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堅守初心、紮根農村,為群衆找對策、謀出路,用青春和汗水在基層書寫美麗人生。
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駐村期間,她參與組建了王昌寺村“正氣銀行”和60多人的“紅梅”廣場舞蹈隊;自費購買理發工具,在村委會開設“愛心發屋”,入戶時随身攜帶理發工具,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理發;創辦“留守兒童之家”,利用周末和休息時間給留守兒童輔導功課……
她的付出得到大家的認可,并是以獲得了2019年度全省脫貧攻堅幫扶先進個人。她就是合水縣蔬菜開發辦公室幹部、固城鎮王昌寺村原駐村幫扶幹部王紅梅。
用真愛搭建“留守兒童”之家
“村上生活太辛苦了,還是不要去了。”“村上工作不熟悉,一時半會很難适應。”2019年5月,面對親朋好友的勸阻,王紅梅并沒有猶豫,一口答應了去駐村。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對農村有着特殊的感情,隻要機關和群衆需要,我就要發揮自己的作用。”王紅梅說。
雖然王紅梅之前沒有去過王昌寺村,在這裡一個熟人也沒有,但是她心理上并沒有太大落差,一到村上就進入了工作狀态。“群衆的事比啥都重要,沒時間給自己适應的過程。”王紅梅說。
既然自己是來扶貧的,那麼就要對村上202戶貧困戶的情況了如指掌。說幹就幹,她找駐村第一書記王大勇畫了一張王昌寺村的簡單地圖,并且标注了每戶貧困戶的大概位置。她拿着簡易的地圖挨家挨戶認路,不到一個月時間,王紅梅走訪完了所有貧困戶。
“楊立洲的兒媳婦因病去世了,留下兩個孫女,一個14歲,另一個才7歲。”王紅梅在村委會廣場聽到村民的談話,心頭一震,因為入戶的時候對這一家人印象挺深。想到兩個可憐的孩子,王紅梅心裡很是不忍。于是,她上門和楊立洲商量了一番,放學後便将兩個孩子接到村委會的休息室,為她們輔導功課。“自己也是當母親的人,想給他們一些溫暖,讓孩子們盡快從失去母親的痛苦和無助中走出來,好好學習,将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王紅梅也一直關注着村委會附近村民家兩個男孩子,因為他們母親精神上有疾病,父親還是聾啞人,于是王紅梅将這兩個男孩也一并叫了過來,“留守兒童之家”從這時有了“雛形”。
随着時間推移,王紅梅給孩子們補習功課這事得到了村民認可,很多群衆來找王紅梅,想讓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甚至有群衆在放學接到孩子後直接送到王紅梅跟前,做完功課後才來接回家。孩子們越來越多,村委會的休息室已經坐不下了,村上專門騰出一間房子給王紅梅,用來給孩子輔導作業,還特意購買了課桌和音響,平時做完功課,孩子們在一起做遊戲,唱歌、跳舞、朗誦詩歌等。
“課餘活動是想培養孩子的自信,讓他們感覺到,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是自己并不缺少愛。”王紅梅說。工作隊員還給“留守兒童之家”拉回很多贊助,為這個“小家”捐贈書籍、體育器材和文具等,孩子們成績進步時,王紅梅就将贊助的物品獎勵給孩子們,大家你追我趕,學習積極性也高了很多。
“光學習不行,還得全面發展。”父母不在身邊,有些孩子會産生自卑心理,有的孩子一開始在人前不敢大聲說話,經過王紅梅不斷地鼓勵,最後能拿着麥克風在所有同學面前朗誦詩歌,這讓王紅梅很欣慰。
閑餘時間,王紅梅和孩子們一起做飯吃,教他們洗菜、做飯。孩子們也經常從家裡給王紅梅帶吃的,一個蘋果,兩個核桃……“愛都是互相的,孩子們讓我很感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他們在陪伴我。”
用真心傳遞新風樹文明
之前的王昌寺村,村民在閑餘時間都會聚在村委會附近下棋、拉家常,村子裡很安靜,但也很沉悶,王大勇打算從縣城請專業老師來教村民跳廣場舞。活躍村上的文化生活,但是廣場舞并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學會。
之前偶爾跟着别人跳過廣場舞的王紅梅毛遂自薦,主動要求教村民跳舞,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個任務,她每天都在抖音和糖豆上學習。
