學校裡看見兩個小孩打架,他立刻上前制止,然後對打人的小孩說放學後到辦公室等他。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辦公室,看到那個小孩戰戰兢兢地站在那。
這時,他從口袋裡拿出一顆糖遞給小孩,說:“這是獎勵給你的,因為你按時到了,很守時。”
小孩還沒來得及把糖放口袋裡,陶行知又把第二顆糖遞給了小孩,說:
“這也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刻就停住了,說明你懂得尊敬師長。”
接着, 陶行知又拿出一顆糖,說:
“我剛才調查過了,你打他是因為他欺負女同學,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個叫見義勇為,也值得表揚。”
小孩接過糖後懵了,難道今天打對了?
陶行知接着說:“我問你,當時除了揍他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小孩說:“我當時可以不揍他的,把他們拉開就好了,這事是我不對,以後不會再這麼沖動了。”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拿出了最後一顆糖:
“你能正确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很好,我再獎勵你一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雖然孩子打架了,但他的身上并非沒有可取之處。
是以,陶行知在明知這個孩子打人的情況下,依然在尋找他身上的優點,最終循循善誘,讓孩子自己意識到了錯誤。
《行為設計學:零成本改變》一書中說:“亮點思維,能幫我們改善問題。”
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與人相處,不要總盯着别人的錯。
懂得欣賞他人的優點,說明你是一個内心有光的人。
07
知乎上曾有人提問:“是什麼造成了人與人的差距?”
其中高贊的一個答案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關乎着他為人處事的格局,和人生的結局。
德國有一家造紙廠,在生産紙的過程中出了一點事故——忘了加糨糊,造出的紙是以太滲水不能用,按照規定隻能報廢,給公司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廠長非常惱火。
就在大家紛紛表示惋惜的時候,有名員工心想:“難道隻能這樣眼睜睜看着這些紙報廢嗎?能否想個辦法把這批廢品利用起來呢?”
這名員工反複思考,他想了個主意:既然這紙容易滲水,那不如把它改為吸水紙。
結果,這家企業又生産出了一種新産品,而且銷量很好。
這家公司的其他員工,隻想着這些紙報廢了十分可惜,注意力全在紙會滲水上,卻沒一個人想過改變紙的用途。
這就是陷入了固定的思維模式,他們隻能看到失敗,看不到失敗之中還隐藏着機會。
我想起劉潤說的一句話:
“平庸的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而最進階的人改變思維。”
遇事先别急着說“不可能”,試着先想想“怎麼發現亮點,讓它變得可能”。
高手和普通人的差别,不是能力,而在于是否擁有亮點思維。
擁有亮點思維的人,沒有永遠的困境。
他們善于從當下的困局中跳脫出來,看到事物光亮的一面。
▽
順豐創始人王衛曾說:
“一個人成功一次,也許是偶然,但若能長期成功,那肯定有其獨到之處,可能從思維到行為都跟别人不太一樣。”
當你深陷困境的時候,不妨試試用“亮點思維”方式看問題。
凡事善于從缺點中找到優點,同時也能化弊為利,把劣勢轉換為優勢。
最後一切問題,都會變成機遇。
點亮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