“剛開始沒有人,都不好意思在那麼多人面前跳。”為了帶動大家的積極性,王紅梅放着音樂,自己一個人在廣場上跳。一些以前在外面務工的女性,思想會開放些,首先加入了廣場舞隊伍。在大家的努力下,更多的人慢慢加入了隊伍。“跳廣場舞能提升村民的精氣神,年齡大的人,借着廣場舞活動筋骨,對身體有一定好處。”
随着跳廣場舞的人越來越多,王紅梅成立了“紅梅”廣場舞蹈隊。一開始教舞蹈很困難,因為很多人沒有基礎,動作僵硬,鼓點和節奏把握不好,王紅梅很耐心地一點點糾正,慢慢地教。村上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大媽,耳朵聽不見,在王紅梅的鼓勵下也加入隊伍,跟着大家一起比劃,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廣場舞在村上興起的時候,村子一下子活躍起來了,經常在一起跳舞,大家關系也融洽不少,有事一起出謀劃策,鄰裡之間關系也和諧了很多。
王昌寺村距離鎮上比較遠,村民要顧家、照看孩子,沒時間去縣上或者鎮上趕集理發,王紅梅發現很多人頭發都很長,顯得不精神,于是她自己掏錢買了理發工具,入戶時随身攜帶,為需要的人提供友善。“我老公是平頭,在家裡都是我給理發,是以簡單的平頭我都能上手理。一開始村民不好意思,第一個來支援我工作的是村上的楊支書,慢慢村民才開始來找我理發。”
理發的人越來越多,王紅梅在村委會成立了“愛心發屋”,“平時能來的,就來村上的‘愛心發屋’理發,腿腳不便的,我們就上門服務。”
用真情做村民的貼心人
一次入戶時,一個叫王鋒的小夥子引起了王紅梅的注意,二十多歲的樣子,但整天躺在炕上,全身潰爛不堪,身上的皮一層一層地掉,身體狀況看起來很不好,王紅梅詢問過他母親後得知,王鋒之前在北京打工的時候患上了銀癬病,長達十年的求醫之路并沒有讓王鋒康複,還花光了家裡的積蓄。
回來之後,王紅梅是一宿沒睡,因為自己也有孩子,能體會到一個母親的痛苦,更不想一個年輕的生命遭受苦難。第二天一大早,王紅梅風急火燎地又去了王鋒家,在收集了相關資料和診斷證明後,王紅梅為王鋒發起了水滴籌,短短兩天之内,籌到善款一萬五千多元,這讓王鋒和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後來,王鋒帶着善款和家人自籌的兩萬塊錢,來到西峰看病,在中藥調理下,他的病情有所好轉,但是沒有得到根治。
王紅梅在網上看到西安有一家醫院可以治療王鋒的病,在網上和專家溝通後,了解到該醫院是通過注射生物針進行治療的,很多人通過治療都康複了,她立馬将這個消息告訴王鋒,讓王鋒去西安。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王鋒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樣了,現在已經去外地務工,但是需要鞏固治療,生物針還要繼續打。“這件事讓我很欣慰,對我來說沒有比這更開心的事了。”王紅梅眼裡滿是喜悅。
駐村的經曆讓王紅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基層群衆,也讓她改變了很多,已經回到原機關工作的王紅梅經常抽時間去敬老院、福利院、社群等地方做公益,還專門買了理發工具,為有需要的人随時提供服務。
“群衆的事就是我的事!”這是王紅梅經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她堅持駐村工作的動力所在。她在脫貧攻堅這個戰場上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面對困難,熱心幫助村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得到了社會的認可。2020年4月,她被甘肅省脫貧攻堅上司小組授予“2019年度全省脫貧攻堅幫扶先進個人”榮譽稱号。
如今,王紅梅的駐村工作已經結束,但她一有時間就去王昌寺村,和舞蹈隊姐妹一起跳跳舞,給自己幫扶的貧困戶帶去禮物,一起包餃子、做涼皮。“我幫扶的一戶人家隻有兩個老人,腿腳不便,經常來看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算是盡盡自己的心意。”
(作者:米靜)